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天冲刺】高考历史二轮三轮总复习 第1板块-中国古代史专题学案课件 大纲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5253248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PPT 页数:279 大小:10.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0天冲刺】高考历史二轮三轮总复习 第1板块-中国古代史专题学案课件 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279页
【60天冲刺】高考历史二轮三轮总复习 第1板块-中国古代史专题学案课件 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279页
【60天冲刺】高考历史二轮三轮总复习 第1板块-中国古代史专题学案课件 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279页
【60天冲刺】高考历史二轮三轮总复习 第1板块-中国古代史专题学案课件 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279页
【60天冲刺】高考历史二轮三轮总复习 第1板块-中国古代史专题学案课件 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2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60天冲刺】高考历史二轮三轮总复习 第1板块-中国古代史专题学案课件 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0天冲刺】高考历史二轮三轮总复习 第1板块-中国古代史专题学案课件 大纲(2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专题一 专题备考引擎,专题综述:本专题在古代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与地方官制的演变,古代政治现象如治乱兴衰、变法改革、分裂统一等。其中前者是高考命题的核心,主要涉及以下考点:分封制、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演变、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演变、刺史制、三省六部制、文官制、行省制、军机处、历代兵制等。对这些基本知识的考查,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应结合时代特征,综合这些措施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综合把握。,专题一 专题备考引擎,考情分析:,专题一 专题备考引擎,专题一 专题备考引擎,专题一 专题备考引擎,专题一 专题备考引擎,专题一 专题备考

2、引擎,从近年高考真题分析,高考命题主要集中于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主线的知识点上。其中,中央和地方官制、科举制度是重点。同时,命题较注重考查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理解,所以对这些知识要进行深度理解。 从题型分析,对本专题知识的考查,可谓题型多样,既有选择题,又有非选择题。所以应在全面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专题训练。,专题一 专题备考引擎,专题线索 政治制度是本专题的主线索,包括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核心)。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它以封建经济为经济基础,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政治制度体系。从内容

3、上看,可分为中央的政治制度、地方的政治制度,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是总趋势。在完善的政治制度的保证下,中国封建社会创造了高度的封建文明,但后来,封建制度的僵化又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专题一 专题备考引擎,考向预测 根据对近年高考命题的分析,结合我国正处于改革时期的社会现实,制度创新备受关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依然是2012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要特别关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改革变法、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等具体考点。 备考策略 复习本专题知识,首先,应对专题知识进行梳理,对基本知识达到记忆、理解,并能够对易混知识点进行比较分析。其次,运用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原理,理解

4、政治制度产生的经济基础及其对经济基础产生的反作用。再次,从制度创新方面关注本专题的知识点,这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之一。同时,关注年度重要社会热点,与本专题知识进行联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专题一 专题网络构建,专题一 重点要点探究,探究点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 内涵: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决断,反映的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是中央统率地方,地方受命于中央,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2. 产生根源的两大基础:理论基础法家思想;经济基础封建小农经济。 3. 发展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不断削弱相权

5、,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三是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专题一 重点要点探究,4. 评价:在评价这一历史现象时应该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运用发展的、辩证的、科学的和全面的观点分析,从总体上讲,前期积极作用占主导,后期消极作用占主导,不能一概而论。 (1)积极作用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以及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有利于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2)消极作用君主专制易产生暴政和腐败以及打击民主,从而阻碍社会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6、的产生和发展,从而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文化上,在钳制人们的思想同时又阻碍科技创新和文化进步。,专题一 重点要点探究,例1 2011北京卷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专题一 重点要点探究,例1C【解析】 本题考查历代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A项西汉削弱诸侯王势力打击的是地方势力,而非分化相权;B项北魏实行的三长制也是地方管理制度,与相权无关;D项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的是明太祖废除丞相,而不是清朝设军机处。,【点评】 君权与

7、相权的矛盾是古代政治史的一对重要矛盾,它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总体趋势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宰相既是皇帝重要的政治助手,又是最有可能威胁到皇权专制的官职。除了直接斗争之外,封建王朝不断通过分化相权的办法来削弱宰相对皇权的威胁。,专题一 重点要点探究,专题一 重点要点探究,变式题B【解析】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是在唐朝,“楚河”“汉界”的说法来自秦末农民战争,“围魏救赵”来源于战国。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所以B项正确。,专题一 重点要点探究,探究点二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度的比较,1相同点 (1)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2)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3)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

