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章 变态心理学的分类、诊断与评估.ppt

上传人:dzz****808 文档编号:145184088 上传时间:2020-09-17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30.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第四章 变态心理学的分类、诊断与评估.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4第四章 变态心理学的分类、诊断与评估.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4第四章 变态心理学的分类、诊断与评估.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4第四章 变态心理学的分类、诊断与评估.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4第四章 变态心理学的分类、诊断与评估.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第四章 变态心理学的分类、诊断与评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第四章 变态心理学的分类、诊断与评估.ppt(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973年,D.L. Rosenhan做了一个实验,让8名心理健康且没有精神障碍病史的志愿者试图住进精神病院,其中3名心理学家、1名精神科医师、1名心理系学生、1名儿科医师、1名画家和1名家庭主妇。结果,他们都分别住进了五家州立精神病院。所有人都用假名、真实个人经历和资料,职业背景中与心理专业有关的内容被修改,并附加一条虚假内容:听到声音,似乎在说“空虚”、“无聊”。在实验过程中,他们最担心被揭穿,但没有发生,都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顺利住院治疗。住院后,假病人便不再提声音的事情,除忙于记录病房里发生的事情外,一切行为都正常。虽然同室真病人怀疑他们是假病人,猜测可能是派来调查医院的记者,但却

2、丝毫没有引起工作人员的怀疑。住院752天(平均19天)后,他们都陆续出院。出院时,并未认为他们康复痊愈,只是免除精神病的名称而已。因此,罗森汉得出结论:诊断标准无法鉴别假病人与真病人,假病人一旦住院治疗,即便行为正常,也会被认为是故意隐瞒症状。,精神病院里的假病人,临床访谈和评估谁有效? 诊断标准能区分假病人与真病人吗? 如何才能减少误诊并防止“被精神病”? 分类诊断标准达到什么水平才算科学合理?,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主要分类系统 第三节 变态心理诊断 第四节 变态心理评估,第一节 概述,对变态心理或行为的分类、诊断与评估的重要意义: 1.它提供了一种共同语言(专业术语); 2.它提供了变

3、态行为的客观描述和诊断标准,提高了诊断的一致性; 3.它提供了某种理论假说,对变态心理行为的解释、治疗和预后估计都有指导意义。,一、基本概念 二、分类原则 三、分类方法 四、存在问题,第一节 概述,一、基本概念 二、分类原则 三、分类方法 四、存在问题,第一节 概述,1.疾病分类,特点 从属关系,病类 病种 病型,临床诊断和 鉴别诊断的 参照系统,世界卫生组织 我国,国际疾病分类(ICD)/10,卫生部 精神科分会,医院住院病人疾病分类,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 诊断标准(CCMD),现 有 系 统,一、基本概念 二、分类原则 三、分类方法 四、存在问题,第一节 概述,2.疾病诊断,定义:根据病史、

4、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判断个体是否存 在异常,并按分类系 统和诊断标准确定疾 病种类、病型和病期。,一、基本概念 二、分类原则 三、分类方法 四、存在问题,第一节 概述,定义:采用访谈、观察、调查和测量等手段,多方位、多层面地收集疾病相关信息,包括病因、诱因、症状体征、发展过程和实验数据等,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定性和定量依据。,3.病理评估,1.单维原则 2.层次原则 3.独立原则,第一节 概述,一、基本概念 二、分类原则 三、分类方法 四、存在问题,按维度或变量分类,按层次或等级,具有特定内涵和外延,第一节 概述,一、基本概念 二、分类原则 三、分类方法 四、存在问题,1.病因学分类,按

5、病因在疾病发生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区分为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器质性或症状性精神障碍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发育性障碍 心理因素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 原因不明性障碍 其他障碍,第一节 概述,一、基本概念 二、分类原则 三、分类方法 四、存在问题,定义:是综合病因、临床症状、病程和预后等信息进行分类,这是目前国内外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系统的主流分类方法。,2.临床特征分类,第一节 概述,一、基本概念 二、分类原则 三、分类方法 四、存在问题,定义:根据心理过程障碍和心理功能或个性特征改变进行分类,这是传统的心理学分类。 符合习惯和使用方便; 理论上比较牵强。,3.心理特征分类,第一节 概述,一

