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45140826 上传时间:2020-09-1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林业局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中国民俗中,男女青年步入成年的礼仪因民族不同而各具特色。古代汉族青年的成年礼俗,男孩称为冠礼,女孩称为笄礼,都是从头上的发饰或帽子反映出来的。其核心是束发,在传统礼制下,孩童的头发是不用严格处理的,他们头发往往扎成状如一对牛角的小髻,称为“总角”。但到成年之期,就要举行盛大的仪式,把头发整理起来,男子戴上冠,女子加上笄。我国古代汉族的成年礼在先秦时已很完备,礼记曲礼上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周代冠礼在祖

2、庙中举行,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在带“冠”的同时他还获得自己的“字”,“字”的获得意味着他已经不再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而是一个开始担负一定社会责任的成年人,从这时候开始,他的活动范围开始由家庭扩大到社会,他必须参加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由于不同的身份对应着不同的行为要求,因此为了与自己家庭生活的身份相区别,他们需要另一套身份标识,这就是“字”。从此以后,除了自己的至亲外,其他人就不再称他的名而要称“字”了。礼记檀弓篇:“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疏曰:“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年至五十,耆艾转尊,又舍其二十之字,直以伯仲别之,至死而加谥。”中国

3、传统社会以男性为中心,因此冠礼之行远比笄礼为庄重。冠礼在宗庙举行,将加冠的青年的父亲先用筮(一种占卜方法)决定行礼的日期,俗称“筮日”。筮日之后,主人要亲自登门告诉亲友,邀请他们参加冠礼,俗称“戒宾”。冠礼的前三天,用占卜的方法在所邀请的客人中用筮决定请哪一位来宾为青年加冠,这是冠礼上的正宾,俗称“筮宾”。冠礼的头天傍晚,冠礼的主持人“宾者”在庙门外宣布第二天冠礼的时间,并把日期通知宾家,俗称“告期”。到行礼那一天,早晨将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将加冠的青年立于房中,其父请宾进门,入庙就位,然后将加冠的青年带出房就位。首先是束发。束发之后,正宾为受礼人加冠。周代加冠一般是三次,称为“三加”。第一冠是

4、加缁布冠,以示“尚质重古”“不忘本”。加冠完毕后,正宾给冠者要换上玄端服,系上赤而微黑色的蔽膝。第二冠是皮弁冠,表示“行三王之德”,勤政恤民。加冠完毕后,正宾给冠者换上白色而腰间有褶皱的裳,系上白色敲膝。第三冠为爵弁冠,表示冠身以后可以参与祭祀,敬事神明。加冠完后,正宾给冠者换上裳,裳之外系上赤黄色的蔽膝。随后加冠青年西阶而下,去拜见他的母亲。见母后,回到西阶以东,由正宾给他起一个字(名字的字),并说一番祝福的话。于是礼成,青年之父送宾出门。古代的“冠礼”由于极其繁缛,因而后来渐渐被简化,甚至淡出人们的生活。但是它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仪式,在一些地区仍以相似的形式保留下来,比如说云南彝族地区的换

5、裙礼,西双版纳布朗族行报告礼,藏族女子行戴巴珠礼等等。这些形式各异的成年礼的共同的功能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来告诉青年,你已经告别孩童的无忧无虑的生活,要开始肩负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图说中国文化民俗卷何晓明)1. 下列对于“冠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冠礼之行远比笄礼为庄重,其原因与中国传统社会以男性为中心的特点有关,冠礼意味着成年,外人要称其字。B. 古代汉族的成年礼俗,其核心是束发,男女都是从头上的发饰或帽子反映出来的,男的戴上冠,女的插上笄。C. 根据传统礼制,古代汉族孩童的头发是不用严格处理的,但到了成年之期,其头发不仅要严格处理,而且还会有一个盛大的仪式。D. 中国民俗

