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写作 学山谷中的谜底有感

上传人:1598****930 文档编号:145216810 上传时间:2020-09-1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秘写作 学山谷中的谜底有感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文秘写作 学山谷中的谜底有感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文秘写作 学山谷中的谜底有感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文秘写作 学山谷中的谜底有感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文秘写作 学山谷中的谜底有感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秘写作 学山谷中的谜底有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秘写作 学山谷中的谜底有感(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山谷中的谜底有感学山谷中的谜底有感读山谷中的谜底有感今天,我们学习了山谷中的谜底这一课。可我主要讲了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西坡长满了许多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原来由于特殊的方向,东坡雪大,西坡雪小,那些杂树的枝丫在东坡都被压断了,无法生存:唯有雪松,当大雪压得它承受不了时,它便弯下树枝,待雪滑落再反弹回来。如此反复,雪松完好无损。这样例子比比皆是。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甘愿做吴王的奴仆,为吴国当牛做马,好像很顺从很驯服,暗地里却在打探吴国虚实,获得了重要情报。勾践回到越过后,卧薪尝胆,最后不仅使自己的国家繁荣昌盛起来,还打败了吴国。越国勾践为什么能成功?也许他比雪松

2、更艰难。越王勾践自己明白,如果当时因吴王的羞辱而自杀,就不可能完成自己的复国大业。其实这样的故事不仅在古代发生过,中国革命史上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也是一次以退为进的明智选择,中国工农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它是一次战略性大转移,它保存了中国革命火种,避免了和强大的敌人做证明抗争,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我们做人一定要学会忍,俗话说忍一时风平让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刘潭二村实验小学六年级:贺杰篇二:山谷中的谜底教后感山谷中的谜底教后感本周,我们六年级组语文集体备课,我有幸执教山谷中的谜底。参与就是成长的过程。本次活动的主题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该篇课文是富含哲理的小品

3、文,到底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给予学生什么呢?课前我作过思考:通过这件事悟出这样的一个道理。可转念一想又不尽然,这样的哲理直面人生,作为小学生来说是不可能完全领悟的,如果我们硬性地牵着学生去领悟,这似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语文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学会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仅仅注重这人文性的关注,是语文教学的偏颇。所以我把内容的选择聚集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感受谜面,“唯一”“奇异”二词尤为关键,对于体会语言的准确及这个山谷的独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要引导学生进行细读、慢品、练说。在谜底中,关于雪松与风雪进行斗争的过程:弹性弯曲反弹依旧保持,让学生体会这一斗争的过程,并且理解这几个词语的内在联系练习

4、说话。在此基础上体会四个“反复”:让学生反复地读,体会到累,进而体会风雪之大、之狂,雪松之不屈不挠。有了这样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我的心里就有了底,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关于哲理部分,我没作太多的笔墨,这些东西已了然于胸,用言语来表达也并不一定是明智之举。有个听课老师说:“这个道理用语言来表达的确很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引领。在课堂教学的尾声,我及时地引出了“有时”两字,让学生去辨析“弯曲”和“退让”的度,让学生真正区分什么是智者和什么是弱者。一个循环下来,收获颇丰,参与教师的热情及肺腑之言令吾感动不已。更重要的是我明确了一点,那就是在课前要学会思考,对教材

5、进行多角度的解读,实实在在地选择好、组织好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江苏省邳州市八义集中心小学:高修军电话:(0516)86668993Email:xiujun221163篇三:柔韧的对抗品山谷中的谜底有感柔韧的对抗品山谷中的谜底有感无意中在读者上看到山谷中的谜底这篇美文,不由欣喜连连。这可是我曾经学过的课文呀。此文写的是加拿大魁北省的山谷两侧,西坡长满各种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众人不知其中之谜。两个旅行者无意揭开谜底:由于特殊的风向,东坡雪大。当雪压得雪松承受不了,它便弯下腰,带雪滑落复挺立,如此这般,唯雪松幸存,而其它树木没有像雪松这样,故被压断树枝,丧失生机,只能生长在雪小的西坡。

6、旅行者最后评论对于外界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向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说真的这篇文章对我的震撼是巨大的。很多时候我们信奉的英雄是宁折不屈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宁愿自刎于乌江也绝不屑于去江东苟且偷生,但他却忘了“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在汉楚之争时,暂时失利的他,如果避及锋芒,远走江东,或有一日他会东山再起,再与刘邦一争天下。只是骄傲的楚霸王不愿低下高贵的头颅,成了千古绝唱。“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越王勾践是这句话最好的实践者,被灭了国的越王低首做了吴王的奴才,为吴王做牛做马,暗中联络大臣探听吴

7、国的虚实。终骗得吴王放其归国,卧薪尝胆,一举灭吴。历史只记得他的成功,而丝毫没有嫌弃他为了复国尝俯下身段的那一幕。山谷中的谜底是山谷的谜底亦是人生的谜底,有时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忍风平浪静,许多时候柔韧的对抗避免在正面交锋时对自己造成最大的伤害。我脾气火爆,喜欢有话直说。因此偶尔和同学相处得不慎愉快。有时尽管知道是自己的错但我从不认错。总是以为一旦认错,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威信必将荡然无存。学过本文后,我对自己的行为认真反思我不在固执己见,有什么是会与同学商量,自己催了也会低头承认,效果出奇的好,同学们反而与我更亲近了。“刚者不坚牢,柔底难摧挫,不信张开嘴角看,舌在牙先堕”辛弃疾的这首卜算子应该

