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专题模拟演练周考卷45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5329167 上传时间:2020-09-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9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专题模拟演练周考卷45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生物专题模拟演练周考卷45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生物专题模拟演练周考卷45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生物专题模拟演练周考卷45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生物专题模拟演练周考卷45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专题模拟演练周考卷4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专题模拟演练周考卷4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平一中2012届高考专题模拟演练周考卷45一、选择题1、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指地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解析】由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可知,本题的A、B、C选项都是正确的。物质在循环过程中是不会递减的,因为物质只能进行转移和变化,但不会消失。【答案】D2、右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碳元素以二氧化碳形式从D传到A和FBDABE构成了一条食物链C图中包

2、含了7条食物链DB和F之间的关系为竞争和捕食【解析】由图示可知,D为生产者,A、B、E为消费者,F为分解者,C为大气中的CO2,所以碳元素由D传到A和F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所以图中只有DABE一条食物链;因为F为分解者,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的环节,所以与B之间不存在竞争或捕食关系。【答案】B3、大气中CO2过多与碳循环失衡有关。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同。根据下图所作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A增加自养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CO2含量B大气中CO2的增加主要与异养生物的数量增加有关C该生态系统中的所有自养生物与所有异养生物构成了生物

3、群落D该图能表示物质循环过程,不能准确表示能量流动方向【解析】降低大气中的CO2含量,主要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来完成;大气中CO2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所引起的,异养生物的数量增加对大气中CO2的浓度改变不会有很大影响;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属于自养型,消费者、分解者都为异养型;物质是循环的,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不循环的,故题图不能准确表示能量流动方向。【答案】B4、(2011盐城质检)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X1过程的完成必须依赖于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B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

4、的CO2总量相等C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DX1、X2、X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将全部转变为Z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解析】X1过程为光合作用,多数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完成,少数生物如蓝藻没有叶绿体也可完成光合作用;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应大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效率为10%20%,故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生产者、消费者同化的有机物除了被分解者分解外,还有一部分用于自身生命活动。【答案】C5、右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f表示大气中的二

5、氧化碳库B该图中有三条食物链C图中的a一定是自养生物,b、c、d、e一定是异养生物D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传到b【解析】因为研究对象为碳循环,所以要考虑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只有生产者才能吸收二氧化碳,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要产生二氧化碳,所以a为生产者,b为分解者,f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答案】B6、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产者和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B消费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C物质循环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进行D不同的生态系统,都能独立地进行各自的物质循环【解析】因为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直接利用无机环境的CO

6、2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也能通过细胞呼吸直接将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所以A项是正确的。消费者只能通过细胞呼吸向无机环境释放CO2但不能直接利用CO2;物质循环应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进行的;物质循环是在整个生物圈中进行的,而比生物圈小的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不能独立进行物质循环,故B、C、D三项均是错误的。【答案】A7、当一条蛇捕食了一只青蛙后,从生态学角度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完成了物质循环 B蛇破坏了生态平衡C青蛙不能适应环境 D青蛙的能量流向了蛇【解析】当一条蛇捕食了一只青蛙后,青蛙体内的部分能量就顺着食物链流到了下一个营养级。这个过程只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一部分,生态系

7、统就是靠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来维持其稳定性的,所以捕食关系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D8、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由此推知,该反应器()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C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解析】菌种在有氧条件下,使污染物快速分解,所以主要分解的是有机物。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圈范围内,生态系统中必须有生产者,这样才有能量的输入。【答案】B9、(2011南京调研)分析下面有关生态系统碳循环、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乙

8、图中的D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B人体O2浓度最高的是甲图中的BC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A增加导致组织水肿D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乙图中B所处的营养级【解析】此题中甲图是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乙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在图甲中A是组织液、C是血浆、B是淋巴、D为细胞内液,人体O2浓度最高的是C,当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组织液增多导致组织水肿。图乙中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C是消费者、D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A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分解者不参与构成捕食链。【答案】C10、下图为某生态系统部分物质循环的简图,其中M表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A若

9、M为大气中的CO2,则碳元素在图中过程中均以CO2的形式传递B若M为大气中的N2,则过程不存在,过程表示固氮蓝藻的固氮作用C若M为大气中的SO2,则图解可表示硫循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过程的加剧D若M为无机环境中的能量,则的能量值为与对应的能量值之和【解析】若M表示大气中的CO2,碳元素在图中过程中均以CO2形式传递,而在过程则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固氮微生物可以固定N2,反硝化细菌才能将化合态氮转化为单质氮;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的能量值为、及消费者呼吸消耗的能量、生物体内积累并未被利用的能量之和。【答案】B11、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其碳素循环如右图所示

10、,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夏季,abceB秋季,efcf【解析】碳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离不开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在题目所给出的生态系统中,a代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及合成的有机物,这是流经该森林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数量最大;b代表植物呼吸作用散失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代表通过食物链流入到动物(各级消费者)体内的总能量;d代表动物的呼吸作用散失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e代表植物的残枝、落叶流入到分解者的能量;f代表动物流入到分解者的能量;g代表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散失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一年中的不同季节,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同。根

11、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效率为10%20%,在夏季,处于平衡状态的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光合作用所固定的总能量植物呼吸作用所消耗的能量流入到动物体内的能量流入到分解者的能量。【答案】A12、科学家把“末日之钟”的时间从晚11点53分调至晚11点55分,警示气候变化构成的威胁“接近核武器的可怕水平”, “温室效应”将给人类带来灾难。下面有关温室效应的叙述不恰当的是( )A.化学燃料的燃烧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B.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D.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是解决温室效应的最主要措施【解析】本题以社会热点为背景,以生态系统中碳循环为考

12、点,引导关注人类生活环境,关注人类的命运。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CO2等气体含量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化学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措施。【答案】D13、在碳循环中,连通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生物类群和生理作用分别是(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蒸腾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A.; B.;C.; D.;【解析】碳循环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CO2转化为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分解者则通过分解作用把有机物变成CO2返回无机环境。【答案】B14、在一般情况下,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的图解,正确的是 ( )

13、【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由于生产者和分解者接通了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通道,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利用光能或氧化无机物释放的能量,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这样无机环境中的物质进入生物群落,经各级消费者利用,最后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又将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归还于无机环境中去。【答案】A15、下图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示意图,请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指出该图能体现生态系统功能是()A能量流动 B物质循环C信息传递 D物质更新【解析】图中体现了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利用的物质是H、O元素所组成的水,而不是蛋白质、糖类、脂质这些生物界所特有的物质,因此从生态系统角度考虑,该图能体现生态

14、系统的功能是物质循环。【答案】B二、非选择题1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循环,碳循环是主要的循环形式之一。植物与动物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如果将一种植物和一种动物放在一封闭系统内,用pH试纸测定此系统中所发生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就能研究与碳循环有关的问题。请用以下材料和用具完成下列实验以验证生态系统中植物和动物之间碳循环的相互关系。实验材料:试管架、4支试管、铝箔4张、光源、2只田螺、2枝金鱼藻、50 mL量筒、去氯的水、pH试纸。(1)实验目的是_。(2)请完善下列实验步骤、结果和结论: 试管编号项目1234步骤第一步每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去氯水第二步一只田螺一枝金鱼藻A第三步测定每支试管中的pH后用双层铝箔将试管口封住第四步B第五步每20 min测定一次pH,共测8次实验结果pH无变化CDpH无变化或略有上升实验结论EA_;B_C_;D_E_(3)实验步骤中1号试管的作用是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