6、中,男女进入的成年的礼仪叫法不同,男的称为“冠礼”,女的称为“笄礼”。而且人们对于冠礼更重视。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冠礼同时获得“字”,“字”的获得不仅意味着至亲之外其他人称呼的改变,更意味着成长和一定社会责任的担当。B. 冠礼前一天傍晚,由宾者进行告期,在加冠礼的这一天,青年先在宗庙中站立,等候父亲将宾请进门,入庙就位。C. 在周朝的礼制中,幼小时称呼其名;二十岁行过冠礼以后,则称呼其字;五十岁以后只称呼其排行。死后则加谥号。D. 给青年“三加冠”的正宾要给青年换三次衣服,还要给青年取“字”,说祝福的话,礼成之后,要由青年父亲亲自送出门。3. 下列理解和分析

7、,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据本文解释“总角”:孩童扎作“状如一对牛角的小髻”。“角”是牛角的意思,可知氓中“总角之宴”的“角”应该读jio。B. 在文章中需要靠筮这种占卜方法来决定的事情有两件,一件是冠礼的日期,一件是冠礼中为青年加冠的人。C. 少数民族的冠礼,在演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变化,经过简化变成了相似形式的换裙礼、报告礼、戴巴珠礼等。D. 冠礼仪式之上,除了“三加冠”之外,其实还有“三换不同色的蔽膝”,顾名思义,这蔽膝应该是遮盖下体之服饰。(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易水不寒 卢世龙(1)在漂泊与寻找之间,我总会有意或无意地感到岁月就像一条河。尽

8、管河的左岸是难以释怀的记忆,右岸是充满玄奥的无穷未知,但河里飞快流逝的,绝对是人的鲜活生命。(2)对于易水河的膜拜,源自一位名叫荆轲的英雄。世间孤胆锄暴的好汉多得很,然荆轲明知有去无回,仍临河高歌,绝尘远行。慷慨悲壮,不但成就了英雄,也成就了易水。(3)那时,平静的燕国,大地常绿,燕山常青。冬日里,雪花大如席,漫天落下,给茫茫山岭笼罩厚重冰盖。然后,春夏之季,慢慢融化。条条涓流融入易水河道,汇成清澈透明的涟漪,抚慰鲜活的水草游鱼,抚慰多姿的大地生灵(4)人生不过是一场漂泊,并无意义可言。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5)英雄去了远方,那里是另一个世界,谁也

9、无法知道那边是个啥模样。不过,英雄和筑而歌,仰面痛饮,登车壮行的易水仍在,仍是千秋万代子孙们感受英雄精神的场所。物欲盛宴下的人群,没有人文精神壮骨活血,往往迷失自我。(6)没错,面前的易水河,枯草杂存,乱石遍地,更像平缓沟渠。它非但无水,反倒让人燥热难耐。如此沧桑,或许是在证明,伴随时间河流消失的,更有自然河流。如同一个小小的“!”号,我再怎么疲惫不堪地为她奔波,也注定只会留下慨叹。使劲揉搓眼睛,擦拭满脸汗泥后,便想,这黄沙漫天,黄尘遍地的世界,真的是英雄所要拼却宝贵生命捍卫的家园吗?历史长风,蔓延一沟惆怅。既然眼睛看不到水,就用脚去看吧。尽管步履沉重,我仍打起精神,奢求收获易水对我的哪怕点滴

10、馈赠。顺缓坡而下,我将苍凉枯槁的沙地踩出大串印痕,它也在我裤腿留下道道黄泥标志。有沙粒相继入鞋硌人,有顽石偶尔绊人跌撞。但生活路上的磕绊再怎么复杂多变,我们也不能因之忘却既定目标。我屏息直奔河的中心地带不远处哄地飞出一只小鸟,吓一跳。原来,水是有的。密集枯苇菖蒲,裹挟一线时断时续的浊流,浮些黑不溜秋的塑料泡沫,猛一下还难看清水的模样。原来,似无却有的水,蜿蜒于沟心草丛,时不时蜷个凼,积成汪。(7)我轻轻提起裤管,悄悄蹲下身去,生怕一不小心,扰乱这脆弱的宁静。慢慢拨开漂浮物,但见水底融着厚厚的黑色汁液,仔细瞧,怎么也看不清水的底部是个啥模样。这简直就是中国历史的翻版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把底牌给藏

