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5315750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吉林省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吉林省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吉林省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吉林省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延边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高一年级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共35小题,总计70分)1. 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A. 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C. 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 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说明明清时期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提高,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的提高,不

2、能说明农业生产出现衰退,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看不出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普通农户收益锐减,故CD两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提高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2. 明朝的一位商人从事纺织业生产和销售,由于生意兴隆,遂雇佣了5位技术工人。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B. 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C. 资本主文萌芽的出现D. 工商业得到政府支持【答案】C【解析】由题干中的“由于生意兴隆,遂雇佣了5位技术工人”可以得出,明朝出现了雇佣关系,这本质上反映的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故选C;A属于其根源,不是本质,故排除;B是其产生的

3、直接原因,故排除;D与史实不符,故排除。点睛: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典型特征是存在雇佣关系,则是解答这一题的关键。3. 据统计,仅在明朝永乐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平均每年十余次。其中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在遗嘱中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明朝政府尊重他们的选择,按照亲王的

4、礼仪予以厚葬。这反映出A. 明朝政府长期推行对外开放政策B. 郑和下西洋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C. 朝贡贸易促进了明朝的经济发展D. 中华文明对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答案】D【解析】明朝政府并不是长期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也推行海禁政策,故A错误;郑和下西洋不是以经济目的为主,没有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材料也无法体现郑和下西洋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故B错误;朝贡贸易的特点是“厚往薄来”,没有促进明朝的经济发展,故C错误;“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说明当时中华文明对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故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使节来华共三

5、百余次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朝贡贸易的特点、中华文明的吸引力等方面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4. “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这里的“商业革命”具体表现在A. 政府设有专门的经济管理机构B. “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C. “夜市”在城市生活中越发繁荣D. “草市”在商业活动中作用显著【答案】B【解析】题干所述的“商业革命”发生在宋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对于古代商业的发展来说,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故选B;A在古

6、代社会一直存在,故排除;CD都是发展过程中的表现,而不是出现的新现象,故与题干中的“革命”不符,所以排除。5.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 政局动荡不安B. 社会分配不公C. 土地兼并严重D. 重农抑商政策【答案】C【解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指的是中国古代农民大量失去土地,而地主却聚集了大量土地,其原因是由于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背景下,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故选C;A不是古代社会常有的现象,故排除A;土地兼并的现象不是社会分配问题,而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产物,故排除B;重农抑商政策与土地兼并问题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D。6. 1

7、6世纪以前,西欧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稳定的,只是由于战争或歉收等原因才发生暂时的波动。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却一直上升,到16世纪末,西班牙、葡萄牙的物价平均上涨了4倍多,法国、英国和德国则平均上涨2倍到2倍半。这一变化A. 引起国力变化,巩固西葡霸主地位B. 造成社会动荡,阻碍国际贸易交流C. 促使社会分化,加速封建势力衰落D. 推高金银价格,抑制商品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引发价格革命,价格革命使封建势力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正确;西班牙、葡萄牙的价格革命并没有巩固西葡霸主地位,故A错误;价格革命与阻碍国际贸易交流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B错误;价格革命的原因

8、是金银大量输入欧洲,金银价值下降,物价上涨,故D错误。故选C。7. 史学家马汉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中提出:产品、海运、殖民地是海权的三大环节;应该拥有并运用优势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确立对海洋的控制力和实现国家战略目的。以下史实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B. 中国明朝“郑和下西洋”C. 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D. 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答案】A【解析】近代殖民争夺国家中,英国拥有强大的海军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成为18世纪最大殖民帝国,A正确;B不属于争霸战争;C属于新大陆探险,不是殖民扩张;D依靠的商业资本发达获得殖民霸权。8. 英国学者罗伯特

