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55编号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5305385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PPT 页数:241 大小:70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855编号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_第1页
第1页 / 共241页
7855编号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_第2页
第2页 / 共241页
7855编号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_第3页
第3页 / 共241页
7855编号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_第4页
第4页 / 共241页
7855编号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_第5页
第5页 / 共2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7855编号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855编号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2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9/18,中医诊断学,第 九 章 脏 腑 辨 证,2020/9/18,中医诊断学,【目的要求】 1.掌握各脏腑的病变范围和病机特点。 2.掌握各常见证的含义、临床表现、证候分析、辨证要点以及鉴别诊断。 3.初步学会运用脏腑辨证方法分析典型病例的方法。,2020/9/18,中医诊断学,【重点与疑难点】 (一)重点: 脏腑辨证是临床各科的基础知识,各证候的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审证要点都是要求掌握的内容。 (二)疑难点: 各相似证候的鉴别,是学习中的难点 (详见概念辨析)。,2020/9/18,中医诊断学,1.心阳虚脱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2.肝胆辨证中有六证可见头晕,应掌握各自成因。 3.

2、肾虚水泛证的性质应如何正确理解? 4.胆郁痰扰证与心肾不交证均有惊悸失眠多梦的症状,应如何鉴别? 5.肝风四证之鉴别(详见概念辨析11)。 6.肾阳虚证、肾精不足证、肾气不固证、肾虚水泛证和肾不纳气证的辨证依据。 7.心脉痹阻证的病性及各分型的特点。,2020/9/18,中医诊断学,【概念辨析】 1.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三证鉴别 2.心血虚与心阴虚二证鉴别 3.痰火扰神与痰迷心窍二证鉴别 4.风寒束肺、寒邪客肺、饮停于肺、痰湿阻肺、肺阴虚 五证比较 5.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四证鉴别 6.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的鉴别 7.胃气虚证与胃阳虚证的鉴别 8.胃阴虚证与肠燥津亏证的鉴别

3、,2020/9/18,中医诊断学,9.肠燥津亏证、肠热腑实证二者鉴别 10.肝火炽盛证与肝阳上亢证二者鉴别 11.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和血虚生风四证鉴别 12.肝胆湿热证与湿热蕴脾证鉴别 13.肾气不固证与肾阳虚证鉴别 14.膀胱湿热证与小肠实热证鉴别 15.肝火犯肺证、燥邪犯肺证,热邪壅肺证,肺阴虚证四证的鉴别 16.肝郁脾虚证与肝胃不和证的鉴别 17.肝肾阴虚证与肝阳上亢证二者的鉴别,2020/9/18,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概说,一、概念: 脏腑辨证,是指以脏腑的生理、病理为依据,综合分析四诊所得的病情资料,从而判断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病因、病性等,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的一种辨证归类

4、方法。 特点:结论具体,定位、定性清楚,指导治疗明确,2020/9/18,中医诊断学,知识准备 熟练掌握脏象学说,由脏腑生理功能指导病理表现。 熟悉气血津夜的功能和四个基本虚证的表现。,2020/9/18,中医诊断学,二、脏腑辨证归类方法的形成:,脏腑辨证方法形成很早,简言之可谓:提出于内经,确立于金匮要略,发展于脾胃论,完善于近代。,2020/9/18,中医诊断学,三、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1、 脏腑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是脏腑辨证的理论根据,此可确定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 例如:咳嗽、气喘等症,根据肺主宣发,有主气,司呼吸的生理功能和肺性肃降的生理特性,因而可以判断其病变部位在肺,基础病理是肺失

5、宣降。,2020/9/18,中医诊断学,2、病因病性辨证是脏腑辨证的基础。 脏腑辨证不单是以辨明病证所在脏腑的病位为满足,还应分辨出脏腑病位上的病因和病性,它实际上是各种辨证内容的综合运用。,2020/9/18,中医诊断学,如有脏腑实证中,有寒、热、痰、瘀、水、湿等不同;在脏腑虚证中,又有阴、阳、气、血亏虚之别,只有明确病因(风、火、痰、湿),病性病机(寒、热、虚、实), 才能为立法、处方、用药提供确切依据,因而可以说,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又是脏腑辨证的具体落实。,2020/9/18,中医诊断学,例如:主症心悸,可谓病位在心无疑,但心有气虚、血虚,或是痰、瘀扰于心,究为何候呢?只有依全身

