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史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156491 上传时间:2020-09-17 格式:PPT 页数:238 大小:13.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典园林史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38页
中国古典园林史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38页
中国古典园林史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38页
中国古典园林史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38页
中国古典园林史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典园林史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典园林史课件(2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典园林史,08园林,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园林的定义 在一定区域内,通过园林工作者的创作构思,把园林各要素(山、水、植物、建筑)和自然景观巧妙结合起来,创造一个符合自然规律、优美的生态环境,以供人们休息的景域,二、园林产生的原因人虽作为万之灵,终脱离不了自然环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从物质享受到精神享受(需求)成为必然。这是园林或园林体系产生的根本原因。,三、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1、萌芽期对自然的认识(原始社会) 2、农耕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对自然改造欲望的增强,对自然破坏强度的增大。意识形态的形成,如仙、道等思想对造园活动的影响,是中国古代园林发展的重要阶段。(奴隶

2、社会、封建社会) 3、工业时代城市的膨胀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的加大,对自然的修复。如公园、保护区 4、后工业时代随着对自然的破坏及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注重生态平衡。,四、影响园林形式的诸要素,1.民族文化背景 2.历史、宗教、信仰 3.自然环境 4.人际关系 5.人的素质,第二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一、按园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不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有: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 1.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工为地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造,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在一个小的范围之内。 2.天然山水园:利用天然山水或对天然山水进行适当地调整,改造、加工,再

3、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造。严然风景名胜区。 3.前者缺少真实感,短期内可由规划经营得之,而后者则是经过长期形成,面积广大,得天然风景之趣。清造园家李渔说:“幽斋磊石,原非得已,不能置身岩下与木石居,故以一拳代山,一勺代水,所谓无聊之极思也。”,二、按隶属关系来分,有皇家园林、私家园 林和寺观园林,1、皇家园林:古称之为宛,宫宛,御宛 利用政治上的特权和经济上富厚财力,占据大片的地段来营造园林供一己之用,规模之大,艺术水平之高远非私家园林可比。 凡与皇帝有关的起居环境如宫殿,坛庙,园林乃至都城,莫不利用建筑形象和总体布局来显示皇家的气派和皇权的至尊。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水之滨,莫非王臣,二、私

4、家园林,古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庄,别业,草堂等,大多为贵族、官绅商贾所私有。 文人、士大夫为了“身处庙堂之高,又能享受山林野趣”,但由于封建礼法制度的约束,私家园林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均不同于皇家园林。,三、寺观园林,即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 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位于风景优美的名山大川。常和风景名胜区结合在一起。 常有“自古名山僧占多”之说,四、其他园林形式,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三大类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主体、造园活动的主流、园林艺术的精华,除此之外,也还有一些非主体,非主流的园林类型,如衙署园林,祠堂园林,书院园林,会馆

5、园林等 。 此外,还有陵园,坛庙外似园林,因其特殊含义而不归属园林范畴,第三节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悠久,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到19世纪末叶封建社会解体为止,在三千余年漫长的、不间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风景式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体系。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的五个时期:生成期 、转折期 、全盛期、成熟时期 、成熟后期,一、生成期,即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秦、汉时期。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封建大帝国的形成,皇家宫廷园林的形成。,二、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私家园林的兴起,佛教和道教的兴起,使寺观园林开始兴盛,形成了造园活动从

6、生成到全盛的转折,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三、全盛期,相当于隋、唐时期,诗画文化的发展,影响并推动着造园活动的发展,使园林发展进入全盛期,其风格特征基本上形成。,四、成熟时期,相当于两宋到清初,这一时期,文化的发展失去了汉唐的闳放风度,转化为在日趋缩小的精致境界中实现从总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相应地,园林的发展由盛年期而升华到富于创造进取精神的完全成熟的境地。,五、成熟后期,相当于清中叶到清末,一方面园林的发展继承前一段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某些衰颓的倾向,多少丧失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精神。 清末民初,封建社

7、会完全解体,历史发生急剧变化,西方大量文化涌入,中国园林的发展亦相应地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结束了他的古典时期,开始进入现代园林阶段,即世界园林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第四节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园林体系,与世界上其它园林相比较,具有鲜明的个性。其特点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糅合;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涵蕴。,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中国古典园林不是一般地利用或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美学观点)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中国的园林创作

8、则是通过对大自然及其构成要素的典型化、抽象化而传达给人们以自然生态的信息,它不受地段的限制,能小中见大,也可大中见小。,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糅合,中国古典园林,力求将山、水、植物和园林建筑这四大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的风景画面中,突出互相协调、互相补充的积极一面,从而在园林总体上使得建筑美与自然美的糅合起来,达到一种人工美和自然美高度协调的境界天人谐和的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多为木结构,墙体可有可无,空间可虚可实、可隔可透。园林里的建筑物充分利用这种灵活性和随意性创造了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外观形象,获致与自然环境的山、水、植物密切嵌合的多样性。“尺幅窗,无心画”,“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倾

9、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三、诗画的情趣,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能运用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 借鉴于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使得园林规划类似文学艺术的结构。正如钱咏所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空间的划分与组合,一般必有前奏、起始、主题、高潮、转折、结尾,形成丰富多彩,整体和谐统一的流动的空间。对比、悬念、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手法的运用,合乎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置身画中,画中游,四、意境的涵蕴,意即主观的理念、情感,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

