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

上传人:左****笑 文档编号:145274673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四年级数学组小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的背景及其意义 (一)课题的提出 1、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和发展是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终身学习的要求,而倡导终身教育,从学会到会学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过程。2、而以往的教学中,往往以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老师只是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老师把知识嚼烂了喂给学生,光让学生等吃“现成饭”,不让学生自己去看书,自己去开动脑筋获取知识,造成学生知识学得死,题目稍有变化

2、就束手无策;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被忽视了。因此,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是具有很高的自学能力的人。如果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显著加强,远非注入式教学所能相比。古人说得好:“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一个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将来长大参加了工作,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去自由探索,去发明创造。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无论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还是从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的角度看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研究课题。(二)课题的意义 1、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信息化、数学化、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对每个

3、公民数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学学习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最核心目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致力于把每个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猜想、置疑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倡导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研究性和批判性,这都与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2、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自我发展和生理特征的需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之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心理学研究表

4、明,学生在发展上存在很大差异,承认差异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改变传统的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放在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地位,必然要求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二、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1、 课题界定:(1)、关键词之一:“学生”是指我市六年制小学中高年级的小学生。这个年段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技能,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个体的独立自学的能力,并形成了解决一些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策略,能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2)、关键词之二:“课前”是指在教师上课之前,一般情况下是在教师上课的前一天晚上。(3)、关键词之三:“自学数学教材”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带着教师布

5、置的“自学任务”,自已先看书,去熟悉教材,去自学数学教材,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解决数学教材中力所能及的问题,为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做准备。(4)、关键词之四:“自学数学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过程,独自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在数学上获得的观察与分析、信息收集与处理、动手与操作、归纳与演绎等数学能力,以形成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与策略。(5)、“引领学生课前自学数学教材,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研究”就是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引领学生课前自学数学教材”为训练方法,逐渐“培养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服务。2理论依据:(1)、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6、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课本是学生学习的必要现实用具,用好课本,学生自学课本是有“现实意义”的,课前自学则更有“挑战性”。“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自学课本的“自主性学习”也是具体的要求之一。(2)、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引领学生自学数学教材,是基本的教学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3)、“终身教

7、育”的基本观点。“从教到学的转变”,国内外教育家曾多次进行了精辟的阐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1972年发表的重要文件学会生存 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我们今天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自学原则上,而不是放在传统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上”,“学习过程正趋向于代替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让位于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在国内,陶行知早就强调,“教学的本质是学习”。在国外,赞可夫强调,“把教学的重点从过去单纯研究如何教转向研究如何学”。可见,“从教到学的转变”是现代世界教学的共同的一种思潮”。(4)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

8、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其中之一是帮助学习者做好在不确定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准备。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5)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我们认为,不管从现实情况,还是从哲学、

9、心理学、教育学等角度去考虑,追根问底,问题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中介。“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一问或许就是真理最初的涟漪,它的意义深远。数学课程标准最突出的一个亮点就是突出了“过程性目标”要学生“经历、体验、探索”。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敢于提问,学会解决问题呢?为此我们开展了本课题的研究。三、研究目标 我们把本课题研究的目标确定为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使他们敢问、会问、善问,解决问题逐步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具体表 1、学生目标 敢问: 即自己有了想法、问题、建议等后,有胆量把这

10、些问题抛出来,勇于发表自己见解,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 会问: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萌发猜想;并能综合运用原有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系统分析,理解信息,能广泛收集各种信息,从各种信息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善问: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学习状况,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寻找方式方法,能积极进行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拘泥于接受答案,善于质疑问难,善于自我反思,敢于向老师的答案挑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并有其深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问题为主线,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发展,并使学生思维向敏捷性

11、、创造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发展,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创新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2、教师目标 A、善于学习,具备宽广的视野和创新学习能力,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做一名具有创新精神的老师。 B、善于启疑,提供培养问题意识的背景,背景应与学生心理、生理相协调,具有新奇性、启发性、趣味性。体现教学始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发展于问题。 C、教师要有热忱而悦纳的态度,改变重结果的评价方式,对学生敢于提问的品质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培养和助长学生“自信、独立、机敏”等人格特征,尊重学生不寻常的言行,对避免有危害性的批评。 D、教师善于倾听,善于从多种问题中筛选实质性问题,去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四、课题研究的内

12、容1、访问我校教师“引领学生课前自学数学教材”或“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情报况”。以此了解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大小,并查阅各年级数学课任教师的教学成绩,并按照“课前自学数学教材或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与“不要学生自学教材或不布置学生预习”进行分类,为研究提供借鉴。 2、调查少数学生不愿意“课前自学数学教材”的原因。通过此方法去了解少数学生不愿意“课前自学数学教材”的原因:是知识的缺损(因为知识储备不足,问题难以理解);是自学能力的缺泛(不具备观察与分析、信息收集与处理、动手与操作、归纳与演绎等数学能力,以及不能形成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是自学兴趣不浓(无兴趣进行个人自学);是自学习惯未养成(是不是教师

13、没引导过,没有这种学习的习惯)。研究者根据各种原因寻求相应的策略和方法。3、进行“引领学生课前自学数学教材,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研究”教学实践研究。通过“学生课前自学数学教材,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教学设计进行常规教学,进行实践研究,观察“学生课前自学数学教材”与“自学习惯与自学兴趣”情况,重点观察“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在研究前后的变化趋势。 4、“引领学生课前自学数学教材,培养学生自学数学能力”的案例探究。运用上述的教学设计进行常规教学,通过“学生课前自学数学教材”,观察“学生数学自学能力” 的变化趋势,观察效果,并根据反馈的问题,调整或修改教学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探寻成功的教学案例。通过

14、对成功案例的分析与总结,逐渐形成课堂教学范式,同时,撰写有关研究性论文或反思文章。五、自学能力培养策略:(一)端正教育思想,勇于放手。 教师要把培养和发展学生自学能力当作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能,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要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并让学生明白自身具有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情,引导学生有目标、自主地学习,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认真设计学案,做到教为学服务,充分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思维的暴露过程,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的呈现、方法的引导和知识的形成规律上,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怎样自学。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学兴趣。

15、教师要将那些枯燥、抽象的数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且易于接受的问题,激励学生大胆探索,让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维中去品尝学习的乐趣,养成思考和自学的习惯。问题情境的创设做到以下要求:要适合知识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各问题之间的跨度要适当,即不能太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太大,使学生一筹莫展,无所适从。要体现学生思维的一般规律。如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等。要遵循数学思想、方法的要求。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是构成数学知识、技能的筋骨,数学问题和情境的创设要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质。问题和情境本身要富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尽量避免简单形式化的肯定或否定回答,从而调升学生的学习欲望,发展学生的思维。(三)增设自学环节,贯穿教学始终。 1、课前预习性自学。课前常规性预习要求学生自读学习材料、提出不懂问题、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2、课中自发性自学。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重在出好启发性的自学题。根据教材前后连贯的特点,选准学生已学和将学新知识之间的连接点和生长点,保持自学题的延续性。根据知识的结构特点,抓住已学和将学知识的沟通点和转化点,在学习方法上要有所借鉴和启示。根据年龄特点采用不同自学方式:低年级引导性自学: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依据思考题、练习题自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