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 配RJ课标全国 第二编第三部分第十五章第一节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5300423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总复习 配RJ课标全国 第二编第三部分第十五章第一节古代诗歌鉴赏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配RJ课标全国 第二编第三部分第十五章第一节古代诗歌鉴赏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配RJ课标全国 第二编第三部分第十五章第一节古代诗歌鉴赏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配RJ课标全国 第二编第三部分第十五章第一节古代诗歌鉴赏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配RJ课标全国 第二编第三部分第十五章第一节古代诗歌鉴赏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总复习 配RJ课标全国 第二编第三部分第十五章第一节古代诗歌鉴赏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总复习 配RJ课标全国 第二编第三部分第十五章第一节古代诗歌鉴赏课件(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五章古代诗歌鉴赏,第二编考点全线突破,第一节鉴赏诗歌的形象,思维热身 【原文】 小处不渗漏, 暗处不欺隐, 末路不怠荒, 才是个真正英雄。,【译文】做人做事必须处处小心谨慎,就是细微的地方也不可粗心大意,即使是呆在没人听见没人看见的地方,也绝对不可以做见不得人的坏事,尤其当你处于穷困潦倒、不得意的时候,仍旧不要忘掉奋发上进的雄心壮志,这样的人才算得上是个真正有作为的英雄好汉。,【赏析】真正的英雄是有勇有谋、有理有节、粗中有细、刚柔并济之人,有勇无谋的人算不得真正的英雄,经不起挫折的人也不能算是英雄。即使不做英雄,做一平凡人物,也要做到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并经受住失败的考验,这是一条经过验

2、证的人生经验。,考纲要求 2012年湖北考试说明规定: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D级。考查赏析诗歌人物形象、意象、意境的能力,就是要求把握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的特征和蕴含的意义,分析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诗歌中的形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命题特点 纵观近几年湖北卷的诗歌形象的考查,命题呈现以下特点: 1考查范围: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2考查对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

3、”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命题趋势 预计2013年本考点仍会在高考试卷中遵循2012年的考查模式。 1人物形象 诗(词)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或者诗(词)中的人物具有怎样的特点?,2意象 诗(词或某句某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诗(词)中使用了哪些意象?诗(词)中的某一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3有时把形象和思想感情或表达技巧结合起来考查。如:某某意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古典诗歌的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在鉴赏诗歌时,只有了解诗歌所塑造的形象,才能正确评价其内容,深入领会其感情。因此,高考常常以“形象鉴赏”为切入点,来

4、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一、景物形象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常借助于景物形象,来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这时的景物形象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我们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便可感知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平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一体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辽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 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

5、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刘禹锡的这首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二、事物形象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的诗,往往在对事物形象的描绘中寄寓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诗中所描绘的形象往往既是物的形象,也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如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

6、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的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首句“千锤万凿”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仁人志士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有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的气魄。第三句“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的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

7、一句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三、人物形象 诗歌是诗人心灵的历史。虽然不能像小说一样通过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来传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但根据诗歌中人物外貌、神态、举止的描写,在头脑中再造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仍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引导学生驰骋想象,才能更好地体会作品主人公 (包括英雄、名流、亲属、友人等)鲜活的形象,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如诗经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的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的漂亮活泼、伶俐俏皮靡不毕现。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塑造了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从容自适的渔夫形象。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塑造了“周 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

8、儒将形象。 再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空屋陋室之中,一位思妇抑郁寡欢,孑然一人寻来觅去。乍暖还寒的天气,身体难以适应;想喝杯淡酒解愁,却碰上“晚来风急”。抬头仰望天空,鸿雁匆匆而过,又不免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更觉伤感;低头看院子里,秋菊怒放,遍地金黄,却没有兴致去摘取。嫌白天太长,盼望天黑,挨到黄昏时分,,又下起细雨,心情比天色更阴郁。词中一位晚年寡居、孤独凄苦的女

