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5课时作业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45237480 上传时间:2020-09-1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9.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5课时作业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必修5课时作业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必修5课时作业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必修5课时作业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必修5课时作业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5课时作业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5课时作业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 Word版含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作业12作为生物的社会第一课时基础巩固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C)(1)蚂蚁们像受了惊一样作出_,它们开始骚动、激奋,然后就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2)科学中使用的通讯系统应能为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积累机制提供_而易操作的模型。(3)假如我们想从它们的活动中看出什么显示人类特点的东西,那就是在_科学。(4)同样是那种离子式的_,碰上一些个急匆匆来回乱窜的个体,这才略停一停,碰碰触角,_一点点信息。A反映简洁违反震动交流B反映简捷违犯振动交流C反应简洁违反振动交换D反应简捷违犯震动交换解析:反映:物体的形象反着映射到另一个物体上;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把情况、意见

2、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通常指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活动过程。反应:化学反应;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或变化;原子核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变化;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简洁:说话或行文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简捷:表示直截了当,干脆利落,多用来形容速度快。违反:不符合;不遵守(法则、规程)。违犯:违背和触犯(法律)。震动:颤动;(重大的事情、消息等)使人心不平静。振动: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做往复运动。交流:交错地流淌;把彼此有的供给对方。交换:互换。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或熟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A从这个子实体又生出下一代阿米巴状细胞,又要在同一块湿地上游来游

3、去,一个个独往独来,野心勃勃。B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C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D无人明白,正在建造一根柱子的白蚁们怎样知道停止工作,全队转移到一根毗邻的柱子,而时候一到,它们又怎样知道把两根柱子合拢,做成天衣无缝的拱券。解析:A项,野心勃勃:形容野心非常大。含贬义,应用“雄心勃勃”,形容雄心很大,很有理想。B项,瞎猫撞着死老鼠:意外之遇,碰

4、巧了。C项,苦口婆心:比喻善意而又耐心地劝导。D项,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C)A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压压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才看见那整个活物。B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定规格的一批细枝。C蜜蜂同时过着几种生活:既是动物,又是动物的组织、细胞或细胞器。D我们能够得到整个生物圈中所有的信息,是以太阳光子流作为基本单位来到我们这儿的。解析:A项,缺少主语。应在“才看见”前加“你”。B项,语序不当。“一批”应在“一定规格”之前。D项,缺少主语。后句前应加“那”。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下文衔接最

5、恰当的一项是(C)_,_,_。_。_。这门科学在使用这些武器对付害虫的同时也在打击整个地球。它源于尼安德特人时期的生物学和哲学应用昆虫学的概念和实践大都发端于那石器时代的科学如此原始的科学竟已用最现代、最可怕的武器装备起来,这真是我们的一大灾祸“控制大自然”这一短语是在骄傲自大的心态中构思出来的当时人们以为自然界是为人类的便利而存在的ABC D解析:排序时要注意前后句子中相照应的词语,如果有指示代词,那么上文中一定有和它相对应的语句。据此,句中的“它”代指的是中的“控制大自然”这一短语,句中的“如此原始的科学”代指的是中的“石器时代的科学”。排除A、D两项。句放在句首不合逻辑,故排除B项。5下

6、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D)A当它们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于是,长长的队伍像触角一样伸出来,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B它们自动分成几乎一点不差的两部分:一半跟着要离去的老蜂王,另一半跟着新的蜂王,于是,像一个卵子分裂一样,这个毛茸茸晶黑金黄的庞然大物分裂成两个,每一个都拥有相同的蜜蜂基因组。C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D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需要寻求适当的地方矮树、篱笆、野草、灌木枝等蜕掉身上的皮。解析:A项,两个顿号应改为逗号;B项,冒号应改为逗号;C项,“三四里”表约数,不应有顿号。6这篇小论文,语言形象

7、、幽默,下面是对文中一些句子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C)A“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说明人类在自大心理下,不愿也不敢承认渺小的蚂蚁的很多行为与人类相似的事实。B“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用夸张的语言说明蚂蚁的社会行为太接近人类了。C“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评论一只“独行的蚂蚁”,强调它们个体生命的强大。D“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用某些人对蚂蚁的看法,讥刺那些把昆虫看作天外来客,完全异于人类的心态保守者。解析:C项,强调的是个体智慧的微不足道,不是“个体生命的强大”。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

8、,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决不可能跟我们相关。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能设想它头脑里想着很多。当然,就那么几个神经元,让几根纤维串在一块儿,想来连有什么头脑也谈不上,更不会有什么思想了。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它们这儿触触