6、、基本概念 二、分类原则 三、分类方法 四、存在问题,1.试分析不同分类方法的优劣。 2.还有更好的分类方法吗?,1.重症状轻病因 2.重现状轻过程 3.重数量轻性质 4.重标签轻探索,第一节 概述,一、基本概念 二、分类原则 三、分类方法 四、存在问题,不同原因或机制所致的临床综合征的堆积,把主要因素、次要因素、促发因素混为一谈,易产生“共病现象”,忽视全局系统;易误诊,忽视心理、家庭及社会因素的作用,第一节 概述,一、基本概念 二、分类原则 三、分类方法 四、存在问题,如何处理心理障碍分类、评估与诊断的关系?,第二节 主要分类系统,一、ICD-10分类系统 二、DSM-VI分类系统 三、C

7、CMD-3分类系统,一、ICD-10 二、DSM-VI 三、CCMD-3,第二节 主要分类系统,1.ICD发展简史 2.ICD-10主要内容 3.ICD-10精神障碍类别,一、ICD-10 二、DSM-VI 三、CCMD-3,第二节 主要分类系统,ICD分类系统已有100多年历史,至1992年出版了ICD-10。 我国接受ICD较晚。至199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手册中译本。,1.ICD发展简史,一、ICD-10 二、DSM-VI 三、CCMD-3,第二节 主要分类系统,包括类别目录、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及附录ICD-10中与精神及行为障碍相关的其

8、他状况。,2.ICD-10主要内容,一、ICD-10 二、DSM-VI 三、CCMD-3,第二节 主要分类系统,3.ICD-10精神障碍类别,F00 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 F10 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 F20 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碍及妄想性障碍 F30 心境(情感)障碍 F40 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 F50 伴有生理功能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 F60 成人的人格与行为障碍 F70 精神发育迟滞 F80 心理发育障碍 F90 通常发生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1.DSM-VI发展简史 2.DSM-VI主要内容 3.DSM-VI多轴诊断系统,第二节 主

9、要分类系统,一、ICD-10 二、DSM-VI 三、CCMD-3,第二节 主要分类系统,一、ICD-10 二、DSM-VI 三、CCMD-3,1.DSM-VI发展简史,美国精神病学会于1952年首次制定和出版自己的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与ICD-6相对应,共罗列了60种精神疾病。 1994年发表DSM-和2000年出版DSM-VI-TR。,第二节 主要分类系统,一、ICD-10 二、DSM-VI 三、CCMD-3,DSM-IV分类与诊断标准手册主要包含手册使用说明、DSM-IV分类清单、各种类型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及附录B供进一步研究的诊断标准轴。 同时,DSM-IV或DSM-VI-TR

10、都有配套的定式临床访谈(SCID)。,2.DSM-VI主要内容,第二节 主要分类系统,一、ICD-10 二、DSM-VI 三、CCMD-3,DSM-VI-TR包含17大类297种精神障碍。采用多轴诊断系统(multiaxial classification system),有五个涉及范围较广的维度,或称诊断轴(diagnostic axes)。,3.DSM-VI多轴诊断系统,第二节 主要分类系统,一、ICD-10 二、DSM-VI 三、CCMD-3,1 通常在儿童少年期首次诊断的障碍 2 谵妄、痴呆、遗忘及其他认知障碍 3 由躯体情况引起,未在他处提及的精神障碍 4 与物质有关的障碍 5 精神

11、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6 心境障碍 7 焦虑障碍 8 躯体形式障碍 9 人为障碍 10 分离障碍,DSM-(轴),第二节 主要分类系统,一、ICD-10 二、DSM-VI 三、CCMD-3,11 性及性身份障碍 12 适应障碍 13 睡眠障碍 14 未在他处分类的冲动控制障碍 15 适应障碍 16 人格障碍 17 可能成为临床注意焦点的其他情况,DSM-(轴),第二节 主要分类系统,一、ICD-10 二、DSM-VI 三、CCMD-3,DSM-VI多轴诊断系统,1.CCMD-3发展简史 2.CCMD-3主要内容 3.CCMD-3精神障碍类别,第二节 主要分类系统,一、ICD-10 二、DS