6、症状,辨析其病因病性,才能作出准确的诊断。所以三者间有着相互交织的“纵”、“横”关系。,2020/9/18,中医诊断学,3、在进行脏腑辨证时,应从整体角度全面分析脏腑所属证候。 主要表现在脏腑之间,脏腑与经络、脏腑与各系统组织器官之间在生理、病理上的有机联系。此无疑是人体统一性、完整性的体现。,2020/9/18,中医诊断学,四、脏腑辨证的临床意义,中医临床运用的辨证方法之多,且各具特点,各有侧重,但无一不与脏腑密切相关,而且脏腑辨证的内容比较系统、完整,生理、病理概念均较确切,纲目清楚,内容具体,有利于对辨证思维的指导,也有利于对其它辨证方法所述证候实质的理解。因此,脏腑辨证是临床辨证的基本

7、方法,是整个辨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9/18,中医诊断学,五、脏腑辨证的运用范围:,主要运用于内伤杂病。具体使用时还应与所属学科特点相结合,与辨病相结合,方谓全面。,2020/9/18,中医诊断学,第一节心病辨证,心病的病变范围: 虚证久病伤正,禀赋不足,思虑伤心等所引起,如心阴、心阳、心气、心血虚证及心阳暴脱。 实证多由痰阻、火扰、寒凝、气郁、瘀血所致,如心火亢盛、心脉痹阻、痰蒙心神及痰火扰心。,2020/9/18,中医诊断学,心病的常见症状:,心悸、怔忡 心痛、心烦 失眠、多梦 健忘、神昏 神识错乱 脉结代或促,2020/9/18,中医诊断学,心 病 常 见 证 候,一心血虚

8、证 二、心阴虚证 三、心气虚证 四、心阳虚证 五、心阳虚脱证 六、心火亢盛证 七、心脉痹阻证 八、痰蒙心神证 九、痰火扰神证 十、瘀阻脑络证,2020/9/18,中医诊断学,一、心血虚证,【概念】 指由于心血亏虚,不能濡养心神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头晕健忘,面色萎黄或淡白,唇、甲淡白,舌淡白,脉细弱。 【辨证要点】 心悸、失眠与血虚证共见。,2020/9/18,中医诊断学,【证候分析】 心悸(血虚心动失常) 头晕(血不上荣) 多梦、失眠(血不濡养心神) 面、唇、舌淡白、脉细(血虚失于濡养),2020/9/18,中医诊断学,二、心阴虚证,【概念】指由于心阴亏损、虚热内扰

9、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两颧发红,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辨证要点】 悸烦、失眠与阴虚证共见。,2020/9/18,中医诊断学,【证候分析】 心悸(阴虚心动失常) 心烦、失眠、多梦(虚热扰心) 潮热、颧红(阴不制阳) 盗汗(热蒸营泄) 舌红脉数(内热之象),2020/9/18,中医诊断学,心阴虚和心血虚的比较:,共同点: 1、均是心脏阴分受损的轻重不同的两个阶段。 2、心血虚与心阴虚证的主证是一致的,即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血属阴,阴与血在其性质上是一致的。,2020/9/18,中医诊断学,不同点: 1、血与阴所代表的物质不同,各自受损后,

10、其严重程度不同。 2、临床表现也就有明显的区别。 (1)血虚:头晕、面色淡白、脉细而弱 (2)阴虚:必有阳亢、虚热内扰,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舌红而干为特征。,2020/9/18,中医诊断学,三、心气虚证,【概念】 心气虚证是指由于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血行不畅 、失于充养的证候。 本证多由于素体久虚,或久病失养,或因年高脏气衰弱等原因所致。 【审证要点】心悸、胸闷及气虚证。,2020/9/18,中医诊断学,【临床表现】 心悸怔忡、胸闷,气短、 神疲乏力、动则诸症加剧, 自汗;面色淡白,舌淡苔白、 脉弱,或数而无力,或结、代。,2020/9/18,中医诊断学,四、心阳虚证,【概念】 心阳虚

11、证是由于心阳虚衰,鼓动无力,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常由心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 【审证要点】 心悸 、胸闷或痛及阳虚证,2020/9/18,中医诊断学,【临床表现】 心悸怔忡、胸闷或疼痛,畏寒肢冷,气短、神疲乏力,自汗,面色淡白,舌淡 胖,苔白滑,脉微,或沉迟无力,或结、代。,2020/9/18,中医诊断学,【证候分析】 怔忡(心阳虚衰) 胸闷、气短(胸阳不展) 心痛(心脉痹阻) 形寒肢冷(阳虚不温) 面唇青紫、脉结代(阳虚血瘀)。,2020/9/18,中医诊断学,五、心阳虚脱证,【概念】 指心阳衰败,阳气暴脱所表现的危急证候。 【临床表现】在心阳虚证表现的基础上,更见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

