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疾病读后感精选10篇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186441 上传时间:2020-09-1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对疾病读后感精选10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面对疾病读后感精选10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面对疾病读后感精选10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面对疾病读后感精选10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面对疾病读后感精选10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面对疾病读后感精选10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对疾病读后感精选10篇(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面对疾病读后感精选10篇面对疾病是一本由梁其姿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面对疾病读后感(一):评论放不下了感觉比较典型的法国社会史传统,对宋元以来医者的分层、方土麻风病观念的论述还蛮有启发,全球比较视野也很开阔。但是史料多有重叠,相同材料可以用英法中意文分别写作,翻译过来集结出版就暴露啦,但我觉得完全OJBK,前提是掌握核心语言技术- - 第五章对现代性问题论述可以看成近年来“现代性反思”的一环,07年的文章梁老师在中国医疗史方面绝对是开拓者,但是感觉类似柯文、席文的论述以及一波“在地

2、化”潮流看多之后也并没有新意。 另外写作手法非常一颗赛艇的三段论:前文简介/以小故事引入(鲁迅的文学作品及其他),第二段论述中国医疗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西方中心视角与现代性悖论,第三段转而挖掘中国传统社会存在的前提作为一种承接与连续。瞎jb读完写一点面对疾病读后感(二):病即历史本书是梁其姿先生的一本论文集,收录的都是透过疾病看社会的文章。 病,不仅是个体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如何看待疾病,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这本是历史研究的绝好进路,只是以往我们更多沉迷于宏大叙事,总将历史等同于政治史、经济史或军事史。 其实,疾病与人的关系,很可能比政治更靠近,正是在疾病的影响下,人类不断地在修正着自己

3、的行为,中国历史上的大瘟疫,往往导致政权动荡,前有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后有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因为一场突发的瘟疫让明军彻底丧失了战斗力)。 从生活史的角度考量,唐以前中国人多席地而坐,但“胡床”(凳子)传入后,因显著减少了关节炎的发病几率,得以迅速流行。唐宋多有食脍(即生鱼片)之风,苦于河鱼多寄生虫,此俗渐式微,而传入日本后,改用海鱼,流传至今。明代“淡巴菰”(烟草)传入中原,以后屡禁不止,因为它有消炎作用,在没有抗生素的时代,烟草是军队必备的物资,到了清末,绝大多数妇女都吸烟 历史是生动的细节组成的,它不仅仅是几个时间、几个人物、几个定律。 本书第一部分最为精彩,介绍了现代卫生理念东渐的过程,

4、初以种牛痘为主,到以后全面接受。在分工尚模糊的清代,西方卫生理念既面向卫生机构推广,也面向士大夫,而后者在推广方面,影响反而更大。在两个接受路径上,产生过不同的误会与停滞,最足描画从有限开放,到完全封闭,到想封闭而不能,再到全面开放的过程,这几乎是所有现代理念在中国传播过程的模板。 本书第二部分专注于中国历代医疗制度的研究,或者是资料不足,故聚焦在宋以后,以明清最详,细节考证异常完美,多是以往读史容易忽略处,对于真正的阅读者可获益良多。 本书第三部分以讨论疾病为主,比如麻风病,古之所谓“大风”,但真正意识到它的传染性,则是非常晚近的事情。 西方疾病史研究颇深入,著作蔚为大观,所以中国读者有一种

5、错觉,以为西方人更容易得病,而中国人因有中药的缘故,似乎很少有大瘟疫。事实上,古代东西方人口平均年龄差不多,之所以产生错觉,是因为我们疾病史资料稀缺、专著太少。本书令人眼界大开,重新思考历史,且足以纠正以往种种误会,值得深入阅读。面对疾病读后感(三):医学知识医疗制度疾病观念可能因为此书为论文集,许多内容在梁教授的其他著作中也读到过,所以没有很认真的阅读这一本书。每次读学术类著作,最期待也是最有收获的往往是序言(前言)和后记(结语)部分,这两个部分通常论述了成书的前因后果以及其内在思路,并会对这一研究方向提出许多富有启发的问题,让人产生研究兴趣,这本书也不例外。在序言中,作者提出了一些很有意思