9、艾伦在揭示工业革命肇始于英国的原因时发现:由于遭遇黑死病,英国人口锐减,工资水平大幅提高;同时,该国煤炭蕴藏丰富,易于开采,能源价格低廉;18世纪初期英国的劳动力价格相对资本为高。他的研究角度是A. 生产要素的供给B. 市场需求的扩大C. 人口结构的变化D. 社会生活的变迁【答案】A【解析】材料分析英国工业革命发生时谈到人口锐减,劳动力不足;煤炭丰富,有充足的能源保障;劳动力价格高。这三点没有涉及到市场需求和社会生活,也体现不了人口结构,劳动力、资源、工资都是属于生产要素供给。故选A。9. 保尔芒图在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中指出:“所谓大革命,首先必须将其理解为一种组织、一种生产制度。”文中的“组织

10、”、“生产制度”是指A. 工厂B. 垄断组织C. 手工工场D. 贸易公司【答案】A【解析】“十八世纪产业革命”指第一次工业革命,当时工厂成为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故A正确;垄断组织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故B错误;手工工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的生产组织形式,故C错误;贸易公司不从事生产,并不是“生产制度”,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一种组织、一种生产制度”,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时期工厂成为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10.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其主要内容有自由主义原则的确立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

11、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A. B. C. D. 【答案】A【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主要内容有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故正确,故选A;自由主义原则的确立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故错误,故排除BCD。11. 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同影响主要有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引起了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化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提高了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能力A. B. C. D. 【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故正确;两次工业革命都引起了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化,故正确;两次工业革命

12、中的蒸汽机车、汽船、汽车、电话等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故正确;两次工业革命都壮大了资本主义的力量,从而提高了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能力,故正确。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ABC项错误。12. 下图是中国近现代五种经济形式的变化图,按照ABCDE顺序排列,正确的是18401956年中国五种经济形式曲线图A. 地主经济、洋务经济、外国资本、民族资本、官僚资本B. 地主经济、外国资本、洋务经济、民族资本、官僚资本C. 外国资本、洋务经济、官僚资本、封建经济、民族资本D. 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封建经济、民族资本、洋务经济【答案】A【解析】地主经济产生于战国时期,到建国后1952 年底,我国大陆普遍实行了土地

13、改革,封建地主阶级被彻底消灭。故曲线A是地主经济。洋务经济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甲午战后洋务运动破产,故曲线B是洋务经济。鸦片战争后,外国经济入侵,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建国初期,没收外国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故曲线C是外国资本。民族资本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退出历史,故曲线D是民族资本。官僚资本伴随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而出现,建国初期,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故曲线E为官僚资本。故BCD排除,A项正确。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图中的时间结合所学五种经济形态的产生消亡的时间即可得出答案。13. 李鸿章创办的苏州洋炮局,是江苏近代最早引进西方

14、先进技术、使用机械设备、制造洋枪洋炮的第一个机械化兵工厂。下列企业与之类型相同的是A. 发昌机器厂B. 继昌隆缫丝厂C. 江南制造总局D. 轮船招商局【答案】C14.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的主要原因是A. 缺少资金和技术B. 国内外市场没有形成C. 封建经济占绝对优势D. 帝国主义卷土重来【答案】D【解析】中国民族工业自产生之日起始终面临着缺少资金和技术的困难,所以缺少资金和技术并不是一战后中国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的主要原因,故A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民族工业很快萧条是因为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中国民族工业生产的产品不能占领国内外市场,而不是国内外市场没有形成

15、,故B错误;在一战前后封建经济始终占据绝对地位,所以封建经济占绝对地位并不是一战后中国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的主要原因,故C错误;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迅速发展,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使中国民族工业很快萧条,故D正确。点睛:抓住关键信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结合所学近代我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分析解答即可。15. 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了1870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是A. B. C. D. 【答案】A【解析】1870年前后民族企业出现发展起来;19世纪90年代甲午战争后得到初步发展;19121919 年一战前后迎来黄金时期;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因日军的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是衰落萎缩时期,1956年三大改造民族工业发展进入新的时期。观察几幅曲线图,A项较符合民族工业发展的趋势。根据以上分析,B、C、D均错误。【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结合所学,分析曲线(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上升或下降是否符合史实即可。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