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编号思想道德论文——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5305596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48.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23编号思想道德论文——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423编号思想道德论文——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423编号思想道德论文——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423编号思想道德论文——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23编号思想道德论文——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丰富多采、博大精深的伦理文化遗产中,很多优秀传统直到今天 仍然有着强大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其中也有保守落后的部分,但其 精华部分往往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成为一个民族不断向前发展,不断进取的动 力。 ,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必将极大地丰富社会 士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 一 中华民主传统道德的含义。一 中华民主传统道德的含义。 中国传统的道德乃是道与德两个词的缀合,道、德具有丰富的层次性和深刻的 内涵,实质上是一种涵括自然、社会与人生的多层

2、面、多维度的动态生存方式.在五千年的发 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兼“道”“佛”等为辅助的道德理念,包 括“仁”“礼”“德”等。主要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类。 (一)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 在中国传统道德的发展演化中, 公私之辩始终是主线之一, 如何处理好个人利益和 国家利益的关系始终是许多仁人志士的抱负所在。 中国古代的仁人志士历来以把国家利 益放在首位为荣,主张舍小家为大家。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已经提出“夙夜为公”的 道德要求,认为日夜为公家办事是一种高尚的事情,尚书也有“以公灭私,民其允 怀”的思想。认为朝廷官员应当以公心代替自己的私欲,这样才会得到人民的爱戴与拥 护。

3、他们追求: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道德境界,屈原仁下求索,虽九死其未悔;霍去病“匈奴未 灭,何以家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岳飞“精忠报国”;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充分体现了他们“先公后私”,“尽忠报国”的崇高道德境界。 人也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的道德情操。 苏武 “杖汉节牧羊”;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袁崇焕“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张煌言;郑成功“田横尚有 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这些都体现了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身陷逆境,不辱大节 的高尚道德情操。 ( 二)以仁

4、爱宽容为核心的社会道德 儒家伦理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提倡“仁”、“礼”“德”,并把“仁”作为自己伦理道德思想的 核心,这种社会伦理道德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以仁爱宽容为核心的社会道德思想包括: 第一,提倡“仁者爱人”的人本主义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第一个把“人”和“仁”联系, 并把“仁”解释为“爱人”。“仁者爱人”,这是一种早期的人本主义的思想。 第二,倡导“爱人”要以互爱为前提,认为只有从“爱人”出发,才能达到“人恒爱之”,彼 此相爱和谐.因此,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 应该 “和为贵”;“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克已复礼为仁, 这是一种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社会公德. 第三,提倡“厚德载物”的团结宽

5、容精神。周易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 思是说作为正人君子,应该效法大地的胸怀,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就是讲团结,有宽容宽 厚精神,强调“推已及人”和人际和谐,从而形成一种社会凝聚力. (三) 谦敬礼让的精神。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谦虚礼让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恭敬之心, 礼也”。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 礼义也”。 孔子说 : “不学礼, 不以立。” 左 传也说 : “礼,人之千也。无礼,无以立。”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谦敬礼 让、克骄防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一支。谦敬礼让的同时,历史也在提醒人 们 “事思敬”, “不居功”。 老子曾以江河处下而为百谷

6、王的事实告诉人们不要 “自矜、 自伐、自是”。谦敬礼让的典范鲍叔牙千年以前就以举贤让位于管仲启示着我们青年: 谦敬礼让,将助我们走向成功 (四)提倡吃苦耐劳的精神 孟子曾说 :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在这 一精神的鼓舞下,不屈不挠,艰苦磨炼,造就了无数惊天动地,可歌可泣不朽事业。 二,弘扬传统道德的意义。二,弘扬传统道德的意义。 (一)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的,就是为了加速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9 世纪以来,

7、世界上所有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表明, 现代化是不能从一个社会外部向内部 作直接的嫁接和移人的。西方的现代技术、实业和市场,都是从西方传统文化背景上合 乎规律地生长出来的, 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的批判精神继承传统文化的结果.同样, 中国 的现代化也应当是从自身文化传统背景的创造性转变中有机地、合乎规律地生长出来 的,这必然是一个按照社会主义精神对包括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进行批判继承和超越创新的相统的历史过程。事实上,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 (二)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是和传统道德特别是“儒家”的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

8、国的社会 主义道德建设离不开本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儒家道德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主 干,虽然在本质上有别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但其所包含的合理成分与积极因素,却是社会主 义道德建设不可忽视的历史依托与优良的文化资源.如果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应该看到,儒 家的仁爱思想以及家庭道德、 职业道德、 社会公德等道德观念,与社会主义道德精神和三德 建设都有着内在的历史联系,值得认真借鉴和批判继承.。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应该吸收传统 道德中的精华。 (三) 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是我们青少年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人总是需要精神支撑的,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 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共有 家

