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45135773 上传时间:2020-09-1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安徽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安徽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安徽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安徽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合肥七中20192020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1.下表为不同时期关于均田制下小农受田的相关记载。由此可知,从北魏到唐朝前期时期内容出处北魏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40亩,妇人20亩,“所受之田率信之”,再加桑田20亩,一夫一妇可受田140亩魏书食货志隋朝隋朝隋文帝“发使四出,均天下之田,其狭乡每丁才至二十亩”。隋书食货志唐朝太宗巡幸至灵口(陕西临潼),“村落逼侧(拥挤),问其受田,丁三十亩”。册府元龟A. 社会人口持续快速增长B. 生态恶化导致耕地锐减C. 封建经济得到恢复发展D. 土地制度发生根本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题干中

2、的表格可知,在北魏、隋朝、唐朝时期所推行的“均田制”下,老百姓都得到了一定的土地,在此基础之上,社会经济一定相比较之前会有较大的发展,故选C;题干论及的是农民的授田数量,而不是社会人口的增加,排除A;题干论及的是在均田制之下,百姓得到了一定数量的土地,而不是耕地的减少,排除B;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一直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排除D。2.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A. 注重农业时令B. 尊重自然规律C. 强调精耕细作D. 重视历法指导【答案】C【解析

3、】【详解】材料中的“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及“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等信息,体现了古代农业既注重农业时令,又注重耕作技术,反映出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答案为C项。注重农业时令、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以及重视历法指导是吕氏春秋所介绍的,未涉及到氾胜之书中的内容,对材料信息概括不全面,排除A、B、D项。【点睛】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小块土地上,靠精细的劳作和高投入增加亩产量,是精耕细作发展的主要动力。如借用牛力耕田,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的不断提高,水利工程的完善和灌溉工具的发明等。3.

4、982年,北宋太宗下诏,将荒芜的土地分给那些“勤稼穑”而缺乏种子和土地的农户。并要求“明立要契,举借种粮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官司”。1155年,南宋高宗下诏:“若见佃人不愿承彻,即开具田段、坐落去处、所纳租课数目,另行招人承佃。”这说明宋代()A. 人身依附关系日趋松弛B. 生产关系发生新的变化C. 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D. 人地矛盾突出危及统治【答案】A【解析】【详解】从宋太宗“明立要契”到宋高宗时期“若见佃人不愿承彻另行招人承佃。”可以看出,政府对农民承租的要求降低,对农民的束缚有所减弱,故A项符合题意;当时的生产关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进行南北方比较,排除C项;

5、D项非材料的重点,排除D项。4.汉代,蜀地百姓“帅导群妾,咸循蚕蔟。分茧理丝,女工是敕。”在齐地,平民“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这反映出当时()A. 家庭丝织业生产盛行B. 局部地区自然经济解体C. 丝织业地域分工形成D. 丝织业商品化趋势明显【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反映出汉代百姓与平民都在从事丝织业的生产,故A项符合题意;B项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地域的分工情况,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产品流通的信息,排除D项。5.据宋会要辑稿载,江西信州(上饶)及其附近盛产铜、铅,“常募集十余万人,昼夜采凿,得铜、铅数千万斤”;文献通考中提道,宋神宗时“岁课铜1400

6、多万斤”,按当时210税率计算,年产铜在7000多万斤。据此可知,宋代A. 冶金业摆脱政府控制B. 雇工劳动受到政府保护C. 私营冶金业获得发展D. 政府税赋形式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常募集十余万人”“岁课铜1400多万斤”可知宋代私营冶金业获规模较大,产量大增,故C符合题意;材料不能说明冶金业摆脱政府控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雇工劳动受到政府保护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政府赋税形式发生变化,排除D项。故选C。6.导致下面图文材料中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中国丝、茶、瓷器等商品享誉国际市场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金融中心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7、并发展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白银由美洲流向欧洲,有一部分从欧洲向亚洲,特别是中国。白银由美洲流向欧洲,其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故符合题意。流入欧洲的白银有一部分流向亚洲,特别是中国,原因是中国明清时期农耕经济较为发达,丝、茶、瓷器等商品对外国有吸引力,使中国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处于支配地位,故符合题意。材料无法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金融中心,故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故不符合题意。故选组合,故排除BCD,A符合题意。故选A。7.英国历史学家伊懋可在中国历史的模式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高水平均衡陷阱”理论,认为由于中国历史上的农业实