6、也十分紧迫的问题,如:当我们的思维模式经近代西方医学彻底洗礼后,如何重拾古人对身体、疾病的想象?在克服了研究方面的各种技术性困难后,写出来的医疗史是否会被认为是中国历史的构成部分?中国医学真正的“内在活力”性质为何?中医与其他医学之间的交流情况如何?笔者因从事中医相关研究,所以对第一和第三个问题颇有共鸣。在现代社会研习中医的人应该是接触和运用传统思维最多的人了,一旦三观回归了传统的那边,对于现代社会的一些理所当然的事情便容易产生质疑,我们的社会是如何走到今天的?思维模式剧变之际的历史事实是怎样的?诸如此类的问题常常萦绕于脑海,激励着我不断向前探索。本书的书名虽然叫面对疾病传统中国社会的医疗观念

7、与组织,但于医疗观念所涉实在不多,至少达不到我心目中的阐述医疗观念的专著的标准,但从“麻风”概念及治疗观念的转变切入来窥探这么长的历史时期中社会群体的变化已经能显示出作者对于史料的积累与运用功力非凡了。我个人比较喜欢第五章,医疗史与中国“现代性”问题,这里面有两个反问狠有意思:过去以政治、舆论力量催生的“中西医汇通”的中医“现代化”过程掺进不少意识形态与民族意识,在多大程度上成功地催生一个名副其实的结合着西方科学的新中医体系?还是只是制造了一个为了迎合科学化的诉求而牺牲了传统知识核心的拼凑体?中医现代化与中国近代性都是从被提出就充满了争议的话题,希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本世纪的学者能够给予这些问题

8、一个完满的答案。另外补充一点,针对为什么传统社会对方土与疾病有一定认识却没有发展出公共卫生制度或体系的问题,笔者认为除了梁教授在书中提到的内容外还有传统思维模式中顺应自然的天命观与天人相应理念,这也同样能解释为什么西方崇尚改造自然而东方却更愿意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象。面对疾病读后感(四):进入中国史主流的医学史梁其姿的这本书其实是论文集,搜集了她20多年来散见各处的论文,根据内容分成三编。第一编是医学知识的建构与传播,主要说宋、元、明、清中医知识构建和流传机制的社会史分析,以及晚清以来中西医学知识接触后的冲突和交流。 第二编讲宋、元、明、清医疗制度和资源的发展,讨论民间和官方的医疗资源和医生训练

9、,更像是社会史的研究。第三编以麻风病(或癞症)为中心,讨论特定疾病观念的产生和流变,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治疗和治理方式,从概念入手讨论实践,更接近于新文化史的做法。 具体的医疗史内容,对宋以来中国医疗史有兴趣的朋友应该还挺有帮助的。梁其姿写得清楚明白,翻译的也都是水平很高的学者,梁还做了校对,文字非常流畅。我读过之后长了很多见识。想到现在古装电视剧那么多,其实这本书可以为以古代医生为背景的小说或连续剧提供很有用的背景资料。 给我助益最大的是书中两篇讨论方法论的综述,一是代序“为中国医疗史研究请命”,一是第五章医疗史与中国“现代性”问题。梁其姿在这两篇文字中提出,医学史(history of med

10、icine)并不是中国史研究的边缘,不是所谓的“专门史”,而是对中国史主流叙事有巨大冲击作用的社会文化史研究。 正如今天我们还在激烈讨论的中西医问题,在中国史领域里也一直都有激烈的传统和现代性的讨论。是否只有唯一一条通往近代化的道路呢?西方的近代性是否近代的唯一标准?到底什么才算是近代化?这个问题从晚清开始就困扰着中国人,到现在还没有答案。梁其姿是从医学的角度切入这个问题的。她的研究表明,在中国接触西方医学知识之前,已经有自己的一套医学知识系统,以及医疗服务体系,这套系统在西医进入之前已经相当成熟理性,使中国人免于疾病的困扰。梁以种痘预防天花和隔离治疗麻风病的中国“前近代”实践证明中国有着与西

11、欧近代化不同的路径和经验,这些本土经验甚至在西方知识传入时提供了很好的基石,有助于西方知识顺利嫁接进本土实践中。 梁其姿在这里采用了查特拉巴提的“外地化欧洲(provincializing Europe)”的说法,认为我们不应该把欧洲想象成中心,把非欧洲的近代发展想象成向欧洲这个中心模仿学习的过程。相反,对于每个本土文化而言,欧洲都是一种“外地”资源,需要整合进既有的本土实践中,用本土的知识框架来理解。梁对地方性医学传播和医疗机构的社会史研究更使她进一步提出“外地化中国”的说法,避免“中国”这个大概念遮盖了具体而多样的地方史和地方社会微观结构。(123) 传统中国史的主流一向是奉政治史为正宗,