8、生了积极影响和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2不同点 (1)盛行的时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郡县制和行省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行省制度盛行于元朝,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专题一 重点要点探究,(2)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同:分封制下的诸侯有比较大的独立性,独立于中央政府,且权力和王位是可以世袭的;郡县制的郡和县是中央政府控制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制度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3)产生的影响不同:分封制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但长期以来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9、而且在后世的发展中,积极作用越发的明显。,专题一 重点要点探究,例2 2010安徽卷 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专题一 重点要点探究,例2C【解析】 本题考查郡县制的意义,旨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非郡邑之制失也”“秦制之得亦明矣”,意在肯定秦朝的郡县制度,通过阅读材料可知是在比较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利弊,阐述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故C项符合题意。A、B两

10、项不能反映材料信息,D项也从无法材料中得出。,【点评】 本题考查对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理解能力。郡县制是秦朝开始实行的地方制度,它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对知识的理解,要求考生在识记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理解知识的内涵。,专题一 重点要点探究,专题一 重点要点探究,变式题D【解析】 秦朝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可世袭。所以本题答案应为D项。,专题一 重点要点探究,探究点三古代国家分裂与统一的原因,1分裂 (1)封建经济的分散性是导致分裂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 (2)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少数民族政权的强大是出现分裂割据的直接原因。

11、 (3)中央王朝国力的下降是出现分裂割据的重要原因。,专题一 重点要点探究,2统一 (1)封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是国家统一的经济基础。 (2)结束分裂实现统一是全国人民的愿望,符合历史潮流。 (3)民族融合的加强有利于国家统一。 (4)兼并战争使统一趋势加强。 (5)出现雄才大略的历史人物完成统一大任。,专题一 重点要点探究,专题一 重点要点探究,例3D【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考查从历史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A项是汉朝与日本的交往,排除;C项是清朝与俄国之间的关系,也排除;B项具有迷惑性,但当时唐朝与吐蕃属于并立的政权,与题干要求不符。D项属于清朝平定

12、地方叛乱势力的斗争,符合题意。,【点评】 本题解答关键在于抓“关键词”,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然后再根据选项的内容逐一比较,排除,最后可以得出答案。在复习过程中,不少考生容易把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混淆,故应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专题一 重点要点探究,专题一 重点要点探究,变式题C【解析】 注意分析材料,材料强调的是元朝疆域广阔,为加强对地方管辖,实行了行省制度,所以答案为C项。,专题一 时政热点链接,建党90周年与党的十八大 链接理由 建党90周年,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制度创新、治国思想、改革与变法、长治久安等方面的历史知识,将成为考查热点。另外,

13、2012年十八大召开,也将会使政治史部分的知识考查升温。,专题一 时政热点链接,考点链接 古代治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杰出帝王的治国之道、古代史上的重要改革与变法、政治制度的创新等,都是可以命题的知识点。 题型预测 出现选择题的可能性最大,且会注重对考生解读历史材料能力的考查,同时注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专题一 时政热点链接,例1 2011福建卷 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专题一 时政热点链接,例1D【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

14、古代的治国方略。题干强调的是德礼、刑罚与政教的关系,德礼是本,刑罚是用,二者缺一不可,故选择D项。其他选项都是强调德礼与刑罚之间的关系,故排除。,专题一 时政热点链接,例2 2011四川卷 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人之所能不可兼备,弃其所短,取其所长。 有谠(正直)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 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唐太宗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哪些用人思想?,专题一 时政热点链接,专题一 时政热点链接,例2【答案】 (1)扬长避短;虚怀纳谏;

15、知人善任;任人唯贤。 (2)变化:从曹魏到东晋逐渐下降,其后逐步上升,北宋时达到高峰。 原因: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盛行,寒门子弟入仕受到限制;隋唐建立科举制,门阀制度渐渐解体;北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录取名额大大增加。,【解析】 本题从科教、人才兴国战略这一热点切入,考查了中国古代帝王选用人才的思想和人才来源的变化。第(1)问从材料直接归纳概括即可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直接从材料中的数据即可找出变化规律,第二小问只要结合所学知识魏晋时期到宋代选官制度变化的史实即可回答。,专题一 教师备用习题,1. 神权与王权结合,是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之一。下列说法与这一特点相符的是() A宗,尊也;庙

16、,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 B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朝,易服色 C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D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专题一 教师备用习题,B【解析】 本题考查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题干要求的是“神权与王权结合”,所以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A项说的是尊重先祖,C项说的是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D项说的是社会秩序,都与这一要求不符。B项说的是君主受命于天,代表天意统治人民,符合题意。 【备选理由】 本题注重对材料解读能力的考查,意在使学生通过训练,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专题一 教师备用习题,2儒学大师钱穆先生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在国史大纲中又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对此,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汉代宰相权倾天下,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 B宰相权力总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