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8词七首(第二课时)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5282306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8词七首(第二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8词七首(第二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8词七首(第二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8词七首(第二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8词七首(第二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8词七首(第二课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8词七首(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重点研读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感受词人抒写胸中块垒的豪壮情调,掌握烘托和映衬的手法。2.学生自读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了解辛词好用典的特点。教学过程一、研读念奴娇 赤壁怀古1解题 苏轼生活的仁宗至徽宗王朝是北宋危机不断加深的时期,于是政治改革和诗文革新都发生在这时,理想高远才华横溢但仕途坎坷的苏轼注定会成为文坛上的领导人物,他用豪放词风向婉约派提出了挑战,为词坛注入了一股“雄风”。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构成了苏词的浪漫主义基调。苏词内容题材广阔,凡吊古伤今、述志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以至谈说哲理等,都可

2、以入词,从而扩大了词的领域。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往黄州(今湖北黄冈)充团练副使。元丰五年,四十五岁的他在游赤壁(黄州赤鼻矶)时,吊古抒怀,写下了名篇念奴娇 赤壁怀古,表达了他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2.整体感知全词内容(1)放录音。让学生欣赏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学生在音乐中初步感受词的意境。(2)教师范背全词后,学生集体有感情地朗读全词一遍。读后,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3)提问:

3、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本词的上片中,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明确:上片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地势,并称颂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板书:所见:所想(4)学生读下片,教师提问:下片主要写词人所思,他想到了什么?明确:下片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的事件,最后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板书:所忆:周郎所慨3.具体研讨重要文句(1)提问:词的开头三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与其他描写“水”的诗句(见投影)相比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出示投影: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

4、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李白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明确:投影中所显示的名句,都气象开阔,辽远雄伟,写出了江水的汪洋恣肆。但苏轼这三句,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磅礡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在这里,奔腾不息,滚滚东去的长江已不仅仅是一条江水的名称,也是滔滔历史长河的代名词。“浪淘尽”将“大江”与“千古风流人物”联系到一起。作者面对波涛滚滚的江水发出感慨,把读者带到千古兴亡的历史氛围之中,抒发了诗人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2)提问:

5、上片为什么没有直接写自己所仰慕的英雄人物周瑜,而转入描绘赤壁壮丽景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乱石穿空”写仰视中高山的陡峭,“惊涛拍岸”写俯看大江的奔腾气势,“卷起千堆雪”写江面的壮观。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写得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会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3)提问:苏轼为何仰慕周瑜?在描写周瑜的才华和功勋前,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其深刻含义在哪里?学生讨论后,明确:周瑜年仅三十四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一时之英雄。而自己年将半百,却身遭贬谪,功业无成

6、,怎能不在感慨万分中生发仰慕之情呢?这正是作者一生追求理想的豪迈心情和迫切建功立业思想的表现。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的深刻含义在于:一是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才华横溢,很有作为。二是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三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权之妻,所以周瑜跟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这正是作者所没有的,又是他十分渴望的。这也能补证作者之所以仰慕周瑜的原因。4组织学生探究式阅读探究课题:“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体现的情感。学生讨论后可能形成如下观点。观点一:这两句诗中含有消极成分。因为这

7、与词作的前半部分描写赤壁景物、塑造周瑜英雄形象的豪壮情调不合。观点二:“人生如梦”是诗人在被捕人狱,谪居黄州,身心受到巨大打击时的自慰之词。苏轼一生以治国平天下为已任,“致君尧舜”,爱国为民,建功立业是其最高政治理想。即便是在此时,他也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诗人此时已年近半百,功业未成,眼望奔流不息的长江,感到自身生命的短暂,韶光的流逝,“早生华发”之慨叹纯属一种人之常情。“早生华发”的感慨是在诗人与周瑜的对比之后发出的。其实这种对比的本身,就是词人追求奋发向上的积极表现。教师点拔:“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诗人

