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第十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无答案)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5294078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2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桂林市第十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广西桂林市第十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广西桂林市第十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广西桂林市第十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广西桂林市第十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西桂林市第十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桂林市第十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无答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西桂林市第十二中学2012-201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无答案)第一卷:选择题(10分)一、积累与运用(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A饶舌(ro) 分娩(min) 隽妙(jun) 恫吓(dng) B颠簸(b) 案牍(d) 滂沱(png) 吮吸(shn)C窥伺(s) 丘壑(h) 腼腆(tin) 贻误(y)D威慑(sh) 镂空(lu) 萦回(yng) 眷顾(ji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A络绎不绝 水泻不通 引经据典 招摇过市 B因地制宜 措手不及 养尊处优 留连忘返 C高瞻远瞩 束手无策 水涨船高 花团锦簇 D鞭长莫及 相题

2、并论 蹑手蹑脚 家喻户晓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更要全面继承和发挥中华文化传统。B.是否有坚强的意志,是一个合格党员的关键参考要素。C.双休日里,大家去郊游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D.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4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余光中在乡愁中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将无形抽象的思乡之情写得具体形象。四个意象无论是从形式上看,还是从感情的抒发看,都是并列关系。 B. “巨人和孩子”这篇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爱心能给世界和自己带来幸福、欢乐

3、,自私则会给世界和自己带来不幸、痛苦。 C.陋室铭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铭”是古代一种文体,是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D.黔之驴是唐朝柳宗元所写的一篇寓言,故事讽刺了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故事还告诉人们:那些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勇于斗争,就能战胜它。5. 下面这首诗选自三国演义,它所称赞的人物是( )(2分)藐视吴臣若小儿,单刀赴会敢平欺。当年一段英雄气,尤胜相如在渑池。A、诸葛亮 B、黄忠 C、关羽 D、张飞第二卷:非选择题(共50分)6默写(8分,每题1分)我们倚在青色的船栏上,默默地望着这绝美

4、的海天;我们一点杂念也没有, ,我们是被带入晶莹的天空中了 。 (郑振铎海燕)天净沙秋思中直接道出游子内心悲愁的句子是: 。国破山河在, 。 (杜甫春望)忽如一夜春风来,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稻花香里说丰年, 。(辛弃疾西江月)海日生残夜, 。(王湾次北固山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艾青我爱这土地)谋事在人, 。(俗语)7体会下面一段话中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回答文后问题。(2分)老师催促学生交作业,他扬了扬手上的作业本,问:“都交齐了吗?不会有漏网之鱼吧?”有位学生怯怯地说:“老师,那条鱼明天自投罗网可以吗?”(1)老师话中的意思是:_ (1分)(2)学生话里的意思是: (1分)二

5、、古诗文阅读(17分)(一)阅读渡荆门送别完成89题。(5分)渡荆门送别李 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8.从体裁看,渡荆门送别是 ,从内容看,它是 。(2分)9. 请发挥合理的想象,将“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的景色详细记叙下来。(不少于30个字,3分)(二)阅读河中石兽,完成1014题。(12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6、,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0、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2分)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

7、是(2分)A、二石兽于水中乃取一葫芦置于地B、以为顺流下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则移其民于河东12、对下列句子中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一老河兵闻之果得之于数里外A、和句相同,和句不同B、和句相同,和句相同C、和句不同,和句相同D、和句相同,和句不同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4、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2分)三、现代文阅读(2

8、3分)(一)阅读苏州园林(节选),完成1520题。(11分)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9、,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绝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

10、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绝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15苏州园林总的特征是(用原文回答): (2分) 16选文第段的说明内容是 (2分)17选文第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1分)18请说出文中划线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分)19“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仅”字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20能够证明第 段中“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的句子是 (2分)(二

11、)阅读梅香,完成2126题。(12分)梅 香 林清玄 一个有钱的富人,正在自家的花园里赏梅花。 那是冬日寒冷的清晨,艳红的梅花正以最美丽的姿容吐露,富人颇为自己的花园里能开出这样美丽的梅花,而感到无比的快慰。突然,门外传来敲门的声音,富人去开了门,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在寒风里冻得直打抖,那乞丐已在这开满梅花的园外冻了一夜,他说:“先生,行行好,可不可以给我一点东西吃?”富人请乞丐在园门口稍稍等候,转身进入厨房,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饭菜,他布施给乞丐的时候,乞丐忽然说:“先生,您家里的梅花,真是非常芳香呀!”说完了,转身走出去。富人呆立在那里,感到非常震惊,他震惊的是:穷人也会赏梅花吗?这是自己

12、从来不知道的。另一震惊的是,花园里种了几十年的梅花,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闻到过梅花的芳香呢?于是,他小心翼翼地,以一种庄严的心情,生怕惊动梅香似的悄悄走近梅花,他终于闻到了梅花那含蓄的、清澈的、澄明无比的芬芳,然后他濡湿的眼睛,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为自己第一次闻到梅花的芳香。是的,乞丐也能赏梅花,乞丐也能闻到梅花的香气,有的乞丐甚至在极饥饿的情况下,还能闻到梅花清香的气息。可见得,好的物质条件不一定能使人成为有品位的人,而坏的物质条件也不会遮蔽人精神的清明,一个人没有钱是值得同情的,一个人一生都不知道梅花的香气一样值得悲悯。一个人的品质其实是与梅香相似,是无形的,是一种气息,我们如果光是欣赏花的外形,就很难知道梅花有极淡的清香;我们如果不能细心地体会,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