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9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题解读 课文剖析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5270470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19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题解读 课文剖析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19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题解读 课文剖析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19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题解读 课文剖析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19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题解读 课文剖析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19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题解读 课文剖析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19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题解读 课文剖析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19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题解读 课文剖析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题解读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纳谏,就是采纳谏议。“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个兼语结构,明确地告诉了文章的事件、内容以及为达到目的采取的方式。作者作品 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战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背景纵览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

2、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个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个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于史无考。字词梳理1.字音昳丽(y)间进(jin)期年(j)2.辨义(1)通假字孰视之(孰,通“熟”,仔细)(2)古今异义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田地或疆域。)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国君旁的近臣;今义:表示方位。)

3、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委婉劝说;今义:讽刺。) 能谤讥于市朝。(古义:公开指出;今义:诽谤,毁谤。)(3)一词多义(3)词类活用朝服衣冠(名词作状语)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词意动用法)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闻寡人之耳者(动词使动用法)3.词义修:长,这里指身高。昳丽:光艳美丽。私:偏爱。面刺:当面指责。市朝:本指市场和朝廷,这里指公共场所。间:间或。期年:满一年。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 朝(zho):早晨。 服:穿戴。窥镜:照镜子。甚:副词,

4、很,非常。孰与:与相比,怎么样。及:比得上。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说:不自信:即“不信自”,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我跟徐公谁漂亮?”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又问他:“我和徐公谁漂亮?”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

5、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旦日:第二天。与坐谈:省略句,即“与(之)坐谈”。若:不如。孰:通“熟”,仔细。以为:认为。弗如: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又弗如远甚。 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我的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寝:躺着休息,睡觉。之:代词,代妻、妾、客认为邹忌比徐公美这件事。美:意动用法,认为美。私:偏爱。欲:想要。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

6、为“向”。第1段,进谏的缘起。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魁梧,仪表堂堂。“窥镜”“自视”,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明明是“弗如远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却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显然是由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真实的情况。 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先是“不自信”,等见到徐公后,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甚而至于“暮寝而思之”。邹忌之自知之明,着实令人钦佩。于是

7、入朝 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于是,邹忌上朝廷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 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 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王之蔽甚矣!”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严重了。”诚:确实,的确。以:认为,以为。于:比较,可译为“过”或“比”。地方:古

8、今异义词,“土地方圆” 或“土地纵横”的意思。四境之内:四方疆界。由此:从这里。观之:之,代词,代指预测的情况。王之蔽: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蔽,受蒙蔽。第2段,进谏的内容。这一段是课文的中心部分。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这里,没有对威王的公开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推己及人,措辞巧妙,又一针见血。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 ,能面刺寡人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

9、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的过错的,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闻寡之耳者,受下赏。”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赏。”乃:于是。面:名词作状语,当面。刺:指责。过:过错。书:信。谏:进谏,专指对国君或皇帝规劝。谤讥:评论,议论,这里没有贬义。市朝:本指市场和朝廷,这里指公共场所。闻:使动用法,让听到。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口和院子里像个闹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几个月后偶尔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之后,有人后,即使想规劝,

10、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第3、4段,进谏的结果。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

11、就能战胜敌国。战出全文主旨,说明只要去蔽纳谏,修明内政,就能使国家强盛起来的道理。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区分情况,给予奖赏,从而使政治修明,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结构巧解 写作特色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 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之”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亲切有味。对人物的刻画特别讲究。如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的刻画,而是着重用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如,齐王只有两个举动,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就把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2.叙事简洁,剪裁巧妙。对邹忌与徐公

12、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后来进谏时,却只作概括的叙述。对臣民的进谏,也突出重点,记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使读者从中体会齐王纳谏后的巨大变化,而对齐王最初受蔽之深,齐国积弊之多以及具体如何改革等,都只从侧面暗示,略而不写,使文章的中心更为突出。三问三答,也没有从每个人的形态上去描写,而是通过不同语言来显现人物对问题的不同态度。用笔简洁,辞约意丰 邹忌的三问,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却大不一样。齐王的回答只有一个“善”字,既表现了他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与尊贵。

13、4.从日常生活中找出有意义的主题来说理。 应该说明的是,这篇课文所记述的,未必全是事实,很可能是战国时期流传的名人逸事。所谓纳谏能导致“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在诸侯割据称雄、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但作者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从中提炼出有意义的主题,而且通俗生动、说服力强、文笔流畅而富有变化、充满情趣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知识链接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三)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

14、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