8、是山谷中的谜底最好的印证。如果生命正遭遇苦难,挫折,也许选择柔韧来做心灵的防护网比刚性的对抗更不易受伤害,更能承认命运的挤压。学山谷中的谜底有感.无锡市天一实验学校初一:邓星妍篇四: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山谷中的谜底是一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的文章。教学的重点是朗读课文,进行词句的训练。谜底给人的启示以及文章的最后一段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我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是题目的导入,理解加拿大魁北克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是怎样揭开的;领会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体会“既要学会抗争,又要学会退让”的道理;重点指导生字“惟”的写法,并进行朗读训练。第二课时教学的重点理解感悟两位旅行

9、者所得到的启示的话,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同时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体会。在教学第一课时,我采用猜谜导入课题的方法。我说谜面“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一个学生说那是“月亮”。我说:“月亮就是这个谜语的”“谜底”(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于是我便在黑板上写了“谜底”两字,告诉学生谜底就是谜语的答案,即事物的真相。接着,我把课题补充完整,指名朗读课题山谷中的谜底。理解“山谷”一词时,画了一幅简笔画,使学生头脑中有一个山谷的直观形象。然后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带着“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初读课文。我觉得揭示课题这一环节对整堂课的教学非常重要,“良

10、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猜谜导入课题,给学生创设了愉快的学习氛围;采用简笔画理解课题给学生一种新鲜感;从课题质疑,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激发他们主动去探求知识的欲望,提高初读课文的热情,吸引他们非读下去不可。初读时,让学生带着质疑时的两个问题充分地读书,使阅读教学过程真正变成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检查初读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用猜字谜来打比方的话,文章的哪一部分是谜面?哪一部分是谜底?这时学生纷纷举手,争着说谜面,猜谜底,课堂上呈现了生生互动的状态,学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主体。这样,不仅检查了学生的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掌握字形,指导生字“惟”的写法),还理清了文章的条理。学生

11、把握了文章的整体结构,发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后,再让他们读课文,这时我设计的问题是:仔细阅读课文,画出表示谜面的句子,谜底的句子。然后,从文章的谜底着手,层层剖析,理解山谷东坡只长雪松,而山谷西坡除了长雪松以外还长其它杂树的原因。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片断“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便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就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那苍翠挺拔的身姿。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这一片断的理解作为本堂课的学习重点。教学时先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解除心中的疑惑。接着,我入情入景

12、地范读,让学生心随雪动。而后,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某一个感人的句子去读,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表达、思考、表演、想象能力,感悟雪松的特征和品格。最后,要求用上“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把自己所读懂的内容表达出来。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用心倾诉,真情流露,这样,既是学生心灵的独白,又是他们的个性的张扬,同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带着对雪松的敬佩之情去读,读出它的傲霜斗雪,读出它的灵活变通,以次丰富课文的内涵。知道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后,再指导学生理解给人启示的话“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

13、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有了前文的铺垫,学生就不难理解,弯曲和倒下并不意味毁灭和失败,而是为了积聚力量,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最后,我安排了一个练笔:结合自身的生活和学习写一写对“弯曲和倒下并不意味毁灭和失败,而是为了积聚力量,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这句话的体会。反思:课题的导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课题是文章的眉眼,但在朗读文题时蜻蜓点水一带而,没能读出情趣,没能读出滋味,读出感受。指导阅读重点片段时,指导太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故学生主动探究不够。语文课上读很重要,但这堂课我没能很好地借助具体的语言环境,为学生创设语言

14、训练的机会不多,朗读指导缺乏深度和力度。安排学生的练笔,学生没有丰富的,足够的语言来表达。其原因是指导学生理解雪松给人的启示不够透彻,在设计练习时,没能很好地分析学生的认知情况,也许这一练笔放在第二课时比较合理。篇五: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篇一: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山谷中的谜底记叙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景象。课文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近。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本课第二个旅行者说:我得到了一个启示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最后一个自然段: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

15、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并能从中受到启发,是本课的学习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该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并以读作为贯穿整个教学的主线,力求让学生以读求悟、读中见悟,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一、自读自悟,大胆质疑1.鼓励学生自己读题、审题,围绕课题质疑。如:是什么山谷?山谷中有什么谜底?谜底是什么?让学生独立初读,捕捉课文主要信息,把握课文整体内容,同时划出不懂的地方。2.围绕课文基础内容和学生事先设置的问题讨论。如:魁北克山谷在哪里?那儿有个什么谜?是谁揭开了谜底?你读懂这个谜底没有?两个旅行者说的话你能读懂吗?教师

16、相机与学生讨论,解决疑难。3.教师疏理学生的问题,提出下一步的学习目标:读懂谜底,读懂两个旅行者说的话谜底给人的启示。二、合作交流,突破难点1.在初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谜底引发小组合作讨论:a.为什么东坡雪大,西坡雪小?b.雪松有什么本领?雪松有什么本领?是一个关键问题,要求学生在合作讨论时紧扣第三自然段,圈出关键词句,各自谈谈对关键词句的理解。教师巡视点拨。然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雪松是如何运用弯曲反弹的本领达到最终目的。教师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就这样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始终这一段话,突出反复一词,注意积、弯、落、弹这一系列连贯的动作,想象暴风雨之大、之狂,雪松承受的压力之大,感悟雪松与风雪抗争的过程与艰辛,领悟雪松是强者、胜利者。2.指导精读,理解给人启示的第五自然段。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边读边思,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