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教育目的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309337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5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三 教育目的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专题三 教育目的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专题三 教育目的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专题三 教育目的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专题三 教育目的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三 教育目的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三 教育目的课件(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三 教育目的,“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主要内容,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观(价值取向) UNESCO及美日等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学校培养目标的重建,教育目的概述,教育目的是否存在? 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外延和层次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需要、教育价值、教育功能,教育目的是否存在?,教育活动有没有目的?为什么实然 教育活动需不需要目的?又为什么应然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

2、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教育的过程和目的是完全相同的东西。如要在教育之外另立一个任何目的,例如给它一个目标和标准,便会剥夺教育过程中的许多意义,并导致我们在处理儿童问题时依赖虚构的和外在的刺激。” 杜 威,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外面强加给活动过程的目的,是固定的,呆板的;这种目的,不能在特定情境下激发智慧,不过是从外面发出的做这样那样的命令。这种目的,不能启发一个更自由,更平衡的活动,反而阻碍活动的进行”。 “教育一事,不可以无目的。无目的则如无舵之舟,无羁之马,教育的精神从何发展,其结果必不堪设想。” 杜威,教育是否

3、需要目的,怀特(John White)在再论教育目的一书中谈到的:“教育者需要教育目的,这似乎是不言而明的。教育当然是一种有所指向的、有目的的事业它怎么可能不是这样呢?但是近年来,有个问题被提了出来教育者一定要有教育目的吗?有些人的回答似乎向这个不言而喻的问题提出了挑战。然而,这些回答都不能否认教育目的的存在。”,教育目的的内涵,教育目的内涵的理解体现在对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的回答上,即“教育形成和培养怎样的人(包括这些人要干什么)、”与“谁来赋予教育形成和培养这样的人”,前者关涉“教育所要达到的结果”即“素养”和“职司”,后者说明“提出教育目的的主体”。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和个人对教育培养和

4、形成怎样的人的要求,是他们对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设想。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怎样人的要求,与教育方针在提出主体、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教育目的的外延,从主辅性来看,可分为主导性教育目的和辅助性教育目的; 从层面来看,可以分为理论性教育目的和行动性教育目的; 从实现与否上,可分为教育的理想目的和现实目的; 从表现形态上,可分为外显的教育目的和内隐的教育目的,前者是成文规定的,后者是缄默的。 从制定者来看,可以分为国家、政府或社会团体提出的教育目的,个人提出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层次,根据不同的厘定主体,可将教育目的分为以下五个层次: 1.思想家的理想目的 2

5、.国家正式的或成文的教育目的 3.教师理解的目的 4.教师实际操作的目的 5.学生经验的目的,教育目的观,1.个人本位论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发展,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来确定其代表人物有卢梭、有“进步教育运动之父”之称的美国教育家帕克和人本主义者。 2.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人。代表人物有柏拉图和涂尔干等。 3.介于个人和社会之间的教育目的观人格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等。,人格本位论,人格本位论注重受教育者完整人格的陶

6、冶,虽然也指向人的和谐发展,但不像“个人本位论”那样从人的本性出发,仅仅强调顺应人的自然发展,它在突出人的价值的同时,比“个人本位论”更多地关注到了社会的需要。 代表人物有瑞士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日本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小原国芳。,文化本位论,文化本位论强调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的关系,认为教育活动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教育目的的制定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 代表人物有狄尔泰和斯普朗格。,生活本位论,生活本位论把教育目的与受教育者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或以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或以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样生活。 代表人物有斯宾塞和杜威。,UNESCO及美日等国

7、的教育目的,UNESCo报告中对于学校目的的认识 美国的教育目的 日本的教育目的 从各国教育目的出发审视其共同特征,UNESCo报告中对于学校目的的认识,Learning to Be:the World 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orrow( 1972) 报告指出,“在人们追求的许多目标中具有一些共同倾向,这种共同倾向指明现代世界的一些主要的目的是一致的”。报告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些共同的倾向:第一,“走向科学的人道主义”;第二,“培养创造性”;第三,“培养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第四,“培养完人”。,UNESCo报告中对于学校目的的认识,Learning:the Tre

8、asure Within(1996) 这份报告在教育或学校目的方面提出了后来众所周知的“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掌握认识的手段;理解知识;智力训练)、“学会做事”(从资格概念到能力概念)、“学会共同生活”(认识自己;发现他人;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学会生存”(自主性;判断力;个体责任感)。,(三)当下其他国家教育目的概览之一:美国,在布什政府2000年的美国教育战略中,明确要求在20世纪结束时实现“国家六大教育目标”: 1所有学龄儿童具有入学读书准备。 2中学生的毕业率至少应提高到90。 3美国的学生在学满4、8和12年时,应当在相当难度的课程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及地理等科目中,学

9、习成绩优秀,考试合格。 4美国学生在数学与科学成就方面将是全球第一,名列前茅。 5每个成年人都具有文化知识和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竞争的能力。 6每所学校成为无毒品、无暴力场所,还将成为秩序井然而又富有浓厚学习气氛的园地。,(三)当下其他国家教育目的概览之二:日本,为了推进21世纪的教育改革,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召开了多次教育审议会,相继提出了日本面向2l世纪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日本教育课程标准的改善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审议的汇总报告。 第一,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性和社会性以及作为在国际社会中生存的日本人的意识。 第二,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三,各学校在宽松的环境中开展教育活

10、动时,要切实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基本的东西,充实个性教育。 第四,各学校要发挥创造性,开展特色教育,兴办特色学校。,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1. 清末时期的教育目的 2. 民国时期的教育目的 3. 建国以来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美好理想 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 我国的教育是社会主义的教育 2. 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 3. 全面发展的人是从事经济建设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各级各类的人才 4.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途径和方式 我国教育目的的问题,1.

11、 清末时期的教育目的,中国近代史上由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始于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b,使)学生心术一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论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这一教育目的反映了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中体西用”的方针,中学以忠孝为奉,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西学以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和艺能为主,以造就国家听需要的各种实用的通才为目的。 1906年,当时的学部正式规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2. 民国时期的教育目的,1912年,当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在新教育

12、意见一文中,主张废除清政府制定的教育宗旨,因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和,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教育应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项为教育目的。 同年9月,教育部根据临时教育会议的决定公布了民国教育宗旨,即“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29年3月,国民党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把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确定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国民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1936年,国民党政府公布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规定:“中华民国之教育宗旨

13、,在发扬民族精神,培养国民道德,训练自治能力,增进生活智能,以造就健全国民”。,3. 建国以来的教育目的,1949年12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全国教育工作的总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1957年,毛泽东同志根据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生产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3. 建国以来的教育目的,1981年,中国共

14、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规定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3. 建国以来的教育目的,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再次对教育方针进行了明确规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

15、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努力使教育质量在90年代上一个新台阶。”,3. 建国以来的教育目的,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1年6月的国务院关于

16、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美好理想,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美好理想,也是古今中外教育的美好理想和永恒追求。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认为,人不仅应该全面发展而且有全面发展的丰富潜能和现实可能,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弘扬人性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人的发展的最佳状态和理想。 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这样认识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夸美纽斯、近代空想社会主义家欧文、傅立叶、圣西门以及近现代西方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斯宾塞等是这样认识的。马克思等革命导师及社会主义的教育家也是这样认识的。,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1)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没有集中、明确和具体的阐释和界定 (2)“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具有极为丰富内涵的综合概念 (3)“全面发展”是相对于“片面发展”而言的 (4)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大致包含着四个层面的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