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8编号论中国哲学中的体用范畴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5254597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1.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508编号论中国哲学中的体用范畴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3508编号论中国哲学中的体用范畴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3508编号论中国哲学中的体用范畴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3508编号论中国哲学中的体用范畴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3508编号论中国哲学中的体用范畴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508编号论中国哲学中的体用范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508编号论中国哲学中的体用范畴(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中 国哲学中 的体用范畴 方克立 本文认为体用是足以表现中华 民族理论恩维方 式特点的范畴之一 。 它 是中国哲学自 身发展的产物 。 体用范畴的基本涵义有二 : 一是实体和作 用 、 功能 、 属性的 关系 一 是 本体(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 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哲 学中围绕着体用范畴 展开 了 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 、 辩证法和形 而上学的错综复杂的斗争 一 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理论思维经 验和教训 。 作者 方克立 . 1 9 :扭年生 . 南开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 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 , 近著有中 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豁 。 “体” 和 “ 用 ”是 中国哲学特 有的一对 范畴 , 是足以

2、表现 中国哲学思维方式 特点的范 畴之一 。 熊十 力说 , 西 方哲学讲 的本体和现象 , 印度佛学讲的法性和法相 , 就是中国 哲 学讲的体和用 ; 还有人说 , 西方哲 学讲的实体和偶 性 , 就是中国哲 学讲的体和用 。 实际上 , 很难在西方哲学或 印度哲 学中找 出和中国哲 学 中体用范 畴的涵义完全相 当的 一 对范畴 。 和天人 、 理气 、 道 器 、 心物 、 能所 、 知行 、 性情 、 理欲等有较确定涵义的中国传 统 哲学范畴不同 , 体用 范畴的涵义格外 丰富 , 运 用的方 面极 其广泛 。 中国学 者 . 恒 言 有体有用 ” (孙中山语) , 自然地 就构 成了

3、一种思想模式 , 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 . 解 决各方面 的问题 , 甚 至用以组织学说体系的重 要的方法 论意义 。 体用范畴 自从获得明确的哲学 意义 以后 , 在中国哲学史上一 直保持着旺盛 的生命 力 。 众所周知 , 魏晋玄 学 用以建立唯心主义本体论的主要理论 支柱 , 就是体用 、 本末之 辨 。 中国佛教哲 学亦尝 言体用 。 例 如 , 禅宗北宗的领袖神秀就曾直言 :“我之道 法总会 归 体 用 二字 。” (楞伽师资记) ) ) 禅宗南 宗的开 创者慧能也说 , 他的法 门是以定慧 为 本 , 而 “ 定是慧体 , 慧是定用 ”,“ 定慧体一 不二 ” (坛经) 。 唐代儒

4、 、 道 、 佛三教都讲 体用 。 宋元明清时期 , 体用更成为 哲学家们 普遍使用 的范畴 。 朱熹等人最喜欢讲 “体 (9) 2 中国社会科学 19 84 年第5期 用一源 , 显微无间 ”。 其 “所 以表章 四 书 者 , 无在而 非理事 , 无在 而非体用 ”(凌廷堪 好恶说下) 。 还有一些儒家学者 , 直接声称自己的学问就是 “明体达用之学” (胡缓) , 或 “明体 适用之学, (李顺) 。 到了近代 , 体用范畴仍继续为哲学家们所沿用 。 清末有著 名的 “ 中体西用 ”之争; 孙 中山用体用范畴来回答物 质和精神的关 系这个哲学的基本问 题 ; 熊十力建立 “新 唯识论 ”

5、 的哲学体系 , , 0p以体 用不 二立宗 ”; 直到解放 后 , 他还写 了体用论一书 。 对于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如此重要作用的体用范畴 , 我们过 去研究得很不够 。 本 文试图对体用范畴的 由来 、 涵义 以及体用观上的哲学斗争等问题 , 提出一些粗浅的看 法 。 体用范畴的由来 关于体用范畴的由来 , 清初哲学家李顺(即李二 曲)和顾炎武之 间曾经有过一 场争 论 , 双方往来函辩 , 论说十 分精详 。 发生在三百多年前 的这场学术争论 , 首先涉及 到这样一个问题 : 对 中国哲 学产生 过巨大影响 的体用范畴 , 到 底是 中国哲学 自身发展的产物 , 还是从 印度佛教中传过