12、M-VI 三、CCMD-3,第二节 主要分类系统,一、ICD-10 二、DSM-VI 三、CCMD-3,1958年南京会议提出第一个分类方案; 1981年正式公布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CCMD-1); 1989年公布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CCMD-2); 陈彦方组织全国协作组着手CCMD-3编制工作,2002年正式出版CCMD-3。,1.CCMD-3发展简史,第二节 主要分类系统,一、ICD-10 二、DSM-VI 三、CCMD-3,主要内容包含CCMD-3编写原则、CCMD-3分类清单、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及配套诊断量表和计算机软件等。,2.CCMD-3主要内容,第二节 主要

13、分类系统,一、ICD-10 二、DSM-VI 三、CCMD-3,将精神障碍分为10大类,45种,190型(不包括第四位和第五位编码)。,3.CCMD-3精神障碍类别,第二节 主要分类系统,一、ICD-10 二、DSM-VI 三、CCMD-3,0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1 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 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3 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4 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5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6 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与性心理障碍 7 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8 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 9 其他精神障碍和心

14、理卫生情况,3.CCMD-3精神障碍类别,第三节 变态心理诊断,一、诊断原则 二、诊断思维 三、诊断标准 四、焦点问题,一、诊断原则 二、诊断思维 三、诊断标准 四、焦点问题,1.一元诊断 2.等级诊断 3.循证诊断 4.多轴诊断,第三节 变态心理诊断,指在临床诊断中对患者所有症状和体征尽可能用一种疾病来解释,指临床诊断中按疾病严重性和治疗迫切性对可能存在的多种疾病按主次或先后进行诊断排序。,指在临床诊断中注重客观依据、不断验证诊断的正确性。循证诊断应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则。,依据精神障碍、人格特征、人格障碍或人格改变、躯体疾病、疾病或障碍的相关因素、严重功能损害、目前功能损害与

15、病前2年最佳功能水平、现状总评为诊断轴,并评价诊断轴间的关系。,1.发病基础 2.起病及病程 3.临床表现 4.病因与诱因,第三节 变态心理诊断,一、诊断原则 二、诊断思维 三、诊断标准 四、焦点问题,一般资料、家族遗传史、病前性格、既往疾病史和生活环境等,(RDC):急性起病:2周以内 亚急性起病:2周3月 亚慢性发病:3月2年 慢性起病:2年以上,症状-综合征-假说-诊断,结合疾病特点和各种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仔细比较,第三节 变态心理诊断,一、诊断原则 二、诊断思维 三、诊断标准 四、焦点问题,以症状组合、严重程度或功能损害、病期或病程等作为主要内涵标准,ICD-10、DSM-和CCMD

16、-3:,病因和 排除标准,结 合,第三节 变态心理诊断,一、诊断原则 二、诊断思维 三、诊断标准 四、焦点问题,1.误诊 2.共病现象 3.被精神病,误诊的三种情况: 把精神活动正常变异诊断为精神障碍; 未及时发现轻度精神障碍或早期精神障碍; 将A病诊断为B病 。,1.误诊,第三节 变态心理诊断,一、诊断原则 二、诊断思维 三、诊断标准 四、焦点问题,误诊的原因: 病史收集欠详细可靠; 病情表现不够充分; 病情观察不够客观,症状识别不正确; 采用的诊断标准不够完善或不能正确使用诊断标准; 诊断思维过程不科学; 科学发展水平所限; 患者或病史提供者提供虚假信息,或患者故意伪装。,第三节 变态心理诊断,一、诊断原则 二、诊断思维 三、诊断标准 四、焦点问题,第三节 变态心理诊断,一、诊断原则 二、诊断思维 三、诊断标准 四、焦点问题,“共病”(co-morbi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