10、。所谓意境,即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的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 “三境” :写山水为“物境”,藉景生情为“情境”,借物言志为“意境”。“得意而忘形”。,第二章园林的生成期,相当于殷、周、秦、汉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220年。 园林的生成期即园林从萌芽、产生而逐渐成长的时期。这个时期是园林发展的比较幼稚的初级时期,经历了从奴隶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初期的一千二百多年的漫长岁月 。,第一节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囿 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是“囿” ,园林里的主要建筑物是“台”。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产生于囿和台的结合,时间是在公元前11世纪,大约于殷末周初。

11、从文字记载中,殷代的帝王、贵族喜欢大规模的狩猎。这种狩猎大多在田野里进行,又称田猎、游猎。这种游猎往往波及在耕农田,也易激起民愤。周文王告诫子孙“其无遥于观、于逸、于游、于田”,意思是不要耽于逸乐,不要游于田野。后来逐渐形成了将“田猎”限制在一定区域内,即所谓之“田猎区” ,后来,在田猎区豢养野兽、禽鸟 ,为了便于禽兽的生息和活动,需要广植树木,开凿沟渠水池等,便形成了最早的园林“囿”。,台,台,即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台的初始功能的观天象,通神明,同时可以登高远眺,观赏风景。诗经大雅云:“国之有台,所以望气象、察灾祥、时游观”。 台由山演化而来 ,山“一则山高势险,通往天庭,二则兴云作雨犹

12、如神灵”,先民们对高山有一种特别的崇拜。,圃,上古时代,已有人工种植树木(果树)和其他作物(蔬菜、花卉)的活动(园圃),既为经济生产活动,也兼有观赏的用意。 台、囿、圃的本身已经包含着园林的物质因素,可以视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原始雏形 ,中国古典园林的三个源头。,风景式园林的确立,促成中国园林向风景式方向发展的社会因素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生态美的认识,也即山水审美观的确立。 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诸如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又称为天人感应,认为天象和自然界的变异能预视社会人事变异,反之,社会人事变异又可以影响天象和自然界的变异,两者之间存在互相感应的关系。 既要利用大

13、自然的各种资源造福于人类,又要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及其生态 。 正是由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哲理主导和环境意识的影响,园林作为人所创造的“第二自然”,里面的山水树石,禽鸟鱼虫当然要保持顺乎自然的“纯自然”状态,从而明确了园林的风景式发展方向。“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君子比德,君子比德思想导源于先秦儒家,它从功利、伦理的角度来认识大自然。 在儒家看来,大自然的山林川泽之所以引起人的美感,在于它们的形象能表现出与人高尚的品德相类似的特征,从而将大自然的某些外在形态、属性与人的内在品德联系起来。 孔子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中国自古以来即把“高山流水”作为品德高尚的象征,“山水”成了

14、自然风景的代称。园林一开始便重视筑山理水。,神仙思想,神仙思想产生于周末,盛形于秦汉。各种文字对仙界的描述(如蓬莱仙岛、昆仑山),对园林向风景式方向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二节殷、周时期的园林,殷、周时期的园林,大多为王侯、贵族园林 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两处是殷纣王修建的“沙丘宛台”和周文王修建的“灵囿、灵台、灵沼”。 周文王时,国力已渐强盛,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迁都丰京(今西安),经营城池宫窒,另在郊外建成著名的灵台、灵囿、灵沼。此三者从总体已构成大规模园林的雏形。同时,也有诸侯建囿,但“囿天子百里,诸侯七十里”,规模略小而已。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经济发达,城市发展迅速,城乡差别扩

15、大了,与大自然隔绝的状况日益突出,居住在城里的帝王、贵族们为避免喧嚣而纷纷占用郊野山林川泽营造离宫别馆,从而出现宫宛建设的高潮,春秋战国时期,魏国的灵台、燕国的禅台、黄金台、赵国的野台、秦国的会盟台、秦国的林光宫、齐国的柏寝台、燕国的碣石宫、齐国的琅琊台、燕国的仙台 遗迹保留至今的有燕下都的三台(钓台、金台、阑马台),楚郢都的章华台,赵城的聚台、吴国的姑苏台等。 这时的宫宛,尽管还保留着自上代沿袭下来的诸如栽植、圈养、通神、望天的功能,但游观的功能已上升到主要地位。树木花草以其美姿而成为造园的要素,建筑物则与山水地貌结合而发挥其观赏作用,园林里有了为了游赏目的而经营的水体。,第三节秦时期的园林

16、,秦国原是周代的一个诸侯国,后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在秦尚为诸侯国时,园林建设已具备相当规模,如章台、上林宛的修建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的产生,使得秦王朝具备了营造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秦时期的皇家园林,秦朝建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位于渭水之北。秦为诸侯时建咸阳宫,秦王朝时于渭水之南扩建上林宛。 秦始皇于晚年经营阿房宫(其气势虽不像杜牧阿房宫赋描写的那样,但可略见一斑。)(火烧咸阳三月不熄),上林宛,上林宛原为秦国旧宛,于秦惠王时建成。秦始皇时加以扩大、改造、充实,成为当时最大的皇家园林。它的范围,南至终南山,北至渭水,东到宜春宛,西至周至,规模十分广大。 其中最主要的建筑是阿房宫,是秦的政治中心,也是上林宛的核心。此外还有许多宫殿、台馆,散布各处。 上林宛内有专门为圈养野兽而修筑的兽圈,如虎圈、狼圈等,并在其旁修建馆、观之类的建筑物,以供观赏狩猎之用。 上林宛内森林覆盖,树木繁茂,郁郁葱葱,除了八大河外,还开凿了许多人工湖泊,既丰富了水景点缀,以起到了蓄水作用,增益了水资源之丰沛。,第四节汉时期的园林,汉时期的皇家园林 汉武帝在位时,政治、经济空前繁荣,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