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长春市汽车经济开发区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5317500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市长春市汽车经济开发区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吉林市长春市汽车经济开发区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吉林市长春市汽车经济开发区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吉林市长春市汽车经济开发区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吉林市长春市汽车经济开发区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市长春市汽车经济开发区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市长春市汽车经济开发区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吉林市长春市汽车经济开发区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考试说明:1.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选择题涂卡。2考试完毕只交答题卡。第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40道题,满分60分)1. 下表是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提高耕作效率都江堰、郑国渠有利于灌溉和抗灾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农事安排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表中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A. 注重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 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C. 精耕细作模式形成并发展 D. 注重农业经验总结及推广【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分析理解问

2、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内容有创新农业生产工具、兴建水利工程、注重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故A、B、D三项表述不全面。综合表格中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可以判断其作用在于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故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模式,本题选择C选项。2.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实现“均贫”“均平”的社会秩序。这主要是因为重农抑商A. 实践了儒家的“仁政”主张 B. 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C. 彰显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D. 抑制了工商业者私欲的膨胀【答案】B【解析】之所以重农抑商政策被认为是为了实现“均贫”“均平”的社会秩序,关键点在它“重农”的措施,古代社会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小农

3、经济,因此农业为本,重农抑商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C选项不是主要因素;D选项与此无关。3.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中有如以下表述,如商周的“工商食官”、春秋战国自由商人的崛起、宋元坊市界限和营业时间限制的打破、纸币的产生、明清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出现等。说明古代中国商业A. 发展具多样性 B. 具有阶段特征C. 发展不具有持续性 D. 具有自由发展特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描述了不同时期商业的发展情况,故B项正确,A项错误;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具有持续性,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不能自由发展,故D项错误。所

4、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商业发展演变4. 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A. 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 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 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 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中国古代经历了三次经济重心南移,即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安史之乱时以及两宋之际,南移的原因都是因为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大规模的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故答案为D项。ABC项不是共同原因,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经济经济重心南移5.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当时(宋代)中国的商品

5、交换的价值,合计相当于1500万至1800万盎司黄金,折合成现在的价值,约合60亿至70亿美元。这种现象导致A. 坊市制度被打破成为必然 B. 宋代政府重视对外贸易C. 纸币产生成为必然 D. 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经济,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反映的是宋朝时期商品贸易的交换量数额巨大,金属货币携带不便必然产生出纸币产生的,符合题意的是A项,坊市制度的打破会促进商品贸易交换额增加,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到对外贸易,排除C项,D项出现于明清时期。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商业发展货币6. 下图

6、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变化反映的实质是A. 南方集市数量多于北方 B. 经济重心实现完全南移C. 农产品大规模流入市场 D. 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南方商品经济。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格体现的是南方集市数量变化迅速,即在实质上反映了明清时期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较快,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从具体的数字来看南方集市数量并多于北方,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经济重心实现完全南移是在南宋时期而不是表格中的明清时期,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农产品大规模流入市场在表格中没有体现出来,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7、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南方商品经济7. 据统计,在1872年到1913年之间,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创办人中,地主占26.9%,商人占18.3%,买办占24.8%,而且投资于近代实业的地主大多有某种官僚身份。据材料可判断A. 晚清地主大多热心投资实业 B. 资产阶级进行革命有两面性C. 政府积极鼓励近代实业发展 D. 近代民族实业发展后天畸形【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给出的数据比例以及“而且投资于近代实业的地主大多有某种官僚身份”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仅依靠于民间,这也决定了资产阶级进行革命有两面性,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C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政府的鼓励措施;D

8、选项无法从材料中直接得出。8. 张謇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创办了大生纱厂,他通过刘坤一(时任两江总督)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以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作为官股,“按年取息”;当时工人工资较低,正、杂各税也较轻,企业经营顺利,利润优厚。这表明A. 大生纱厂是一个官督商办的企业 B. 民族工业发展的阻力基本消失C. 民族工业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扶助 D. 股份制在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他通过刘坤一(时任两江总督)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以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作为官股,“按年取息”;当时工人工资较低,正、杂各税也较轻,企业经营顺利,利润优厚