9、园的建设,也有利于我们每个人的道德修养。优良道德传统的熏陶和润泽,能够内化 为个人价值选者和判断的标准, 不断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完善我们的人格和道德品质, 成为个人成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 我国现在的道德状况二 我国现在的道德状况 1.失信现象泛滥。中国目前正处于严重的诚信危机之中。在党政领导机关,个别干部钱 权交易、买官卖官、乱用职权等现象屡禁不止。 2.社会公德意识淡薄。近年来,我国社会上一些人的道德感、公德心十分缺乏。社会公 德意识的淡薄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 3.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缺失。社会转型期,传统的家庭美德受到了冲击,家庭成员的义 务感、 责任感有所淡化新时期家庭伦理道德出

10、现新问题, 为一些不幸的家庭蒙上了阴影, 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可忽视的严重危害。 4.价值理想失落。人人都去追逐金钱、崇拜物质、寻求感官刺激,而唯独缺少对自己灵 魂、精神、信仰的关注和拯救,使自己沦为金钱、物质的奴隶,成为经济动物。 5.信仰的迷失与危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个人崇拜之风被遏制,由此也带来了人们信 仰的危机。信仰已经被世俗的功利弱化,出现了乏力的症状, 6.拜金主义泛滥、 享乐主义蔓延。 在现实生活中, 拜金主义在我国各地逐渐滋生、 抬头、 发展,并随着一些人“一切向钱看”口号的提出,拜金主义成为一些人追求的行为准则。在 一些人的现实生活中,滋生及逐步蔓延着“及时行乐”、“玩世不恭

11、”、“奢侈浪费”等享 乐主义的现象。 四,弘扬我国的传统道德的方法。 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总的来说对现代的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其中包括两部分,精华 和糟粕。其中的精华部分,表现出积极,进步,革新的一面 ; 属于糟粕的部分,则表现出消 极,保守,落后的一面。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既不能全盘否定,亦不能全盘吸收,要 批判地继承和发扬。 第一,要分析。分析,就是如实地把传统文化看成一个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的综合体。中 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自有其历史性和阶级性, 它主要形成和发展在漫长的封建时代, 其中既 有占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伦理道德文化,又有以农民为主体的劳动人民的伦理道德文化.就 地主阶级的道德文化

12、来说,也不是从来如此、铁板一块的,而是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 历史过程,它们之中也有过不同层次的阶层和集团,产生过革新和保守、进步和反动的斗争. 因此,就是地主阶级的伦理道德文化也是有其差异性和矛盾性的.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的精 神要求,必须承认这种历史性和阶级性、差异性和矛盾性,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认真 地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这种分析是为了揭示传统伦理道德文化自身的特点,作出正确的 事实判断,这是把握事物的一种基本的认识方法. 第二,要鉴别.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继承精神要求,在分析的基础上,要谨慎地鉴别,就 是要进行评价,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这是把握事物的又一种重要的认识方法.而要做出这

13、种价值区分,形成科学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就必须明确评价的应有主体,树 立科学的评价标准,文化水平有评估对象的复杂构成.这就是:要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从 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的私利或好恶出发;对待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既要看 其在历史上是否曾经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又要看其是否有利于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 要承认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就其整体结构和特定历史形态而言, 已经过时了, 又要看到这 个整体的某些内部构件,它们作为一种文化心理定势,却常常具有超时空的意义,我们必须 认真对待. 是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中的精华,也不能“兼收并蓄,而必须用社会主义精神进行改造, 加以重新熔铸

14、,使之升华为社会主义新文化、新道德的构成因素.在这里,批判继承和超越 创新是相辅相承的:批判继续是超越创新的基本性步骤,没有批判继承,所谓超越创新便是 一句空话;超越创新又构成批判继承的目标指向,不能实现超越创新.所谓批判继承就毫无意 义.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对待包括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的基本立场和科学态 度.坚持这种立场和态度,我们在加强对人们进行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和伦理精神 的宣传和教育中, 就能避免重蹈复古主义的顶辙, 就能为顺利地解决本民族伦理道德传统与 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价值观念的形成、确立和发展的关系问题奠定科学的基础. 参考文献: 肖文桂.当前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辛巍巍 李建翠。当前我国道德现状的理论审视 栾传大。弘扬传统美德共建和谐世界 中国传统道德和谐思想的解构与现代道德教育模式重构探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