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的塑造和矫正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310205 上传时间:2020-09-19 格式:PPT 页数:135 大小: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行为的塑造和矫正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35页
儿童行为的塑造和矫正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35页
儿童行为的塑造和矫正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35页
儿童行为的塑造和矫正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35页
儿童行为的塑造和矫正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行为的塑造和矫正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行为的塑造和矫正课件(1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主讲人 代光英,本课程的内容结构,第一部分 绪论 第二部分 基本原理 第三部分 行为塑造和矫正方法,第二章 基本原理,第一节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儿童行为的功能评估 第三节 行为矫正的研究方法,第一节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一、巴甫洛夫的应答性条件反射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三、认知行为学习理论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第二节 儿童行为的功能评估,一、功能评估(functional assessment)的含义 是一种搜集行为资料并分析其行为功能的过程,也就是搜集和分析与行为的发生有关的前提和后果的过程 1.描述行为特征 2.明确前提事件 3.确定行为后果

2、4.提出明确假设 5.搜集科学数据,二、功能评估的策略,(一)调查法功能性评估量表 (二)观察法 ABC行为分析法 Antecedent前提或某个行为刚出现前所发生的事件 Behavior所关注的行为 Consequence后果或紧随行为之后的事件 功能性评估观察表 (三)实验法功能分析,行为分析举例,功能性评估量表,1.行为的描述(表现形式、次数、强度、持续时间) 2.界定可能引发行为的生态因素(药物、疾病、睡眠、社会环境等) 3.界定那些事情或情况最有可能引发问题行为(时间、地点、人物) 4.界定问题行为的功能,维持行为的后果是什么(每一种行为对儿童的特殊作用:得到或避免了什么) 5.界定

3、问题行为的效能(需要多少精力、能否得到强化) 6.当事人有什么功能相同的替代行为(有什么适当行为产生与问题行为一样的功能) 7.界定当事人主要的与人沟通的方法 8.在从事工作时,什么事是你应该做或是你应该避免的 9.当事人最喜爱的强化物(食物、活动等) 10.过去问题行为处理的历史 11.总结性的陈述,功能性评估观察表,第三节 行为矫正的研究方法,一、目标行为的观察与记录 (一)界定和分析目标行为 (二)观察和记录目标行为 二、行为矫正的实验设计 (一)A-B设计 (二)A-B-A-B反向设计 (三)多基线设计 (四)交替治疗设计 (五)改变标准设计,行为观测和记录的基本步骤,定义目标行为(区

4、分基线水平和期望标准) 对将要观察记录的行为进行定义,即使用主动动词对一个个体所展示的特定行为进行描述。行为定义必须客观和明确 确定记录的准备工作 观察者 记录的时间和地点 选择记录方法 连续记录:记录一个观察阶段中每一次行为的出现。可用于记录频率、持续时间、强度和潜伏期 成果记录:记录行为发生带来的切实的结果或持久的成果 间隔记录:在一个观察阶段里各连续时间段中记录行为的出现或不出现 时间样本记录:在一个观察阶段里不连续时间间隔(时间样本)中记录行为的出现或不出现 选择记录工具,频率(次数/时间),0 1 2 3 4 5 6 7 时间(天/周) 图 2-1 图表的构成(六要素),矫正后,矫正

5、前,10 8 6 4 2, X和Y轴 X和Y轴的标志 X和Y轴上的数字 数据点 阶段线 阶段标志,行为观测记录示意图,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行为矫正的特征 第三节 行为矫正的作用,第一节 基本概念,一、行为 二、行为改变 三、行为塑造 四、偏差行为 五、行为改变技术,一、行为,(一)基本含义 狭义的行为是指被人观察到或是能用仪器测得到的个体活动。广义的行为是指除直接能观察及测量的外显活动外,还包括间接推知的内在心理历程意识及潜意识历程。 (二)类型(狭义) 局部活动和整体活动。前者是指个体的局部活动,如肌肉活动。后者是指有组织的、有方向的整体活动,如写字、打球等。 (三)特征

