河北省衡水14中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5330002 上传时间:2020-09-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14中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河北省衡水14中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河北省衡水14中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河北省衡水14中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河北省衡水14中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衡水14中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14中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衡水14中2012-2013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文言之现代生命21世纪,社会发展之迅猛令我们应接不暇。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学习文言是否有必要的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而且这一问题在今天越加凸显出来。很多人并不否认学习文言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但认为只要培养少数专业人员。让他们去整理、翻译、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在任何事情都要讲“效益”“速成”的今天,学习文言得不偿失其实,文言不是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或者说它是改头换面,戴了现代面具而隐身其后;或者说它是体匿而性存。而且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语言的更新发展是无法脱离母体、阻

2、断泉源的。“总而言之”“闻过则喜”“反之”“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些文言的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活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中国近三千年的典籍,都是用文言写成的。在这些典籍的滋养下,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思维方式,审美习惯得以形成,我们的面颊上深深刻印上了“中国”的印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文明一直延续没有断绝的就是中华文明,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文言功不可没。文言跨越时间、空间,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凝固性,使地域辽阔、方言差异巨大、民族众多的中华大家庭薪火相传,代代不绝。文言以它无尽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一切。几乎达到了无不尽意的地步。它的短小、凝练、意博、

3、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文言是现代汉语的府库。一个人拥有深厚的文言修养就可以使他的现代白话凝练、纯熟。毛泽东、鲁迅、周作人、胡适、朱自清等一批大家的白话文成就就是最好的说明。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信息时代,我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传统文化、人文精神。文言的学习恰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记忆的黄金时期,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法,大量积累,二百篇经典文言烂熟于心,由易到难,由少而多,循序渐进,不仅能得到民族文化的滋养,得到审美的陶冶,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而且可以提升现代汉语的表达水平,获得文言阅读的能力。一举多

4、得,何乐而不为呢?看似耗时多,效率低,实则事半功倍!而错过了诵读记忆的最佳时期,就将事倍功半,到那时文言的学习就真的会“时不我待”了!1下列对文言之“现代生命”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 很多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学习文言,只要培养少数专业人员,使之去整理、翻译、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B 文言并非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它体匿而性存。C 中国近三千年的文言典籍,滋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而且薪火相传,代代不绝。D 信息时代,学习文文言恰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尤其对中小学生现代汉语表达水平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2下列说法,符合原

5、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明的传承和延续,主要是文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B 文言以它特有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一切,几乎达到了无不尽意的程度。C 许多文言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在现代汉语中大量运用,所以文言是现代汉语的府库。D 现代社会,人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民族文化的滋养。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言戴上了现代社会的面具隐身其后,并不是说汉语言的更新发展已脱离了其母体。B 中华大家庭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差距巨大,因而文言跨越的时间、空间缺少相对的规范性和稳固性。C 文言的短小、凝练、意

6、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可以说,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D 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法,大量积累文言诗文,可以得到审美的陶冶,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张亢,字公寿,少豪迈有奇节。为应天府推官,治白沙、石梁二渠,民无水患。通判镇戎军,上言:“元昊喜诛杀,势必难制,宜亟防边。”因论西北攻守之计,仁宗欲用之,会丁母忧。元昊反,为泾原路兵马钤辖,累迁知廓州。初,亢请乘驿入对,诏令手疏上之,后多施用。会元昊益炽,以兵围河外,纵游骑钞麟、府间,二州闭壁不出。民乏饮,黄金一两易水一杯。徙亢管勾麟、

7、府军马事。单骑叩城,出所授敕示城上,门启。既入,即纵民出采薪刍汲涧谷。然夏人犹时出钞掠,亢为筑堡置兵守之。其时禁兵皆败北,无斗志,乃募役兵敢战者,夜伏隘道,邀击夏人游骑。比明,有持首级来献者,亢以锦袍赐之,禁兵始惭奋日:“我顾不若彼乎?”咸愿一战。亢知可用,始谋击琉璃堡,夜引兵袭击,大破之。战于兔毛川,亢自抗以大阵,而使骁将伏短兵强弩数千于山后。亢以万胜军皆京师新募市井无赖子弟,罢软不能战,敌目曰“东军”,素易之,而怯虎翼军勇悍。亢阴易其旗以误敌,敌果趣“东军”,而值虎翼卒。搏战良久,伏发,敌大溃,斩首二千级。范仲淹宣抚河东,复奏亢前所增广堡砦,宜使就总其事。诏既下,明镐以为不可,屡牒止之。亢

8、日:“受诏置堡砦,岂可得经略牒而止耶?坐违节度,死所甘心,堡砦必为也。”每得牒,置案上,督役愈急。及堡成,乃发封自劾,朝廷置不问。蕃汉归者数千户,岁减戍兵万人,河外遂为并、汾屏蔽。亢好施轻财,凡燕犒馈遗,类皆过厚,至遣人贸易助其费,犹不足。以此人乐为之用。驭军严明,所至有风迹,民图像祠之。 (节选自宋史张亢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徙亢管勾麟、府军马事 徙:调任。 B夜伏隘道,邀击夏人游骑 邀:堵截。 C敌目日“东军”,素易之 易:轻率。 D及堡成,乃发封自劾 发:打开。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亢有智谋的一组是(3分) 治白沙、石梁二渠,民无水患 势必难制

