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与荆楚文化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310369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8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丁玲与荆楚文化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丁玲与荆楚文化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丁玲与荆楚文化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丁玲与荆楚文化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丁玲与荆楚文化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丁玲与荆楚文化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丁玲与荆楚文化课件(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丁玲与荆楚文化,第一节 浅谈荆楚文化,一、荆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基本概念 荆楚文化,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可从狭义和广义来分析。 狭义的荆楚文化,主要指的是存在于湖北地区的,发端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早期,极盛于春秋战国时期,且一直延续流传至今的一种文化实体与形态。 广义上的荆楚文化 ,一般被设认为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发端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历史上一直与楚文化同义,且一直都是“楚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与传承实体,是作为共同体的楚文化最关键的部分。 荆楚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传统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相抗衡,其影响波及整个南方(西南,中南,华南,华东)甚至河南陕西的部分地区。,“荆

2、”与“楚”的之辨,荆、楚或荆楚、楚荆作为一种特定的称谓,已沿袭三千多年了。如诗商颂殷武说:“维女荆楚,居国南乡。” 竹书纪年说:“昭王十六年,伐楚荆。” 时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荆:“楚木也,从刑声。”释楚:“丛木也,一名荆也。”至唐宋时,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说:“荆、楚一木二名,故以为国号,亦得二名。”沈括梦溪笔谈也说:“荆或为楚,楚亦荆木之别名也。”楚,也称荆楚,“楚”本是一种灌木的名称,也叫做“荆”,在南方江汉流域的山林中极为常见,可用作薪柴等多种用途,人日常离不了。 荆楚最后成为一个专称楚族、楚国和荆楚地域的一个特有的称谓。,诗商颂毛传说:“荆楚,荆州之楚国也。”又如汉书高帝纪颜师古注:

3、“秦庄襄王名楚,故改讳荆。”,荆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楚族是颛顼、祝融之后芈(m)姓季连部,在夏、商交替之际,为逃避商王朝的打击,离开黄河中游新郑等地,辗转至丹淅、荆山和汉水流域一带,与本地苗蛮部落融合而成的新兴民族楚族。 诗商颂殷武说:“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zhng)。”,诗商颂殷武开始就说:“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深入其阻,裒(pu)荆之旅。”,据史记楚世家说,在周文王时(约公元前11世纪中期),季连之苗裔鬻熊,审时度势,率族与周人联合,共同展开了反商灭商的斗争,被周王室授予“子”的封号,封于楚,所以鬻熊是楚国的最早缔造者。,至周成王时,周

4、王室念楚人之功,又再一次封鬻(y)熊之后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千古流传的典故:“筚路蓝缕”,左传昭公十二年记右尹子革答楚灵王语:“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 左传宣公十二年记栾武子语:“楚自克庸以来,训之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筚路:柴車;蓝缕:破衣服。意思是驾著柴車,穿著破衣去开辟土地。,楚国君熊渠时(约当周夷王时期,周夷王约前869前858后在位),“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扬粤,至于鄂”,熊渠公开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入春秋后,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名存实亡,各地邦国林立,诸

5、侯坐大。,公元前741年,熊通即君位后,创县制,设令尹,置陈兵之法,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他公开宣称:“我蛮夷也,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并于公元前704年(周桓王十六年),自尊为王,这就是著名的楚武王。,至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八年)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以及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十七年)楚庄王大败晋国于邲城,更是彪炳史册的大事,充分地证明了楚庄王不愧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楚国以强国的雄资步入战国行列,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出行图(局部),出土地点:长沙,二、荆楚文化的独特性,(一)“筚路蓝缕”的自强创新精神 (二)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的浪漫主义 精

6、神 1、楚人的浪漫主义气质 2、楚国神话人物与神怪故事的浪漫特征 (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与“深固难徙”的爱国 精神 (四)融汇南北、海纳百川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一)“筚路蓝缕”的自强创新精神,楚人的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精神,是荆楚大地的独有传家宝。 春秋中叶,称霸中原的楚庄王,常向国人“训之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东周时,楚武王创建中国第一县制,以及令尹等一整套有别于中原的官制;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勇于创新,敢于另辟蹊径,创造了上古一流的楚文化。 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中国文化的精神可以用“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这两句话来概括。这两点,荆楚文化都有突出的