9、性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可分为作者所描写的客体主人公和抒情主人公形象。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的琵琶女,她是作者描写的客体人物形象,而其中的“江州司马”则是抒情主人公形象。,再如,屈原的离骚就用如椽巨笔塑造了一位忠于祖国、矢志不渝、追求理想、上下求索的爱国诗人形象。 四、意境类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因此,情与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抽象的意和情,不能构成意境;,孤立的纯客观的景物,也不能构成意境.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艺术境界才是创作诗的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

10、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与全篇对应。 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则主要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鉴于意境的高度综合性、复杂性,高考诗歌鉴赏很少涉及。即便涉及,多简单考之,如只要求描述一下画面特点,或者分开考查,如把境(画面)与情分成几问考,以降低难度。,考查点一对意象的鉴赏 考题呈现 1(2011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 唐诗,回答问题。,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

11、自清。,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_ 解析:分析山泉具有什么品格,需要逐句分析原诗,同时抓住关键词。1、2句突出山泉淡泊无名;3、4句说它清澈可见,飞落如雨;5、6句写它能使涧满池平;7、8句赞扬它恬淡自守。,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再加以概括,答案就宛然可见了。因为本诗托物言志,“物”的品格清楚了,作者的“志”就容易推测了。 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2(2011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渡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

12、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答:_ 解析: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如杜甫的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本诗也是如此,用沙鸥的到处飞翔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答案: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方法感悟 1解题方法 (1)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 一个民族,由于历史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等原因,不但有共同的语言,也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状态,这种共

13、同的心理状态,也表现于某一民族对自然或社会的某些事物的一定的感受方式。,因此,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我们要注意沉淀于其中的特定含义和文化内涵。这样,我们才能恰当地欣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2)鉴赏一般物象要结合作者的处境,了解作者的身世,分析作者所塑造的形象的象征意义。,(3)抓住物象的特征与作者所包含的感 情。 2解题步骤 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所歌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第三步,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考查点二对人物形象的鉴赏

14、 考题呈现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注】小山:晚唐五代眉妆的名目,为“十眉”(十种眉妆)中的一种样式。叠:“蹙”字义。金:唐时妇女眉际妆饰的“额黄”。新帖:新鲜的花样子,用纸剪成画样,贴 于绫罗之上,作为刺绣的蓝本。罗襦:绫罗缝制的短袄。,这首词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女性形象? 答:_ 解析:早该起床梳妆了,可是女主人公娇懒不起,眉山紧蹙,眉际的“额黄”似隐似现;鬓发如云,要飞渡主人公雪白的粉面。一个“弄”字,写出她精细梳妆的动作;一个“迟”字,与上文的“懒”照应,暗含几多心绪。,梳妆完毕,以两面镜

15、子前后对映,省视梳妆的效果。但她是为此而沾沾自喜呢,还是为只能自个儿顾影自怜而生愁怨 呢?最后是绣在绫罗短袄上的金鹧鸪 成双成对,勾起她多少说不出口的思 念 答案: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深闺独处、多愁善感的美丽女性的形象。,方法感悟 1解题方法 (1)区分诗中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之外的形象。 (2)注意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来说,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综合运用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肖像,,特别是细节描写,还有正面、侧面描写。 (3)要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概括出 人物的特点。 (4)注意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 (5)对于诗人自身的分析要注意结合作 者的处境和写作背景,要知人论世。

16、,2解题步骤 第一步,概括相关诗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刻画了什么形象。 第二步,刻画人物形象运用的手法及创造的氛围特点。 第三步,概括出形象的特征、社会意义或蕴涵的作者情感。,考查点三对意境的鉴赏 考题呈现 4(2011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琅玡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 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玡溪在滁州琅玡山。槎(ch):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与意境创造的理解,全诗仅四句,很显然一、二、四三句,共创造了四个场景,即四幅画面。全诗围绕溪水写景:琅玡山上的积雪化为融融春水流入了琅玡溪,一座木桥横跨两岸,游客信步桥上,但见片片落花随溪水自上游漂来。,几幅画面融情于景,在宁静悠远的氛 围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