8、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喝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这里寄寓着作者入世、出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貌似“出世”清静无为、超脱凡尘的老庄思想,实质是“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反拔形式。(张翼语)(解说: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作者的生平及词作的写作背景入手)5.教师归纳总结俞文豹吹剑录载:“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对苏词作了形象精辟的论述。本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意境博大,雄伟奔放,是苏词豪放风格的代表作。二、引导学生自读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1.解题(1)辛弃疾出示投影: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

9、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耿京抗金队伍,为掌书记。次年南下,历任承务郎、建康通判及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孝宗淳熙八年(1181)罢官。隐居江西上饶、铅山等地达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起用,但都不长。宁宗嘉泰三年(1203)又被起用,次年被派往镇江任知府,为北伐作准备,因反对韩侂胄立即出兵的计划,又被罢官。开禧元年(1205)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辛词以豪放悲壮为主,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深远,著有稼轩词(一名稼轩长短句)。他的爱国词作情辞慷慨,爱憎分明,艺术感染力很强。(2)永遇乐创作背景出示投影:宋宁宗赵

10、扩即位后,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侂胄掌握了政权。韩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企图通过对金用兵建立大功,因此于嘉泰三年(1203)六月,起用力主抗战的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三月,又调任镇江知府。辛弃疾虽被起用,但他看到韩侂胄好大喜功,急躁冒进,妄图侥幸获胜,猎名固位,觉得终非自己同调,而韩侂胄对他也并非完全信任。所以,他对当前的局势深感忧虑。这首词是作者于开禧元年(1205)六十六岁时在任镇江任上所作。他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能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土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追慕古代英雄,感叹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不能实现,因而作词抒发自己

11、内心的忧愤。(摘自中文自学手册)2.学生结合注释朗读词作,掌握全词内容明确:词的上片从眼前的大好河山,追念到曾经活跃在这里的两个历史英雄人物:孙权和刘裕。词人歌颂和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实际上是感叹“时无英雄”,是对南宋朝廷腐败无能和苟且偷安的谴责,也是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下片借谴责刘义隆不作充分准备,仓促北伐遭致失败的故事,借廉颇不被重用的故事,抒发词人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3.名句赏析(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使自己

12、国土不受外侵,并拓宇开疆,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吴国出现承平气象。“风流”,指孙权的才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火,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言外有江山寂寞,时势消沉之意。这几句突出萧索、凄凉之象,笔调转为哀婉、舒缓,词人慨叹眼前之景象,表达了他对孙权的崇拜和对当前时局的担忧。(2)“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明确:对于韩侂胄这次北伐的主张,辛弃疾是赞成的,但他认为应作好准备工作,关键是用人得力。他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隐然以此自任,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

13、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叹。词人借古人为自己写照,形象是多么饱满、鲜明,比拟是多么贴切、逼真!不仅如此,这一典故还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词人把他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4比较阅读本词与辛派词人陈亮念奴妖 登多景楼的异同点念奴娇 登多景楼 陈 亮危桉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比驱,不须反顾

14、,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学生思考后,明确:从写作背景来看,两词都是作于南宋偏安江左,不思收复中原失地之 时。从词的内容来看,两人都主张北伐抗金,但辛弃疾主张侧重于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出兵,要做充分的准备,陈亮主张侧重于南宋当局当抓住机遇,长驱北上,定能胜利。两词虽风格相近似,但所反映的作者心态却都有细微差别:辛词反映了虽有抗金壮志,却又壮志难酬的无可奈何的心态,陈词反映了词人大势已成,成竹在胸,信心百倍的心态。 三、学生讨论: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苏辛豪放词派”。通过念奴娇和永遇乐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讨论后明确: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还自我之情愫。 不同点: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 四、布置作业1.熟背二词,体会词中意境。2.阅读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和青玉案 元夕(辛弃疾)二词(见读本)。4 /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