6、来 的? 顾 炎武 明确指出 , 西来 之佛 书 , 如四十二章经 、 金光明经等 , 原来并无体用 二字 , 晋 宋以后 中国的佛教学者始有言体用者 。 这一 事实 , 李顺亦 不否认 。 他认 为 , 体用并举 , 出于佛书 , 始于慧 能 。 但慧能也是中 国佛教学者 。 这就是说 , 他们都认为 体用范畴不是从 印度传过来 的 , 而是 中国本土 哲学发展 的产物 ; 只是在中国哲学中 , 体用究竟 “ 出于佛书 ”还是“本 出儒书 ”的 问题上, 二人有歧异 。 体 用出于佛书之说 , 其实并 非李 顺独创 。 顾 炎武指 出 :“愚按体 用本 乎释氏 , 晃 以道已有 此言 , 而

7、未 明指其所本 , 今李氏云 尔 。” 晃 以道即北宋学者晃说之 。 他曾说 过 :“经言体 而不及用 , 其言用则不及乎体 , 是今人之所急者 , 古人之所缓也 。 究其所 自 , 乃本乎释 氏体用 、 理事之学 。 ” 晃说之 “体用 本乎释 氏 ”之言, 南宋学者王应麟在 困学纪 闻中就曾引述过 , 但未加以评论 。 清代一些标举汉学 、 反对宋学的学者 , 为 了说明理 学出于禅学 , 或者直指理学为禅学 , 也多 引据晃氏此说 。 例如 , 凌廷堪说 : 若夫体用对举 , 惟达摩东来 , 直指心宗 , 始 拈出之 。 至卢慧 能著坛经语 录 , 乃云法门以定慧为本 , 定是慧体 ,

8、慧 是定用 。 宋濡体用实出于此 。 晃以 道日 :“体用本乎 释氏。”然 则虽在宋人 , 犹 有见及此者 , 岂余一人之私 言哉! 二曲集卷十六答顾宁人先生和翁元沂注困学纪闻卷一 。 晃 氏儒言第 1 2页 , 丛书集成初编本 , 并参见宋元学案卷二十二景迂学案 。 校礼堂文集卷十六好恶说下 。 186 论 中国哲 学中的体用范畴 ( 9)3 值得注意的是 , 他在弓隋晃说之和李 月顺的论 点 时 , 实有所 发展 , 即把 中国哲学中体用 对举之始归于南北朝日参期东来的 印 度僧 人菩提 达摩 。 这就 容易给人 造成一 种印象 , 似 乎体用观念是外来 的 。 事实决非如此 。 印度佛教

9、 中本 无体用观念 , 中国佛教学者由于 受到魏晋玄学的影响 , 才喜谈体用 , 如僧 肇 、 梁武帝萧衍 谈体用都 在菩提达摩之前 。 有无体用观念甚至成为区分 中国佛教著作和传译印度佛 经的一个重要标志 。 有的学者 就是根据这个原则 , 考证出大乘起信论不可能为印渡马鸣菩萨所作 , 而 是中国人伪 造的 , 因为它用体用范畴来组织学说体系 , 根本不符合印度人的思维方式 。 对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作全面 的考察 , “体 用本乎 释氏”、“出于佛 书”的说法显然 是不能成立的 。 指出宋明理学 “体用一源, 显微无间 ” 的思想与佛教体用观有一定的 渊 源关 系 , 并非 毫无道理 ; 但

10、是 , 要说佛教体用观就是整个中国哲学史中体用观念 的源 头 , 那是远远地违背了历史实际的 。 前人已见及 此 。 顾 、 李之 争接触到了一个真正实质性的问题 , 那就是在中国哲学 中 , 体用观念到 底产 生于什么时代 , 它们到何时才形 成为一对 有确定涵义的哲学范畴?由于 时代 和儒 家立场的局 限 , 顾 、 李 二人都不可能完全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 , 而给后人留下了进 一 步探索的课题 。 顾炎武指 出 , 东汉魏伯阳已有 “ 内体 ” 、 “外 用 ” 对举的提法 , 他认为这就是中国 哲学中体用并举之始 。 事实可能 并不尽 然 。 和他 同时代的著名哲学家王夫 之 , 在论

11、述 “能”、“所”范 畴的由来 时 曾说 :“ 夫能所之 异其名 , 释 氏著 之 , 实 非释氏防之也 。 其所 谓 能者即用也 , 所谓所者即体也 , 汉儒之已言者也 。” ( ( (尚书 引义卷五)他在这里没有 指明讲 “所体 能用” 的汉儒是谁 , 但是我们相信这位严肃的学者讲话必有 所据 。 也就是 说 , 体用相连 并称 , 在汉代确实已经出现 。 有体有用的观念虽然还不能作为这个时代 理 论思维 的特征 , 但 已被一些 思想家用 来说 明世 界上 的某些事 物及其关 系 了 。 例如 , 东 汉经学家郑 玄在礼 序中说 :“礼、 体也 , 履也 。 统之于心日体 , 践 而行之