11、着掖着可我依稀看见,水中有个秃秃的圆球,悬浮不定。人或许是生着一双什么样的眼睛,看到的事物就会是什么模样;也或许是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事物。醒过神来,才知那是自己的脑袋。世界真是越来越莫名其妙,对照浊流看自己,原来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8)正感慨着,右脖颈生生地酸痒起来。抬头,满天沙尘纠结菖絮和杨絮,如城市噪音,一阵紧接一阵疯狂扑来。我将眼睛眯成一条缝,它们却魔鬼般钻进衣里,某处发痒,浑身难奈。这世间呀,人有什么样的追求,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家园。所有追求,都直接影响人格发育。且人们让河流沧桑不堪,成了河不河鬼不鬼的样子;河流便让人们痛苦不堪,活得有话说却无处诉说地憋屈。于今的燕

12、山系脉,恰似难于收拾的乱石堆;而纤毫般的易水,更像它的一行辛酸浊泪。(9)我站在干枯的河床上,完全是在亲近易水河的残骸。(10)一条以水承载人文精神的河流,于今连水都没有了,这失去的又岂止是蓬勃生机,它更是全部的精华和荣光啊。(11)在华北平原的广袤背景里,易水显然不够小鸟们饮用。游人满怀肃穆接踵而至,满目苍凉,易水不寒,心寒。(12)适有老汉路过,见我一身狼藉,面露哂容。遂问,这是易水河吗?答,那是荆轲塔,不是易水河是啥。这河三十年前还清水滔滔,断流也就近些年的事哩!顺老汉手指方向,山坡一座灰不溜湫的塔儿,孤立尘暴之中,情形酷似荆轲他老人家伫立云层,默默静观华夏众生茫无头绪地折腾时光。(13

13、)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岁月长河里,这次生命实在过于短暂,寻找生命作为的机会便更加宝贵。舍个人生命,挽民族大厦于将倾也好,照亮他人行程也罢,给予他人福祉也行生命的漂泊,原是个实践过程,只有及时而认真进行把握,才能找到真正意义的价值归属之地。 (有删节)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第段作者写自己认不清楚水中自己的脑袋,表现了易水河水的浑浊不堪,也喻指中国历史的深藏不露。B. 作者对易水断流“心寒”,是因为易水是子孙万代感受英雄精神的载体,现代人如果没有英雄人文精神的滋养,就会迷失自我。C. 文章取材十分广泛,没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谈古论今,写人写水写人生

14、,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D. 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艺术手法,叙述和议论交互穿插,浑然融合,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富有启迪。5. 文章第段写易水河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6. 在文章第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易水不寒,心寒”?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4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起媒体关注。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

15、、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逐渐得到扩散和传播,最终为多民族所使用、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很显然,这也正是它能够成功申遗的最根本的原因。(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二:对于很多现代人,尤其是很多年轻人来说,对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却可能有些不以为意,认为这是标准的“老皇历”了,对现代人的生产、生活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尽管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气候、天气预测与利用的水平也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尽管时间

16、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二十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却很小,现在的农田作物耕种也没有脱离原来的节气规律。所以在中国北方农村地区,很多农村居民可能不知道一些现代节日,但是对于二十四节气却耳熟能详,并且仍旧在根据它们指导和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不限于农事耕作,而是已经全面渗入我们的生活。比如很多地方的百姓会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来准备自己的生活物资;比如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的风俗依旧流行。尤其是每年到了冬至时节,到底是应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南北方的网友几乎每年都要“论战”一番,彼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也正是在这样的“论战”当中,人们继承、传播和弘扬了传统文化,增加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网友对这种“论战”的参与热情,显然也正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仍旧深具影响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