8、践把传统技术和生产要素组合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以致维持了一个与欧洲早期历史相比更高的生存水平,从而人口增长很快,相应导致劳动力过多和过于廉价,使得劳动节约型的技术不能得到应用。这一理论最宜用于探究中国社会A. 小农经济的特点B. 传统技术的优势C. 商品经济的发展D. 明清社会的转型【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把传统技术和生产要素组合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人口增长很快”、“劳动力过多和过于廉价,使得劳动节约型的技术不能得到应用”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人口急剧膨胀,可耕地面积极其有限、劳动生产率停滞甚至下降、技术创造力消失等因素符合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社会特征,所以可以用来探究明清社会的转型

9、。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早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B、C选项错误,这一理论说明的是农业技术的停滞不前,不是传统技术的优势,也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8.厉以宁在资本主义的起源中指出:明清时期“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是一种私人雇佣关系,它可以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但这种转化至少是有条件的,其一是较高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其二是有适当的制度、体制保证。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A. 传统经济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B. 明清时期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C. 雇佣关系形成不等于资本主义萌芽D. 列强侵略中断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明清

10、经济。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学者认为由私人雇佣关系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保证:较高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而在明清时期的中国现实来说并不符合,故该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私人雇佣关系不等于资本主义萌芽,C项符合材料;A项中传统经济孕育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不符合材料意思;B项明清时期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正好与材料相反;D项列强侵略中断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未在材料中体现,故排除。9.论南洋事宜记载:“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而随着海禁政策的强化,“渔樵不通,生理日蹙,海上居民转而为盜。”据材料可知,海禁政策A. 破坏了经济发展

11、与社会稳定B. 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C.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 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渔樵不通,生理日蹙,海上居民转而为盜。”可以得出,所述为海禁政策的实施,破坏了经济发展,无法维持生计的沿海居民转为盗贼,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国与世界的比较,故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影响,故C不正确;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10.如图是东西方两幅航海的地图,以下说法符合历史史实的是A. 都是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B. 其历史活动的政治经济目的基本相同C. 呈现的都是东西方航海史上的壮举D. 都引发和促成了东西

12、方的社会转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新航路开辟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因此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都是东西方航海史上的壮举,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船队远航不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物,故A选项错误;郑和下西洋属于朝贡贸易,新航路开辟伴随着西方殖民活动的开展,其政治经济目的不同,故B选项错误;郑和航海并未能促成中国转型,故D选项错误。11.16世纪末,每年约有2530艘来自澳门、福建、宁波的华商船将丝料、瓷器、茶叶和其他货物运至被西班牙人控制的马尼拉,西班牙船队

13、横越太平洋运抵墨西哥西海岸的卡普罗港,将其中一部分货物换取当地的黄金、白银,其余货物再连同黄金、白银一起运往欧洲。据此可知,当时A.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 全球各地建立起直接的商贸关系C.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东西方贸易交往D. 三角贸易的路线与内容发生了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中“16世纪末”和西班牙船队将来自中国的商品运抵墨西哥,在墨西哥交易后再连同黄金、白银一起运往欧洲等信息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东西方贸易,故选C项;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19世纪中期,故排除A项;“全球各地建立起直接贸易”与材料和史实均不相符,故排除B项;材料现象反映的不是三角贸易,故排除D项。12

14、.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把投资收益与经营管理分开,使投资者从经营管理的风险中解放出来。这促使资金雄厚的大商人敢于调动大量资金投入商业殖民的事业中去。东印度公司这种管理模式A. 反映了商业革命的重要成果B. 成为后世垄断组织的最早起源C. 是自由主义思想的典型体现D. 是组织新航路开辟的主导力量【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引起商业革命,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把投资与经营管理、商业活动分开,属于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是商业革命的成果,故A正确;垄断组织的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垄断组织强调的是行业垄断,与材料所述无关,故B不正确;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思想出现,材料反映的是新航

15、路开辟后引|起的商业革命,故C不正确;新航路开辟的主导力量是封建专制政府,故D不正确。13.马克思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九卷里有这样的论述:“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这一论述表明A. 马克思没有看清西方国家殖民主义的本质B. 马克思已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C. 亚非拉国家应尽早进行无产阶级暴力革命D. 西方扩张推动世界近代化的作用不容忽视【答案】D【解析】【详解】马克思意在表明西方殖民者对殖民地起到了双重作用,客观上促进了被殖民地区的近代化,选项D正确;马克思认为殖民活动有破坏性使命,可见其认识到了西方殖民主义的本质,选项A排除;选项B与题无关,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并未体现,脱离了材料主旨,排除。14.某学者指出: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欧洲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该学者意在强调A. 欧洲资本主义具有强烈的扩张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