7、表现,其代表人物就是屈原。,(二)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的浪漫主义精神,浪漫主义既是文学艺术的一种基本创作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以奇妙的幻想来体现美好的理想,并试图用美好的理想去“代替”或“补充”不理想的或不够理想的现实。 1、楚人的浪漫主义气质 历来有种说法,楚人信鬼神尚巫傩,吕氏春秋异实篇亦云:“荆人鬼而越人信禨。”楚人的气质是放达不羁,感性而浪漫的 。早在春秋时,楚庄王就曾饮马黄河而问周鼎之大小轻重,在此之前,五霸中的齐恒、晋文都是打着辅佐王室的大旗挟天子以令储候,而唯“楚子”却敢于第一个对周王室的权威提出挑战,这不能不说在他身上体现了楚人个性张扬的一面,而古代的爱国主义诗人屈

8、原更是通过楚辞流动、铺陈华美的语句展示了楚人激情浪漫、富于想象力的一面。,2、楚国神话人物与神怪故事的浪漫特征,楚国是一个巫的国度,也是一个神话的国度 。 在屈原的九歌里面,作为沅湘水神的湘君与湘夫子甚至就是一对人间的痴男怨女,湘君与湘夫人储篇中,虽然也提到了湘君去洞庭、大江扬威显灵故事,但更多的是侧重于表现他俩甜蜜而略有风波的爱情生活。,宋玉的高唐赋序言楚王梦与神女相会高唐,神女自谓“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湖南地方的花鼓戏刘海砍樵安徽黄梅戏天仙配 东周时期大量的动物合体、人兽合体漆器纹饰 马王堆汉墓的帛画,唐代怀素的狂草,一直到毛泽东的诗词、书法,无不体现出荆楚浪漫主义特色的文化传统。,清末

9、民初著名学者刘师培所言,“楚国之壤北有江汉,南有潇湘,地为泽国” 。“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问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 。,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刘勰就说过,“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然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当代文豪郭沫若在屈原研究一文中也指出:“屈原是产在巫峡邻近的人,他的气魄的宏伟,端直而又委婉,他的文辞的雄浑、奇特而又清丽,恐怕也是受了些山水的影响”。,(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与“深固难徙”的爱国精神,如公元前506年(楚昭土十年),吴人破郢,申包胥白发入秦求救,倚宫墙哭泣,7天

10、7夜,直到秦出兵为止。 吴人破郢都时,蒙谷冒着生命危险为国家保存“鸡(离)次之典”,卖羊肉为生的屠羊说主动护卫昭王出逃。复国后,论功行赏,及此三人,三人皆不受赏 。 屈原有这样的诗句:“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楚人南公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四)融汇南北、海纳百川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荆楚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与荆楚的地理位置和居民的复杂性是相关联的。 封闭性与开放性。落后性与发达性并存。荆楚地域是一个居民比较复杂的地区。就东周而言,见于记载的除了楚族外,还有汉阳诸姬,群蛮、濮、巴、杨越等族属。秦汉时期,除了汉族外,见于记载的有巴、越、蛮等少数民族。六朝以

11、后,诸多少数民族多以“蛮”相称,并逐渐演变成为今日的汉族、土家族、苗、瑶、回、维吾尔、壮等民族。汉族是主要民族,少数民族多居西部和南部山区。此外,历史上还有数次北方的移民以及明清时“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由于民族文化和移民文化的差异,主体文化在发展中对这些存在差异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移民文化,不断地加以涵化和包容。这就是荆楚文化的包容性。,文化的包容性必导致文化的多样性。如楚人既崇凤,又敬龙,对虎也不排斥,图腾文化是包容多样的;文学创作上,庄骚文学并驾齐驱;思想领域中,除了道家、农家源于楚国外,其余各家也杂糅其间,并占有一席之地。,荆楚文化最深层次的价值观也具有多元的特点,因此,儒家,道

