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高三语文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5226188 上传时间:2020-09-1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高三语文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内蒙古高三语文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内蒙古高三语文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内蒙古高三语文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内蒙古高三语文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高三语文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高三语文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包头一中高三年级2017年高考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天人合一传统文化中有机整体的生态世界观张 涛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始终是一个核心理念和重要命题。作为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天人合一”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根本意蕴就是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陈寅恪先生指出:“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儒、释、道在比肩而立、相伴而行的过程中,都对“天人合一”情有独钟、多所阐扬、屡有创获,并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周易不仅被儒家奉为群经之首,被

2、道家、道教尊为“三玄”之冠,亦曾为佛教众多高僧大德所倚重,它还是最早表述“天人合一”思想的著作。说卦传指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文言传更有精妙的总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些都成为“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渊薮,也成为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经典表述。儒家核心思想“仁”不仅仅针对人际交往,也包括对大自然、对生态环境的热爱和友善,希望最终能够协助天地化育万物,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孔子具有效法天地而感化万物的优秀品质,将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推及自然界。孟子的

3、“仁民爱物”也有按照自然时节进行生产、生活的思想取向。到了宋代,张载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被尊为道家和道教始祖的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则进而强调:“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道教也继承了这种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思想观念。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指明凡事皆可一分为三,“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三者同心相合,即可成就万物。佛教中“众生平等”“依正不二”等主张,也都体现了与“天人合一”异曲同工的生态世界观:人与自然构成了紧密的共生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于世间万物之中,所有事物都显现着这种关系,所有事物也都因为

4、这种关系而平等。人类保护了生态,也就是保护了人类自身。以上各家尽管在具体表述上有一定差异,但都致力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发展,而且都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周易要求顺天而动、适应自然,但又强调“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使大自然造福于人类。老子有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这也是在凸显人在天人关系中重要的主体作用。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儒、释、道之所以能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周易固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被各家一致认同的“天人合一”生态世界观,应该也是出现这种思想文化盛况的重要思想前提和文化基础。我国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天人合一

5、”传统生态世界观在当代的进一步延续和发展。(选自2016年10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节)1. 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天人合一”的观点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重要命题,是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B. “天人合一”观点的根本意蕴就是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把人与自然视为有机整体。C. “天人合一”的观点被比肩而立、相伴而行的儒、释、道三家青睐,因而屡有创获,并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和优势。D. “天人合一”观点在儒、释、道三教中都有阐述,尤其周易中的相关表述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渊薮,也是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经典表述

6、。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最早表述“天人合一”思想的著作要数周易,周易不仅被儒家和道家奉为首位,而且为佛教众多高僧大德所倚重。B.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的核心虽然是针对人际交往的,但也是针对大自然的,其基本的出发点还是“天人合一”。C. 道教也继承了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思想观念,认为凡事皆可一分为三,天、地、人本属同一元气,三者同心相合,即可成就万物。D. 佛教中“众生平等”“依正不二”等主张,体现了一种生态世界观,它与“天人合一”的观点是异曲同工的。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儒、道、佛三家一致认同“天人合一”这种有机整体的生态世

7、界观,都致力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发展,而且都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B.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家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虽然各自有其特点和优势,但都对“天人合一”理念很感兴趣。.C.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家各有其代表人物。儒家有孔子和孟子,道家有老子和庄子,佛教则有众多高僧大德。D. 儒、道、佛三家对“天人合一”的表述虽有较大差异,但这三家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借鉴,却始终是这种思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答案】1. C 2. B 3. D【解析】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在认真同原文比照的基础上,努力发现命题者设置的“陷阱”。C项设置的“陷阱”是“强拉因果”。原文“情有独钟”“多

8、所阐扬”“屡有创获”“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是并列关系,没有因果关系。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此题C项因果倒置。2.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根据个选项表述确定文本中的答题区间,然后再将选项表述同文本进行认真比较,以发现异同,识别命题者设置的“陷阱”。此项错误是无中生有。B项的答题区间主要在文本第三自然段,原文是“儒家核心思想仁不仅仅针对人际交往,也包括对大自然、对生态环境的热

9、爱和友善,希望最终能够协助天地化育万物,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文中并没有“其基本的出发点还是天人合一”的说法。3. 试题分析:此项答题区间在文本最后一段,原文是“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儒、释、道之所以能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周易固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被各家一致认同的天人合一生态世界观,应该也是出现这种思想文化盛况的重要思想前提和文化基础”,此项颠倒了主次,误解了原文意思。原文是说“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是出现三家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的文化盛况的前提和基础。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后面小题。李安,一辈子拍同一部电影的世界级导演李安的电影很难说风格。首先,他不是