12、吸微弱、面色苍白,或心痛剧烈 、口唇青紫、脉微欲绝、神志模糊 、昏迷不醒。 【辨证要点】心阳虚与亡阳证共见。,2020/9/18,中医诊断学,【证候分析】 冷汗淋漓(阳衰不固) 四肢厥冷(阳衰不温) 呼吸微弱(心阳衰,宗气泄) 面色苍白(阳衰而血失温运) 心痛剧烈、口唇紫(心脉瘀阻) 脉微欲绝(阳气外亡),2020/9/18,中医诊断学,心气虚和心阳虚的比较:,共同点: 1、心气虚和心阳虚均是心脏阳分受损,机能减退中轻重不同的两个阶段。 2、气属阳,气与阳在性质上是一致的,故心气虚与心阳虚的主症是一致的。即心悸、怔忡、 畏寒等。,2020/9/18,中医诊断学,不同点: 1、各自出现症状的严重

13、程度也不一致。 2、心气虚证,以心脏及全身的机能减退为主;心阳虚证,则是在心气虚的基础上伴有虚寒症状。 3、心阳暴脱证,则是在心阳虚的基础上出现虚脱亡阳的病理变化,属危重证候。,2020/9/18,中医诊断学,疑难点:心阳虚脱证的辨证分析要点,分析本证常由心阳虚证进一步恶性发展而成,亦可因寒邪暴伤心阳或痰瘀阻塞心窍所致;是在心阳虚证表现的基础上更见亡阳的见症,如四肢厥冷,冷汗淋漓,面色苍白,呼吸微弱,甚或神志模糊,脉微欲绝等。,2020/9/18,中医诊断学,六、心火亢盛,【概念】 指由于心火内炽所表现的实热证候。 【临床表现】心胸烦热、夜不成眠,或见狂躁谵语、面赤口渴、溲黄便干、舌尖红绛、或

14、生舌疮、腐烂疼痛、脉数有力。或见吐血、衄血、或见肌肤疮疡、红肿热痛。【辨证要点】 以神志症状及舌脉出现火热炽盛之象为主要特征。,2020/9/18,中医诊断学,【证候分析】 火邪扰心:轻则心烦失眠,重则狂躁谵语。 心火上炎:口舌生疮、赤烂疼痛、面赤; 心火下移小肠:小便赤涩疼痛。 火盛络破:吐衄血。,2020/9/18,中医诊断学,值得提及的是:心火亢盛证与心阴不足证都能反映心病的常见症状和热象。但前者属实,后者属虚,有着本质的不同,应当注意鉴别。,2020/9/18,中医诊断学,七、心脉痹阻证,【概念】 指由于瘀血、痰浊、阴寒、气滞等因素阴痹心脉,出现以心悸、怔忡、胸闷、心痛为主症的一类证候

15、。 【辨证要点】 以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作痛、时发时止为要点。,2020/9/18,中医诊断学,【临床表现】 心悸怔忡 、心胸憋闷作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或见痛如针刺,舌暗或有青紫斑点,脉细涩或结代 ;或为心胸闷痛,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或遇寒痛剧,得温痛减,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或疼痛而胀,胁胀,常喜太息,舌淡红,脉弦。,2020/9/18,中医诊断学,1.瘀血内阻:痛如针刺,舌暗或青紫,瘀斑瘀点,脉细涩结代。 2.痰浊停聚:闷痛特甚,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苔白腻脉沉紧。 3.阴寒凝滞:突发剧痛,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苔白脉沉迟或紧。 4.气机郁滞:胀痛,发

16、作与精神因素有关,胁胀,太息,脉弦。,2020/9/18,中医诊断学,【证候分析】 心悸怔忡(正气先虚、阳气不温) 心胸疼痛、憋闷、痛引肩背内臂(心脉不通) 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苔白腻(痰浊内盛);,2020/9/18,中医诊断学,心脉痹阻证因实邪阻滞心脉所致,但在辨证时必须分清瘀、痰、寒、气的不同,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2020/9/18,中医诊断学,八、痰蒙心神证(痰迷心窍证),【概念】 指由于痰浊蒙蔽心神,表现以神志异常为主的证候 【辨证要点】 神志异常和痰浊内盛共见。,2020/9/18,中医诊断学,【临床表现】本证常见于癫、痫及痰厥等病证: 癫证:癫证为精神失常的疾患。多由肝气郁结,气郁生痰,痰浊上蒙心窍所致。临床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先痴呆,喃喃独语,举止失常,苔腻,脉滑。 痫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吐吐涎沫,喉有痰声,四肢抽搐,两目上视,口中如猪羊叫声,醒后如常人,苔腻脉滑。 痰厥:面色晦滞,脘闷呕恶,意识模糊,语言不清,喉中痰呜,甚则昏不知人,苔白腻脉滑。,2020/9/18,中医诊断学,【证候分析】 意识模糊、昏不知人(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