12、家、法家、墨家,农家,佛教、道教等,都有发展空间,其各种价值观也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就社会总的取向而言,虽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侧重。但以儒、道为代表的价值原则,始终是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中以道家为代表的价值原则的影响程度较其他地域为深。商末,楚君鬻熊最早具有较系统的道家思想。,在儒学的影响下,荆楚文化具有“义以为上”的价值取向和“内圣外王”的价值目标。春秋中叶,楚庄王为陈平乱而灭陈为县,申叔时劝谏指出:助陈平乱,“君之义也”;灭陈为县,“贪其富也” (左传宣公十一年),楚庄王听从申叔时的意见,取“义”复陈。,儒家的价值原则在女子的贞节观上反映尤其敏感。元末茶陵陷落,曹氏闻妇女多被掳掠,便对家人说“我

13、义不辱身”,遂自刭而死;明末孝感唐烈妻陈氏,从大至山砦避难,与夫及子走散。陈氏先至山砦,闻夫及子未至,不肯入山砦,说“夫存亡未知,依人以生,不贞,弃夫之难不义,失贞与义,何以为人”,坚持在山砦外等夫,为强暴所掠,守节而死( 明史列女传),皆取义以献身贞节。,第二节 丁玲与荆楚文化的联系,一、荆楚文化养育了丁玲 丁玲在向警予同志给我的影响中回忆了当年这段生活:“那时我随着守寡的母亲在这里肄业。30岁的母亲在师范班,6岁的我在幼稚班。这事现在看来很平常,但那时却轰动了全城。开学那天,学生们打扮得花枝招展我母亲穿得很素净,一件出了风的宝蓝色的羸羊皮袄和黑色的百褶绸裙。她落落大方的姿态,很使我感到骄傲

14、呢有些亲戚族人就在背后叽叽喳喳,那里见过,一个名门的青年寡妇这样抛头露面!但我母亲不理这些,在家里灯下攻读,在学校广结女友。”,丁玲后来说“在进周南之前,当我还在读小学的时候,我便读过很多的小说,可是我的作文总不十分好,因为是用文言作文,有时还要我作四六文呢。陈启明介绍我读了许多新小说、新诗,我那时即读胡适的文章、诗、和他的翻译小说,读康白清的诗,读秋瑾的秋风秋雨愁煞人。翻译小说最后一课、二渔夫等是我最喜欢的。当然那故事的情调,写普法战争,法国感到快亡国的痛苦,是深合于那时我们的情绪的。于是我便学着写,写诗,写散文,还写过一篇小说。有两首小诗刊载在陈启明等编辑的湘江日报上。这些东西当然是非常幼

15、稚,算不得什么写作,不过却培养了我的文学兴趣,使我后来在社会上四处碰壁,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会想起用一支笔写出我的不平,和对于中国社会的反抗,揭露统治阶级的黑暗。”,在革命浪潮的的影响下,丁玲反对封建、要求民主的革命民主思想、爱国主义思想都得到了充实和发展。在这期间,她与同学们积极参加各种革命活动。如参加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湖南驱张敬尧运动,反对军阀赵锡恒的斗争等。,然而随着“五四”运动的落潮,陈启明和其他进步老师被校方解聘,为了抗议,1921年夏丁玲和杨开慧、徐文萱等七名同学愤而退学,一起转入长沙岳云中学。为了去更光明的地方,丁玲决定与同学王剑虹一起奔赴上海,并同时决定解除与表哥的婚约。,二、荆楚

16、文化精神在丁玲作品中得到弘扬,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丁玲积极投身于社会革命中,成为左翼文学阵营中的一员。她用她的行动诠释着“经世致用”的荆楚文化。“经世致用”是荆楚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一)荆楚文化精神的展现,1、追求个性自由,展现五四时代精神 她早期的作品就洋溢着鲜明的个性意识,着重表现了个人追求的孤独、虚无和不愿牺牲个性自由去消除孤独的倔强。 丁玲的处女作梦珂中的梦珂是孤独的。 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同样是孤独的。,2、再现女性柔美孤傲,弘扬荆楚浪漫情怀,“春天的童话”梦珂中的梦珂,“夏天的童话”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秋天的童话”阿毛姑娘中的阿毛,还是“冬天的童话”杜晚香中的杜晚香,以及其小说作品中的其他女性形象,大都是美的,既有外表美,也有心灵美,同时还有人性美。,如梦珂中描写梦珂:“.一天一天地长大了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