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答案解析版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45291540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387.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答案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答案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答案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答案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答案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答案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答案解析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共 25 页 期中语文试卷 期中语文试卷 题号 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9.0 分) 1. 下面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玉 簟(din) 神 妪(y) 阡陌(xin) 霰雪(xin) B. 栖隐(q) 地 坼(ch) 羁旅(j) 渔 樵(jio) C. 国 殇(shng) 剽掠(pio) 子 嗣(s) 怙恶(g) D. 桎 梏(g) 佝 偻(lu) 垣墙(yun) 修 葺(q) 【答案】D 【解析】A“阡陌”中的“阡”应读作“qin”; B“地坼”中的“坼”应读作“ch”,“渔樵”中的“樵”应读作“qio”; C“怙恶”中的“怙

2、”应读作“h”; D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 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 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 要结合词义、 词性进行。 字音易读错的情况 (1)形声字的误读,如“酵母”的“酵”读“jio”不读“xio”,“恪守”的恪读 “k”不读“g”,“缕”读“l”而不读“lu”,“咯血”的“咯”读“k”,不读 “k”等。 (2)形近字的误读。如“饮鸩止渴”的“鸩”与“鸠占鹊巢”的“鸠”,前者读 “zhn”,后者读“ji”,两者容易混淆。 2. 下面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B.

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第 2 页,共 25 页 C. 戍卒叫,涵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D.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估名学霸王。 【答案】B 【解析】A“泪满巾”中的“巾”应改为“襟”。 B正确。 C“涵谷举”中的“涵”应改为“函”。 D“估名”中的“估”应改为“沽”。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和字形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 合平时所积累字音及字形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字音易读错的情况 形声字的误读,如“酵母”的“酵”读 jio 不读 xio,“恪守”的恪读 k 不读 g,“缕” 读 l 而不读 lu,“咯血”的咯

4、读 k,不读 k 等。 3.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青莲居士、四明狂客、少陵野老、香山居士、“六一”居士、东坡居士、白石 道人,依次是指王安石、孟浩然、杜甫、白居易、王安石、苏轼、姜夔 B. 古体诗有两种含义:一指诗体名,也称古诗古风与唐以后兴起的近体诗相对 应;二是对于古代诗歌的泛称,以区别于现代诗歌 C.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唐人为了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 故名之为“近体”这种诗的主要特点是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 声,联有定对 D. 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汉乐府诗题多用歌、行、曲、引、吟、叹、怨等,其中 以“歌”“行”最多,逐渐合称为

5、一种诗体名著名的作品有白居易的长恨歌 等 【答案】A 【解析】A“四明狂客”是贺知章、“六一居士”是欧阳修 青莲居士是李白。 故选:A。 此题单独考查文学常识,主要是对中外历史名人及其作品的考查,需要同学们一定的记 忆力,更需要扎实的文学功底 李白(701 年-762 年)1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 第 3 页,共 25 页 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 与杜牧即“小李杜”2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3其人爽朗大方,爱饮 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

6、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 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 ,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 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90.0 分)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构建社会新风正气、匡正世道 人心需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普通群众只有全面深入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 蕴含的信念、智慧内化于血液之中,才能认同、尊重、践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然而,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简单地背诵几句名言警句, 掌握一些历史典故,而是要深入地去了解

7、它的价值体系、精神实质,否则就难以弄 清它的意义所在。 毋庸讳言,对于普通群众而言,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 经五千年,内容广泛,思想深邃,可谓博大精深,并且不同领域文化之间以及同一 领域文化内部一直处于不断发展融合的过程中。就中华文化整体而言,从大的方面 讲是儒释道三家相互融合发展的产物,但仔细考察,先秦时期墨家、法家等其他思 想也融入其中。就单一儒家文化而言,先秦时期的儒学在千年演变过程中,吸收佛 老思想,不断被先哲圣贤结合时代特点阐发注释,先后经历了玄学、理学、心学、 汉学等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众多学派,产生众多思想观点。可见,真正掌握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有一定

8、的难度。 其次,由于语言的障碍,普通群众阅读传统文化的载体 -经典文献,已感到困难重 重,以至于难以直面传统文化,难以直达古人心灵,难以领略经典的风采和思想的 玄妙。当代普通群众阅读经典文献,一是靠白话文翻译,然而一些古文所蕴含的词 义和哲理很难用现代白话精准体现,在文白转换之间,经典中的一些精微之处往往 被翻译得平淡无味 ; 二是靠当代人的解读。这种解读难免会融入个人的阅历、知识、 思想和情趣,如果不能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严守原典这条“红线” ,就容易过度 阐释议论甚至戏谑影射,把“经”念歪了。 第 4 页,共 25 页 再次,传统经典文献本身的书写体例无疑也增加了理解难度。无论是儒家的“四