9、,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民族工业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扶助,故C正确。大生纱厂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不是官商合办的企业,故A排除。民族工业发展的阻力始终存在,故B排除。股份制在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过于绝对,故D排除。所以答案选C。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原因【名师点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20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

10、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本题材料说明民族工业得到过政府一定程度的扶助。9. 从1936年开始,南京国民政府开展轰轰烈烈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发展生产,促进就业,改革币制,集中力量建设重工业,将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都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这反映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A. 发展经济以改善民生 B. 改变中国重工业落后的状况C. 力图巩固国防 D. 促进中国经济均衡发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从1936年开始,

11、南京国民政府开展轰轰烈烈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集中力量建设重工业,将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都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日本侵华形势严峻,这反映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力图巩固国防,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发展经济以改善民生,故A排除。改变中国重工业落后的状况,没有突出日本侵华形势严峻的历史背景,故B排除。促进中国经济均衡发展,不属于当时主要目的,故C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名师点睛】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自救救国”,这在当时国内经济残破,外则日寇侵逼,中

12、日矛盾日益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历史背景下,的确有其积极意义。首先,它发展了国民经济,增加了国民收入。其次,经济建设中的许多项目,都是直接为战争做准备的。迅速完成重工业,其目的是“使战时工业能以动员,以供临时需要”。这场经济建设运动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对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巨大作用。10. 1902年大公报刊登了中国第一则征婚广告,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赞扬者称其为“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批评者认为“观其口气,大有以中国伟人自居之意,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口谈维新的庸人罢了。当今之世,不仅男择女,女也有择男的权利”。这表明当时中国A. 男女的婚恋观不同 B. 婚恋传统受到西学冲击C. 男女地

13、位基本平等 D. 自由恋爱得到普遍认同【答案】B【解析】从“观其口气,大有以中国伟人自居之意,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口谈维新的庸人罢了。当今之世,不仅男择女,女也有择男的权利”可以看出这则广告被人们认定为是受到西方影响之后产生的,所以体现出传统的婚姻观念受到西学冲击,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与材料反映的史实不符;C选项说法错误。11. 下图是京师同文馆内学习外语的师生。图中教师是洋人,西装革履;学生拖着辫子,学的是英语。这表明A. 外国列强开始操纵中国的教育B. 中国社会的习俗渐趋文明开化C. 近代教育呈现新旧杂陈的特点D. 洋务教育专注于培养翻译人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京师同文馆是洋

14、务运动在教育方面的成就之一。教师是洋人,不能反映外国列强开始操纵中国的教育,排除A;“学生拖着辫子”不能说明中国社会的习俗渐趋文明开化,排除B;由“学生拖着辫子,学的是英语”,可见近代教育呈现新旧杂陈的特点,故选C。洋务教育培养新式的军事,外交和翻译人才,排除D。考点: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迁的表现12. 下表为部分科技发明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该表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国技术门类上海重庆铁路1876年1934年电报1871年1886年电灯1882年1906年A. 西方列强大量输出资本 B. 西方先进技术的迅速应用C. 社会生活变迁的不平衡 D. 近

15、代工业集中于沿海地区【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给出的表格来看,上海的铁路、电报和电灯的普及都比重庆要早,这体现出地域上的差异存在不平衡,故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B选项无法看出“应用”;D选项无法从材料中看出。13. 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这折射了当时中国A. 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 B. 政治变革备受关注C. 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 D.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体现的是政论性报刊的比重大,反映不出列强侵略阻碍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政治变革报刊所占比重,可知报刊关注政治变革,故B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放弃实业救国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共和观念,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名师点睛】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历经了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领域的近代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西方到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