6、(整体活动) 1. 自发的 2. 持久的 3. 变动的 4. 可因训练而改变,二、行为改变,(一)行为改变的含义 行为改变即行为变化。个体行为就其本质而言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因身心发展及客观环境影响,随时在变化。 (二)行为变化的原因 1. 成熟:由遗传、生理成熟与老化所产生的行为变化 2. 有机体的暂时状态:由疾病、疲倦、情绪紧张或药物所导致的行为变化 3. 学习:由于练习和经验而产生的较持久性的行为变化,三、行为塑造,在个体发展任何新行为的过程中,逐步强化与终点行为有关的一连串反应,循序渐进,以养成训练者所期待行为的整个过程。,四、偏差行为,(一)含义 偏差行为是指儿童在行为上失去常态,足以

7、困扰他人或自己而妨碍其生活适应者。 (二)类型 1. 不足性行为:行为表现过少,沉默寡言 2. 过多性行为:行为表现过多 3. 不适宜行为:表现不符合时间、地点及身份的行为,五、行为改变技术,所谓行为改变技术是指凡是应用学习理论于实际补救程序,复健、矫正、教室管理、咨商及辅导等技术统称为行为改变技术,包括不良行为的改善和良好行为的塑造。,条件反射建立的原理,学习规律,习得律:条件反射是由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多次配对建立起来的 。条件反射建立的生理机制是大脑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条件反射建立的关键在于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强化),即条件刺激必须稍前或同时呈现,条件反射才可能建立。 实

8、验性消退律: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则条件反射将逐渐减弱并消失。但这种消失一开始并不是永久性的消失,经过一段时间间歇后,又能自动恢复。只有当几次自动恢复都没有得到强化时,条件反射才会真正消退。 泛化律:条件反射建立之初,如果出现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会引起类似的条件反应,这就是泛化律。 分化律:出现泛化反应之后,如果只对条件刺激给与强化,而对类似的刺激不与强化,则个体只对条件刺激出现条件反应,这就是分化律。 高级条件作用律:在已经建立的条件反射基础上,可以通过刺激替代建立更高级的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建立的原理,情境 反应 : 立即效果 长期影响 (S1 ) (R

9、1 ) : (S1R) (R1) (S2 ) (R2 ) : (S2R ) (R2 ) : : : : : : : : (SnD) (RnD) : (S n R +) (R n+) 强化 注: S 是一种信号,表示特定的反应 将不会受到强化 SD 是一种信号,表示特定的反应 将会受到强化 R 表示在S情况下的反应 将会消弱,甚至消失 RD 表示在SD情况下的反应 将会受到强化,出现率提高 R + 表示正强化物 R 表示负强化物,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反应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所引发出来的,而操作性行为是由有机体自己表现出来的。 反应性行为的出现取决于它出现之前的刺激,

10、而操作性行为的出现则取决于行为后的结果刺激。 反应性行为是被动的,由试验者控制;操作性行为是主动的,由受训者自己控制。,三、 认知行为学习理论,(一)艾里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理论 ABC理论 (二)贝克的认知行为理论,(一)艾里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理论,主要观点:行为者的情绪困扰是由个人的不合理信念引起的,因此要教育行为者学习“合理信念”以代替“不合理信念”,以清除行为者的情绪困扰 A:诱发性事件 B: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之后建立的信念 C:在特定情境中,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不合理信念的特点 (1)绝对化要求:全或无 (2)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 (3)糟糕之极:消极思维,(二)贝克的认知行为理论,

11、主要观点:行为者的感情和行为大部分取决于行为者本人对于周围世界的解释、想法和认知模式。即个人的思想决定其内心体验及行为反应 认知歪曲的主要形式 (1)任意推断 (2)选择性概括 (3)过度引申 (4)夸大或缩小 (5)全或无思想,四、班杜拉的学习理论,班杜拉主要研究个体如何获得社会行为。他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习得社会性行为。这种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就是观察学习,它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 观察学习分四个阶段进行: 注意过程:注意和知觉榜样情景的各个方面 保持过程:记住从榜样情景中了解的行为 复制过程:复制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 动机过程