9、书 五经”还是道家的道德经 ,抑或其他诸子百家著作,其体例多为语录体或散文 体,很多核心概念和重要思想分散于全书的不同篇章,缺少清晰的思想体系和内在 逻辑,阅读起来似有雾里看花之感。比如,“仁”是论语的核心概念,出现了 一百多次。但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面对不同对象,孔子对“仁”的含义的回答 不尽一致。如不深入研究,仅阅读文本很难弄清“仁”的具体内涵。 清代学者彭端淑在为学中说:“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 学,则易者亦难矣。”普通群众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勤于学习是基本规律,但 更要善于学习,掌握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不能等同于专家学者的专业研究, 否则就会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

10、化望而却步,拒之于千里之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 只能停留在口号上。 (摘编自郝英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个维度)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 A背诵名言警句,掌握一些历史典故,不是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意义所在的途径。 B中华文化因为历经了五千年岁月沉淀,所以内容广泛,思想深邃,可谓博大精深。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同领域文化间及同一领域文化内部一直处于动态的发展融合 过程中。 D普通群众只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就能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张落到实处。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文章开篇引用顾炎武日知录中的话,意在引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11、B文章所谈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象着眼于专家,有明确的写作指向。 C文章以“仁”作例证,是为了证明经典文献书写体例增加了读者理解难度的说法。 D 文章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层次清晰地阐明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义的困难所在。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信念、智慧内化于血液中。 B要正确解读经典,就必须严守原典这条“红线”,不能过度阐释议论甚至戏谑影射。 C语录体的体例使论语缺少清晰的思想体系和内在逻辑,增加了理解难度。 D普通群众如果不遵循自身特点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将会被传统文化拒于千里之外。 【答案】【小题 1】C 【小题

12、2】B 【小题 3】D 第 5 页,共 25 页 【解析】(1)A第 1 自然段表述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简单地背诵几句名言 警句,掌握一些历史典故” ,并没有否定背诵名言警句以及掌握历史典故在了解优秀传 统文化意义中的作用。B第 2 自然段表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内容广 泛,思想深邃,可谓博大精深”,选项属于强加因果。D第 5 自然段表述为“普通群 众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勤于学习是基本规律,但更要善于学习” ,选项“只要 就”说法绝对。 (2)B由文章第 2 自然段“对于普通群众而言”、第 5 自然段“普通群众学习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可知,文章所谈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

13、象着眼于普通群众。 (3)D由第 5 自然段“普通群就会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望而却步,拒之于千 里之外”,可知是普通群众拒传统文化于千里之外,而非被传统文化拒于千里之外。 答案: (1)C (2)B (3)D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 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 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 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

14、,往往具有迷惑性,仅 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 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 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 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5.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据人民日报 11 月 12 日报道,“双 11”的消费盛况,反映的是大海般的内需 潜力。无论是“买买买”引发的抢单,还是“停不下来”的快递小哥,都让“消费” 这个词显得如此动人心魄。到今年,“双 11”刚好走过 10 年,从一家电商的促销 活动发展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消费节日, 也为观察中国的消费升级和经济发展打 第 6 页,共 25 页 开了一扇窗口。 与现在动

15、辄千亿级的成交额相比,很少有人会想到, 2009 年“双 11”的成交额只 有 5000 多万元。10 年来,“双 lI”成交额的高歌猛进,反映出消费拉动力在中国 经济版图中的不断崛起。中国经济增长逐步实现从投资、出口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 变。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9.3%,消费对经济增,长 的贡献达到 78%, 比去年同期提高了 14 个百分点。 13 亿多人组成的超大规模市场, 释放出巨大的消费需求,不仅为中国经济增长蓄积后劲,为中国在应对外部冲击时 赢得战略回旋余地,更能够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消费红利。 在消费规模不断攀升的大背景下,消费结构也在自我迭代、优化升级。有

16、这样一个 有趣的对比: 2009 年,“双 1l”最受欢迎的家用电器是电热水壶和电热毯;到了 2017 年,人们最喜欢的家用电器变成了净水器和扫地机器人。从满足温饱到追求 健康,从传统电器到人工智能,消费升级呼应着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现在的“双 11” ,网购服务成为新的消费亮点,迪士尼门票、出境游预订、在线医疗服务 从传统消费转向新兴消费,从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消费需求逐步由模仿型、同 质化、单一化向差异化、个性化、多元化升级。消费结构升级,为中国经济转向高 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 材料二: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 1 1 月 12 日报道,虽然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与美 国爆发贸易冲突,但并不妨碍消费者在这个购物狂欢节抢购打折商品。在强劲需求 的推动下,中国上月出口再度大幅增长,打破了许多经济学家对中关贸易争端导致 出口放缓的预期。 海关数据显示,从美国到印度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均有所 增长。中国 10 月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