10、那种影像多彩的导演,包括新片号称“120帧4K”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竟然不是一个视觉大片,他用最新的技术找回了演员脸上的戏。也就是说,李安理解的“技术”的作用不是立体效果、宏伟主题、惊心动魄的场面,而是用他自己的话说让戏回到“每个眼里的血丝、每个演员脸上的雀斑之上”。提及李安导演,大部分人都会觉得他是一个外表收敛、内心激越的人。我特别喜欢他的“父亲三部曲”。李安把他的家事搬进电影,有些对白就是他自己说过的话,喜宴里包括评字、做菜,甚至婚礼前新郎新娘跪在父母前听训的情景、对白都是他经历过的。据他说:“以前,爸爸对我电影中的这些情景好像没什么反应,我本以为这都是我一厢情愿的抒发。”而这些抒发也促使

11、大家开始思索父子关系。我认为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主题不是反战,而是现实中的理解,从开始到结尾都在探讨彼此的理解。 首先是主人公林恩姐弟之间的理解,其次是“英雄”与身边经理人或者大众的理解,还有拉拉队女孩对林恩的理解,士兵对死去班长的理解甚至包括李安对战争的态度。李安对电影怀有真心,或者可以理解成“电影”里蕴含着一个“自己”他始终面对自己。2000年的卧虎藏龙让好多熟悉他的人都会惊讶他改变了伦理片风格,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一个曲折动人的悲情故事。电影主角俞秀莲说过一句话,“无论你选择何种生活道路,都要对自己真心相待。”此话里提到的“道路”、“真心”道出了李安从未变更过的追求。其实,这次的李安和

12、以往一样,同样站在东西方立场上寻找答案。涉及战争,却没有拍主流观众所期待的反战主题。所以,我说李安的导演风格较为特殊,谦卑地正视未知。老话说:“好多作者一辈子写同一个小说。” 我想说的是李安导演也是一辈子在拍同一部电影。李安有句话是“没有事物是不变的,这是我电影的重心。人们希望相信某件事物,希望抓住某件事物,以获得安全感,希望彼此信任。”同一个场合,他又说:“寻求安全感与缺乏安全感,将成为我电影中另一个重要主题。”这部电影的张力在于以林恩为代表的士兵们的战后焦灼,包括他“普通人”的一面被遮蔽。这点尤其明显的是:爱情来了,他本想留下来,女孩却说你是英雄。多么悲哀:一件理所应当的事,忽因英雄之名,

13、而变成了类似幻想与现实的对立女孩对林恩的认识一开始就是“这是一个英雄,他要回战场上去”,而林恩也逐渐意识到自己在女孩心中只是一个“英雄”。“如果你想了解我,一切尽在我的电影中。”李安与他的电影像他说的一样,不仅是制造剧情,还有鲜明的人格。随着他的电影旅程,这种力量将不断在生活与电影风格中展现出。“电影与镜子”不是新提法,一些人照进了现实。但李安这面镜子却闪耀着本质之光,如信任、情感、关系、真诚、勇气、信仰、牺牲。这引导着他穿越人性的迷林。他关注着人类情感道路上,每一个动人的灵魂,如果有人理解了他的作品,就会理解他的为人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李安会是一位世界级导演。(摘自北京日报2016年11月17

14、日)4.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李安的电影没有固定的风格与文中说李安导演一辈子在拍同一部电影矛盾。B. 李安是个外表收敛、内心激越的人,他为了促使大家思索父子关系,把他的家事搬进电影,有些对白就是他自己说过的话。C. 李安认为自己电影的重心是所有事物都是变的,同时他又说:“寻求安全感与缺乏安全感,将成为我电影中另一个重要主题。”D. 李安的号称“120帧4K”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新片不是一个视觉大片,因为他用最新的技术找回了每个演员脸上的雀斑,每个眼里的血丝。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 李安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主题不是反战,而是现实中的

15、理解,从开始到结尾都在探讨主人公林恩姐弟之间的理解和态度。B. 李安对电影怀有真心,或者可以理解成“电影”里蕴含着一个“自己”,正如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李安对战争的理解和态度。.C. “爱情来了,林恩本想留下来,女孩却说你是英雄。”说明女孩不爱林恩,林恩是被逼上战场的,电影体现的不是观众所期待的反战主题。D.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张力在于以林恩为代表的士兵们在战后的焦灼,塑造的不是一个“普通人”。E. 文章结尾用“电影与镜子”的提法,形象生动地总结了李安的电影与个人特点。6. 文中指出“道路”“真心”是李安作为电影导演从未变更过的追求,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4. C 5. BE 6. 李安的电影里始终闪耀着本质之光,引导他穿越人性的迷林。 虽运用新技术,但李安更多关注的仍是演员的演技及戏里的感情。拍摄生动实在的生活场景,促使观众对生活有思考(或:促使大家思索父子关系)。李安 的电影里他始终面对自己, 是站在东西方立场上寻找答案,谦卑地正视未知。【解析】4.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选项中A风格与主题不对等;B因果关系颠倒;D找回的应是每个演员脸上的戏。5. 试题分析:这是对文本内容、手法的综合考查。选项中A以偏概全。C无中生有。D是“普通人”的一面被遮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