12、: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激励 在观察学习过程中,强化起着重要作用,班杜拉提出三种强化: 直接强化(外部强化) 间接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间接地受到强化 自我强化:是指个体根据社会标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第二节 行为矫正技术的特征,一、应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二、强调客观系统的处理方法 三、重视后天环境的学习历程 四、注重量化的特殊行为 五、注意客观环境的适当配合 六、显现明确方法的理论基础,第三节 行为矫正的作用,一、应用在教学方面 二、应用在儿童行为方面 三、应用在医学方面 四、应用在管理组织行为 五、应用在提升运动成绩,第三章 正强化,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强

13、化的应用 第三节 影响正强化效率的因素 第四节 有效应用正强化的要点,第一节 基本概念,一、实验模式 情境 反应 : 立即效果 长期影响 (SD) (R) (S1R +) (RD) 强化 二、基本含义 正强化是指个体在某一情境下做某种事情(即行为),如果获得满意结果,下次遇到相同情况时,再做这件事情的机率就会提高。这个过程就称为正强化。此种令个体满意的东西,不管是精神或是物质的,均称为强化物。因此正强化又可定义为个体行为倾向因获得强化物而增加其强度的过程。,第二节 正强化的应用,一、正用,二、误用,第三节 影响正强化效率的因素,一、行为的特殊性 二、强化物的选择 三、强化的方式 (一)缺乏与饱

14、满(强化物呈现的频率) (二)效果(强化物呈现的时机),第四节 有效应用正强化的要点,一、选择适当的行为 二、选择适当的强化物 三、实施正强化过程 四、结束训练计划,一、选择适当的行为,确定目标:使计划顺利进行 (一)所拟于强化的行为是特殊性行为而非普遍性行为 (二)所拟于强化的行为是在行为养成后,能改用自然强化物 (三)当儿童表现适当行为时,应予以回馈,使儿童了解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二、选择适当的强化物,(一)强化物应符合以下条件 1. 强力有效 2. 容易获得 3. 良好行为出现后,可以立即呈现 4. 可以反复使用,而不至于产生饱和现象 5. 短时间可以食尽或用完 (二)尽可能准备多种强

15、化物,考虑多样化的强化物 (三)善用家庭联络簿 (四)多用肢体语言,三、实施正强化过程,(一)强化物须紧跟良好反应之后,间隔越大,效果越差 (二)呈现强化物时应指出受训练者所表现的良好反应 (三)呈现强化物宜尽量适当运用赞美及抚摸,且使用的词句最好富有变化 (四)必须表现我们所要求的期待行为才可获得强化,否则此法不易奏效 (五)训练初期采用连续强化,行为稳定后改用间歇强化 (六)不可与惩罚混淆不清,或在强化之后提出批评或要求 (七)行为养成后,有形的强化物宜逐渐减少,社会性强化物宜逐渐增加 (八)注意社会性强化物的应用,四、结束训练计划,(一)行为养成后,仍继续维持下去,每间隔一段時間后,宜评估该行为 (二)逐步加长上项间隔,当间隔无限大时就结束计划。 (三)若实施失败,其原因可能是: 1. 强化物选择不当 2. 训练计划设计不当 3. 实施过程误差,第四章 强化物,一、 基本概念 二、 强化物的类型 三、 强化物的选择 四、 有效应用强化物的要点,一、 基本概念,强化物是指足以改变行为或反应频率的刺激。换言之,凡能改变个体行为或反应频率的事物和活动统称为强化物。,二、强化物的类型,(一)依功用分:正强化物和负强化物 (二)依本质分:基本强化物、从属强化物和概括性强化物 (三)依内容分:消耗性强化物、活动性强化物、操弄性强化物、拥有性强化物和社会性强化物 (四)依主体分: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