9、,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压压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批一定规格的细枝,这时,所有成员立刻都着魔般搜寻起正合规格的细枝;后来,外墙的建筑就要完成,要盖顶,细枝的规格要改变,于是,好像从电话里接到了新的命令,所有的工蚁又转而寻找新型号的细枝。如果你破坏了蚁丘某一部分的结构,数百只蚂蚁会过来掀动那一部分,移动它,直到恢复原来的样子。当它们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于是,长长的队伍像触角

10、一样伸出来,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7文中加点的“这一层”指代的是什么?答:蚂蚁、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拥有的集体的智慧。8“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这为什么让我们不安?答:因为我们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但事与愿违,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总之,它们可能跟我们相关,这是我们人类所不愿看到的。所以,这令我们不安。9你如何理解“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这句话的含意?请从原文中列

11、举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答:即生物中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也许不会有什么思想;几只蚂蚁,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这似乎是无意识的;但当数千蚂蚁成为密集的群体时,它们仿佛在思考、筹划、谋算,而那些爬来爬去的作为个体的蚂蚁就是整个蚁群的心智。10选文第三段中,作者想说明什么问题?请用选文中的话回答。答:昆虫中“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11阅读下面的寓言,指出其寓意。(不超过20个字)一只公鸡在田野里为自己和母鸡们寻找食物。它发现了一块宝玉,便对宝玉说:“若不是我,而是你的主人找到了你,他

12、会非常珍惜地把你捡起来;但我发现了你却毫无用处。我与其得到世界上一块宝玉,倒不如得到一粒麦子。”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自己需要的才是最珍贵的。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有一只鸟长着两个头,当一个头睡觉时,另一个头就担负警卫任务。左边的头爱打瞌睡,右边的头只好常常当警卫而不得休息。一天,右边的头在执行警卫任务时,一阵风吹来,树上落下一颗香甜的果子。右边的头想叫左边的头一起品尝,但见到它睡得香甜,不忍叫醒它,就想:“反正我和它同一个身体,我吃下去,它也受惠。”于是就把果子吃了。左边头醒来后,听到右边头打了一个饱嗝,又闻到一阵香味,就明白了右边的头独享了美味佳肴,从此怀恨在心。一天,轮到左边的头担任

13、警卫了,它想独享香甜的果实。正好,一阵风吹来,隔壁树上掉下一颗有毒的果子。左边的头在怨恨自己背运的同时,想道:“它独享了甜果,我就独享毒果了,反正我和它是同一个身体,要死就一起死吧!”于是就把毒果吃下去了。根据以上材料,写出你的思考与感悟。答:只要你忍一忍,很快会发觉,事情原本并不像你想象得那么糟,甚至可能你一点也不吃亏,别人也不是你想象得那么坏。为人处世,应当与人为善。善待别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可是,这世上的确有人宁可你死我活,两败俱伤,也不愿饶人一回,甚至宁愿与人同归于尽,也不让别人活着。更可怕的是这种同归于尽的“勇毅”,却往往缘于鸡毛蒜皮的小事,甚至是因为一时的误解。古人劝诫说:“灭却

14、心头火,剔起佛前灯。”不要因芥蒂之事而以生死相逼。第二课时能力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与子女的关系中,父亲距离子女常常比母亲更远,()。这与传统社会对父亲角色的定义有关。有了家庭,父亲被天然地视为支柱,这个角色要求他们在外_,去成就事业。人到中年,父亲面临的工作、家庭压力越来越大。但中国的父亲习惯_,父亲不允许懦弱,只得默默承受。子女而言,往往中国的父亲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能带给人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并且少了几分慈祥温和。这样的父亲形象本身就不是_的。增进了解的唯一途径,是敞开心扉进行沟通。情感需要表达,而不单单依靠“意会”。孩子未成年时,往往是父母主动沟通。但当父母与子女的身心力

15、量对比发生变化,前者开始老去,后者成长成熟时,沟通需要由子女主动发起。子女主动关心和探望,会影响父亲原有的情感表达习惯,彼此增进了解;同时,子女应纠正对于父亲角色的一些认识偏差,重新树立一种更亲密的情感关系,子女和父亲_。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A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父亲的存在感比母亲更低。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父亲与子女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B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父亲与子女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父亲的存在感比母亲更低C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父亲与子女之间未能增进了解。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母亲的存在感比父亲更高D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母亲的存在感比父亲更高。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子女与父亲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解析:上文是说“父亲距离子女常常比母亲更远”,与其衔接最紧密的应该是和其相比更进一层的父母间存在感的比较,排除B、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