9、,宜亟防边 有持首级来献者,亢以锦袍赐之 夜引兵袭击,大破之 使骁将伏短兵强弩数千于山后 凡燕犒馈遗,类皆过厚 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亢有政治远见。他预见到元昊反叛,及时提出西北攻守策略;元昊反叛后,他手写奏章,建议大多被仁宗采纳。 B张亢胆魄过人。他单骑入城,解除州民忧患;后来为增建堡砦,搁置停修公文,朝廷问罪也不惧怕。 C张亢善于用兵。琉璃堡之战,他先赏赐勇士,激起禁兵斗志后夜袭破敌;兔毛川之战,他巧诱敌军,最终取得了胜利。 D张亢政绩突出。在他守边期间,蕃汉回归的人很多,戍边士兵人数大为减少,人人都愿意为他效劳,百姓非常爱戴他。7把文

10、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元昊益炽,以兵围河外,纵游骑钞麟、府间,二州闭壁不出。 (2)亢阴易其旗以误敌,敌果趣“东军”,而值虎翼卒。(二)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一9题。过融上人兰若茶毋潜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注】融,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8.从诗的前两句来看,诗人所拜访的僧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9.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

11、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鸟倦飞而知还。 ,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辞)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 。(滕王阁序若夫乘天地之正,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晚有儿息。(陈情表)帝子降兮北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爹欠老四一斗米李德霞谷子黄了的时候,村里的老四死了。爹一下子傻了眼。开春,我家的口粮接

12、不上,爹就向老四借了一斗米。当时说好了的,等我家自留地收了谷子,碾成米,就还给老四。可是,谷子还长在谷穗上,眼瞅着由青变黄,老四却死了。爹不知道,他欠老四的一斗米该怎么还。那些日子,爹拧着眉头,出出进进就是那几句话,老四他咋就走了呢?他咋就一声不吭地走了呢?我欠他的一斗米可咋还啊!邻居三秋说,许是老四上辈子欠过你一斗米,这辈子来还你的。爹说,瞎扯。谁知道上辈子咱是驴还是马?三秋说,人死债清,你就别跟自个儿较真儿了。爹摇摇头说,人死债不死。我欠老四一斗米,那是钉在石板上的事,咋能说清就清了?三秋讪笑,那你看着还吧。爹说,我一定得还!爹又说,老四他明明小我两岁,他咋就走在了我的前头哩?爹还说,早知

13、这样,我就是饿死,也不该借老四那一斗米老四是光棍儿汉,无亲无故。人死了,丧事就得由村里来办。村支书喊来几个壮劳力,先在南山坡上挖个坑,然后抬着那口白茬棺材悄没声息地出了村。我们这里有讲究,给死人下葬是见不得阳光的。棺材顺着滚木入了坑。村支书一摆手,七八张铁锹一齐舞动起来,一时尘土飞扬。这时,天刚刚大亮。山道上跑来一个人,边跑边喊,等一等!那人正是爹。众人停下,回头看时,爹已跌跌撞撞跑过来,背上一只打了补丁的布口袋,手里握着几张白麻纸。村支书说,老海哥,难得你来送老四上路,这份情不易呀!爹把布口袋搁在脚边,扑通跪在老四的墓坑边,点了手里那几张白麻纸,扭转脸对村支书说,支书,我欠老四一斗米,说好秋

14、后还的,谷子还没收下,刮空了屋里的米缸,只刮出一斗红高粱。俺得给老四还上,活人不能赖死人的账!说完,爹抓起布口袋,顺着坑道出溜下去。爹双手刨开浮土,把那一斗红高粱端端正正摆放在老四的棺材上。村支书下了墓坑,不由分说把爹推出坑外,同时被推出坑外的,还有那一斗红高梁。那时候,粮食金贵。那一斗红高粱,够我们家吃上十几顿呢。村支书虎着脸说,人死如灯灭。别说一斗红高粱,就是一屉笼大白馍,老四他也吃不到一口。老海哥,你糟蹋粮食哩!老四他在天有灵,会骂你八辈祖宗!爹涕泪长流,可我欠老四一斗米呀!村支书爬出墓坑,拍拍手上的土说,有心拜佛,还愁抱不到佛脚?老海哥,你总有见老四那一天吧?到时候,你带上一斗米还给他,不就成了?村支书把玩笑说得跟真话似的,爹背起那一斗红高粱,木木地下山。几年后,还不到六十的爹病倒在床,吃啥吐啥。爹得的是要命的病,爹时而清醒,时而迷糊。弥留之际,趁着清醒的时候,爹对守在身边的娘说,去,装一斗米来。米要好,斗要满。娘知道爹的心事,含泪装来一斗米,放在爹的床头。爹伸出两只干瘦的大手,紧紧攥着白布袋口,吃力地说,扶上我肩老四我还米来了说罢,爹安详地离去。(选自小小说选刊2001年第5期,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第二段运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了老四死后“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