12、其他都是细枝末节的小道。梁其姿20多年的努力,就一直想证明,如果有足够的整体史观,医学社会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不仅能做出专门史以外的意味来,更可以推动我们对整个历史进程的理解。面对疾病读后感(五):筆記- 自從接觸到楊念群的, 開始對從醫學史的角度理解中國的現代化感興趣. 其實說來, 教予我這視角的是一位大學裡的教授, 他那時因為沙士的原故開始涉獵相關的研究, 還搞了些甚麼東華三院的導賞云云。 - 這本書嘛, 那種現代化的焦慮沒有那麼之前我看類似的書本那麼多, 不知真的是作者的不一樣, 還是自己看書的心青也改了. 看到作者更多的是在爬梳史料, 不慌不忘的訴說著種人痘/牛痘的歷史, 因宋明理學的興起

13、導致儒醫/本草的獨大而忽略了外科、針炙, 還有女醫師與三姑六婆的故事等等. 透過這書, 隱約開啟了我在超越了現代化的思考下去理解中國歷史乃至身體/健康, 十分有意思. - 這大概和自己的改變有關, 比如說因為練習太極, 更多的接觸到太極/道家傳統中對身體的理解, 氣, 陰陽, 經脈, 風寒濕熱等等概念變成生活的一部份. 在讀這書時讀到關於營/榮的概念, 才知原來營養一字本來有在中醫體系中的另外的理解呢. - 書中多次提到宋明理學導致本草/儒醫的興起, 本來在中醫傳統中、源自內經的東西沒有了, 或者變得不被重視了, 像針炙, 外科等等. 近年大陸跟台灣蠻流行追溯內經的東東, 不知是否又走向另一個

14、潮流? 還是因為本草/儒醫的傳統在過去一百年給西醫打跨了, 只好走向更早的傳統中尋找答案/出路? - 另一個有趣的東西是, 在中醫/中國文化裡關於南北的偏見. 以中原文化為根本的傳統文化, 對南方/南方人有很多偏見, 比如說陰陽失衡, 濕熱, 巫術, 蛊惑等等; 也因此覺得癩病是嶺南的風土病. 這種偏見一來十分 arbitrary, 所謂的南北本來就難以畫線; 二來就像作者指出的一樣, 中原人對南方人於醫學上的偏見, 與西方列強來到中國後指摘中國的不衛生一樣, 充滿著權力關係的想像與不平等. - 很喜歡作者談牛痘/天化、癩/癘/麻風與及女醫師的幾篇, 繞有趣味. - 作者也談現代化的問題, 不

15、過作者提醒我們與不必把現代化看成是被西方列強打開國門的一種理解. 在科學/工業革命前, 中國的很多發展其實已經是走向現代化的方向, 比如開始有一些公共衛生的政策, 有麻風病人的隔離等等. 而且現代化與科學不是一條唯一正確的單行道, 從今天的新疫症、肺勞的抗藥性等我們就知道其實現代醫學宣稱能打敗所有疾病不過是早洩式的自我興奮。如果能放開這種現代化的焦慮, 回看中國的醫學歷史, 乃至中國的社會文化發展, 可能會讓我(們)找出更寬容更好玩的視角. - 因著作者就金元宋明清的介紹, 讓我覺得著實有必要超越清/民國/新中國這樣狹窄的歷史片段. 希望日後會碰到有趣的讀物幫我出走吧。面对疾病读后感(六):从医疗史中发掘现代性 韩戍从医疗史中发掘现代性 韩戍 和传统的政治史、思想文化史相比,医疗史研究曾经长期边缘化。因医疗史需要医学专业知识,对研究者有较高要求。一般还认为,医学有其发展的内在理路,其产生、演变与近代国家、民族的发展并无显著关系,只具有限的意义。但在部分港台学者看来,这无疑是传统史学的傲慢和偏见,不但会取消拓展新研究领域的可能,还会遮蔽历史本身的丰富性。因此,近二十年来,他们积极致力于提升中国医疗史的研究,产生的诸多重量级研究成果,已经对传统史学观点构成颠覆,并使医疗史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作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