12、日履 。” (孔颖达礼记正义引)这里和 “体”对文 的“履”, 显 然也是就体之 用而言的 。 说到这里 , 人们自然要提出一个 问题 : 在先秦时代是否已有体用观念 , 已有体用 并举 的提法 呢?晃说之 、 顾炎武 、 李顺等 人都注 意到 , 先秦儒家经典 中多 有 言体用 者 , 但非兼举并称 。 尽管其中有些地方 所讲的 “体”和“ 用 ”, 和 后来体用范畴的涵义已 相 当接近 , 但这些最多也只能看 作是体用观念 的萌芽而已 。 遍查先秦典籍 , 只有荀 子 富国开篇说 :“万物 同宇而异体 , 无宜而有用为人数也 。” 这大概就是中国哲学中 体用并举之始吧!不过 , 这段话还有

13、一个断句 问题 。 王念孙认为杨惊以 “ 为人数也 ”四 字连读不对 , 正确的读法应该是 :“无宜而有用为人, 为一 句 , 数也, 为一句 。 为 读 日 于 ( 为、于 一二 字 , 古同声而通用 , 说 见释词 为 字 下) 。 言万物于 人虽 无一定 之宜 , 而皆有用于 人 , 数也 。 数也, 云者 , 犹言道 固然也 。” (王先谦苟子集解引)后 来 的注家多肯定此说 。 照 这样读法 ,“用”字就 不和“体”对文, 很难说体用是一对哲学 (9) 4 中 国社会科学 19 84 年第5期 范畴 。 但不论哪种读法 , 体用二字并举的事实已经存在 。 张岱 年先生说 :“ 荀子此

14、处偶 以体用二字并举 , 与后世所 谓体用 , 似 无若何关联 。” (中国哲学大纲)我认为这是实 事求是的评论 。 有的同志指出 , 1972年 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 的孙殡兵法 中也有体用并哗哟提 法 , 如奇正篇说 :“故一节痛, 百节不 用 , 同体 也;有说收而 后不 用 , 同形也 。”这里所 说 的 “体”和“ 用 ”, 虽可称并举而实非对举 , 它们更不 具有后来体 用范畴所包 含的哲学 意义 。 现在 , 我们 大体上可以作出这样哟 口结论: 在 中国哲学 中 , 体用观念 . 的萌芽 , 可以 说早就见于先秦诸子(不只是儒家)书中 。 这种萌芽并 不限于言及 “体” 、 “用

15、”二字者, 有的以 “本”、“物” 并举 , 或以 “本”、“ 用 ” 相对 , 实质上都以萌芽 形态表达了后来体用 范畴的基本涵义或部分涵义 。 先秦已有体用并举的提法(如荀子) , 但还是个别的 、 偶然的 , 尚未形成一 对有确定涵义的哲学范畴 。 这种情况在两汉时期并无根本改变 , 不过 “有体 有用”的观 念已 经运用 到较为广泛 的领域罢了 。 直 到魏晋 时期 ,“ 体 ”和“ 用 ” 才成为一对重要范畴 、 有 了明确的哲学涵义 。 顾炎武注 意到 , 在慧能之前 , 晋人韩康 伯在周易 系辞注中就已兼言体用 。 但是他不了解 , 韩氏 “圣 人虽体道以为用 , 不能 全无以为

16、体 ” 的观 点 , 实际上 是本于王弼 “虽贵 以无为用 , 不 能舍无以为体也 ” (老子 注第三十八章)的玄学体用观 。 正 是王弼最 先赋予体用范畴以哲学本体论的重要意 义 , 使体 用 、 本末之辨成 为魏晋玄 学的主要理论 支柱之一 , 成为 带有时代特征 的一种 理论思维方式 。 玄学体 用观对于后来的佛教哲学和宋明理学都曾产生过极其深 刻的影 响 。 因此 , 我们 认为 , 按照 思想发展的历史和逻辑 相统一的观点 , 在我 国传统哲 学的 范畴体系中 , 体用范畴理所 当然地属于魏 晋时代 , 把 它提前到先 秦 、 两汉 , 或推后到 唐宋 时期 , 都是 不恰 当的 。 体用范畴的涵义及其演变 人们通常把体 用范畴了解 为本 体和现象的关系 。 世 界上 纷繁复杂的事物现象 , 有 没有一个统一 的本体 或本原 , 作为它们存在的共 同根据?这个本体是物质 性的东西还 是精 神性的东西?本体 和事物现 象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历来哲学家们所要回答的问 题 , 回答这些 问题的哲 学理论就叫做本体论 。“ 体 ” 和 “ 用 ”是 中国哲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