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四单元第一课复习课(义娅)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315455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6.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上第四单元第一课复习课(义娅)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八上第四单元第一课复习课(义娅)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八上第四单元第一课复习课(义娅)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八上第四单元第一课复习课(义娅)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八上第四单元第一课复习课(义娅)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上第四单元第一课复习课(义娅)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第四单元第一课复习课(义娅)课件(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周 武 王,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秦 始 皇,西 周 东周(春秋、战国)秦,了解:西周的礼乐文明: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讨论: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了解:春秋战国的概况、诸子百家的学说 讨论:春秋战国时各国变革的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百家争鸣在当时思想解放作用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讨论:通过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理解秦统一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礼乐文明的确立,周天子采用了哪种方式来管理国家?,周 武 王,分封制,周王是如何进行分封的?他的依据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周王又是如何规范贵族身份地位?,宗法制,礼乐制,宗法制度,分封制度,

2、礼乐制度,维护秩序、巩固统治,礼乐文明的确立,基础,具体表现,西周礼乐制度 西周礼乐制度将宗法等级制度精神具体化、生活化,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严格约束自己。如据史料载:西周五“礼”:“吉礼”(祭礼),凶礼(丧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朝觐),“嘉礼”(婚宴、加冠)。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周王定朝时,曾制九鼎,象征九州。周王可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彼此不可逾越。 在服饰方面:西周服饰分弁、冕、冠、巾、帻,其中弁为天子服饰,冕为王公诸侯服饰,冠为有身份的人,巾、帻一般人服饰。那时对不同身份人的“死” 的称呼也有严格的

3、区分:天子称“驾崩”,诸侯死了称“薨”,大夫为“卒”,士为“不禄”,百姓为“去世”。,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氏在院子里奏乐舞蹈,他用了八排六十四人的乐舞队伍。孔子知道了,气愤难忍,大发感慨道:“如果这样的事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事不能容忍呢?”原来,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享用八排六十四人规格的乐舞礼仪,大夫只能用四排三十二人。,1.孔子为什么如此重视礼乐制度?,材料分析,2.你认为礼乐制度有什么用处或者害处,孔子重视尊卑等级,而礼乐制度恰恰是 维护社会等级的工具,一方面维护社会统治和秩序,另一方面压抑人的个性。,3、在强调平等的现实社会中你还能否感受到礼乐制度的影响?,感受现代礼乐文明,感受现代礼

4、乐文明,礼乐制度在等级社会里一方面起到了维护统治、稳定秩序的作用;一方面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 在现代社会,“重礼敬德”的中华礼仪的精神传统更多的是体现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礼仪是对别人的尊重),春秋战国变革争霸篇,A,C,B,D,E,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A,B,C,D,E,F,G,秦,楚,齐,燕,赵,魏,韩,成效,措施,国王,国家,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变法前后比较,编制户口,建立县制,分封制 村落散居,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爵位世袭,奖励农耕,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土地国有,不得买卖,变法后,变法前,经济,军事,政治,有何积极作用:,改革弊端,提高生产力(

5、增强国力),促进社会进步,战国青铜剑,战国兵车模型,铁犁(春秋时期),牛耕(春秋时期),谈谈改革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强大,必须在前进的道路上顺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革;固步自封,固守传统只会阻碍历史前进的步伐,使国家落后。,高谈阔论,材料一: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并逐步吞并六 国,完成统一。 材料二:清朝末年,中国贫穷落后,饱受帝国主义国 家的蹂躏,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清朝统治者盲 目自大,不思改革进取。 材料三: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发展缓慢,观念滞 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并取得 举世瞩目的成就。,通过以上三则材料你感悟到一个什么道理?,孔子,老子,春秋战国

6、百家争鸣篇,韩非子,诸子百家简表,战国时期,春秋晚期、战国,战国前期,战国时期,春秋末期,战国时期,“事备而后动”,诸子百家简表,孔子,春秋晚期,“仁爱”、“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战国时期,“仁政”“民贵”“君轻”,老子、庄子,春秋晚期、战国,一切事物有对立面且可互相转化、“无为”,墨子,战国前期,“兼爱”“非攻”,韩非子,战国时期,“法治”、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孙子,春秋末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国时期,“事备而后动”,孙膑,执政为民 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廉正、廉洁、自律 依法治国公民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 以不变应万变了解市场行情,确定投资方向,思想渊源,当

7、今的思想观点,仁政(儒家),有教无类(儒家),兼爱、非攻(墨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儒家),法治(法家),无为(墨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家),请再结合书本阅读卡“稷下学宫”,你认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何历史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秦朝一统,齐,楚,燕,韩,赵,魏,秦,秦 灭 六 国,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上: 经济上: 文化上: 民族上: 思想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统一货币、度量衡; 大修弛道、统一车轨,统一文字,南服越族修灵渠、北御匈奴筑长城。,“焚书坑儒”,孟 姜 女,以暴虐天下始,朕统一中国、开创伟业,乃千古一帝,请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

8、来评理,秦 始 皇,我们评价一位历史人物,应该从全面来看问题,应该从他的大节上来权其轻重,特别要看他对于当时的人民有无贡献,对于我们整个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有无贡献 。 郭沫若,名 家 名 言,你敢选“我”吗?快来吧!,练习五,练习六,练习四,练习一,练习二,练习三,这里没题目,恭喜你免试通过!,在西周的分封制下,你知道受封者负有哪些义务?分封制在当时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周王这样大规模地分封土地,又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对此请说说你的看法。,2008年温州卷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这跟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不谋而合。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B墨子C韩非

9、子D孙膑,为了取信于民,在颁布新法前,商鞅在都城南门立了一根3丈长的木杆,宣布:谁能够把木杆搬到北门赏十金。民众觉得此事容易,不相信真的发赏,没有人尝试。商鞅又把赏格提到五十金。有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把木杆搬到了北门,商鞅如数发赏。从此,人们相信商鞅说话算数。新法颁布后,大家也相信它必定能实行。 请结合材料一谈谈商鞅在变法前为什么要这样做?并谈谈这个故事在今天还有什么现实意义?,2007年温州卷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播出于丹谈论语心得,引起了人们对儒家思想更多的关注和思考。据此回答1215题: 12下列主张符合孔子儒家思想的是 A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主张人们要顺应自然 B主张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提出“法治思想 C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 D主张“非攻”、“谦爱”,要视人如己,互助友爱 13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始于 A秦朝B汉朝C唐朝D清朝,成语典故,春秋成语故事知多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