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讲 网络狂欢与山寨文化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117165 上传时间:2020-09-16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1讲 网络狂欢与山寨文化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11讲 网络狂欢与山寨文化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11讲 网络狂欢与山寨文化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11讲 网络狂欢与山寨文化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11讲 网络狂欢与山寨文化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1讲 网络狂欢与山寨文化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讲 网络狂欢与山寨文化课件(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十一 讲,网络狂欢与山寨文化,一,信息时代的网络狂欢,(一),网络世界的狂欢特质 狂欢是巴赫金提出的一个带有哲学意味的概念。 今天,随着网络虚拟社区的形成与发展,人们的生存、生活和交往又发生了很大变化,巴赫金笔下的“第二世界”似乎再一次出现,可以说,网络生存的某些特质与巴赫金所说的狂欢世界不谋而合。,1,网络提供狂欢化重现空间,所谓狂欢化,根据巴赫金的理论,其实指的是“是一种打破现存秩序、实现个性自由的审美价值取向。” 作为一种活动和生活观念,狂欢节在现代社会已经式微。但是,伴随网络传播的盛行和风靡,不同虚拟社区的群体大联欢和形式各异的网络表述形式的出现,使得狂欢文化再次进入人们视野,成为

2、当下社会不可忽视的一股文化潮流。,为何狂欢文化能够在网络社会中重现?这是与网络传播独立的技术语言和独特的交往方式密切相关的。具体表现在:第一,网络传播参与人数众多,互动范围广;第二,网络传播能充分展现网民个性和创造才能;第三,网络促成了虚拟世界的交往。 总之,网络传播的这些特征契合了狂欢文化全民性、仪式性、平等对话性等多方面的特质。正是这些特质为狂欢文化在网络社会中的再一次显现提供了条件和可能。,2,网络世界的狂欢表现,网络狂欢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互动的匿名性,即人际互动时的身份、地位、年龄、性别等都悄然隐没于网民之后。在匿名性的遮掩下,人们往往会做出与其身份、地位、年龄、性别、性格、趣味等不相一

3、致,不相符合甚至极为怪异、反常的言行。 在网络社区里,人们实现了“双向的、去中心化的、无等级的交流”,在其中,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表达权利与自由,每个人同时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二),网络狂欢的表现形式,1,网络恶搞:众生想象下的大众狂欢 总结各种网络恶搞现象,有如下五个特点:第一,恶搞文化具有某些后现代性,它是对精英文化、经典话语和宏大叙事的解构和颠覆;第二,通过采取戏仿拼贴等手段,恶搞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再创造”;第三,网络恶搞对互联网具有极强的依赖性;第四,恶搞的根本出发点是娱乐性;第五,网络恶搞题材的日常生活化。,恶搞文化恰恰迎合了人们追求娱乐的需求,通过拼贴、反讽、模仿等多种表现手法

4、制造一种反常效果,在颠覆与解构中创造并享受着恶搞的快乐。 恶搞的颠覆与解构是一种对传统的反叛,体现出年轻一代对传统话语方式的对抗。 面对网络上形式多样的恶搞作品,我们应当以一种宽容的立场辨证地看待。,2,人肉搜索:颠覆性驱动下的群聚狂欢,所谓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 从网络狂欢的角度解读“人肉搜索”,它其实是网民情感表达和价值判断的一种极端形式。“人肉搜索”借助虚拟空间的广场特征,以道德狂欢的方式侵入现实,是大

5、众颠覆性心理驱动下所构造出的一种群聚性狂欢。,3,网络跟帖:新型用语营造的狂欢景象,网络跟帖是实现巴赫金众声喧哗复调理想的又一个绝好的实例样板。因为它的最大特点在于让参与者享受了一种“我言故我在”的乐趣,为大众提供了一个畅怀言说的平台。 概括来说,网络跟帖及其文化的特色主要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它的瞬间性,其次是它的直觉性,第三是群体性。,(三),网络狂欢的精神与意义指向,追求自由与平等 张扬自我与个性 崇尚开放与兼容 享受快乐与创新,二 ,山寨文化的媒介意义,(一),山寨词义辨析 山寨文化特指信息社会中,以模仿为主要特征、以自媒体方式发布的文化作品,以及由此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这类作品通

6、过将主流文化产品的经典元素加以剥离、拼接、改造,以实现对模仿对象的反讽、学习或游戏目的。 从文化特性上来讲,山寨文化具有刻意模仿的特征;山寨文化还具有爆发力强、出人意表的鲜明特征。,(二)山寨现象的媒介经济动因,1,媒介产品消费行为的改变与山寨机的走俏 网络流行语意义上的“山寨”发端于山寨电子产品,特别是山寨手机。 山寨手机引发的这场风潮,折射出数字时代电子产品更新换代之快已经影响到消费者对媒介产品的消费习惯,高更换率成为手机、mp4、照相机、电脑等媒介电子产品消费的一大特征。 部分消费者对山寨机不反感甚至支持的态度,给了山寨产品存在的空间。,2,高点击率引诱媒体争吹“山寨风”,热门山寨作品更

7、是为商业网站贡献了惊人的点击率以及一系列的附加产值。 从这些媒体从业者的经历来看,山寨文化的风行其实是商业利润在幕后操控,是大众媒介为了谋求高点击率、高收视率有意而为之,是由以网络为首的各大媒体亲自导演的一场时尚热潮。,媒体对山寨作品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作品的命运。 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内的山寨概念不能孤立来看,它们的词义存在明显的引申关系,它们共有的媒介经济动因是理解山寨现象的一把共通的钥匙。,(三)山寨文化:主流媒介的自我反思与更新,1,山寨文化的基本功能:自娱与互娱 凭借无所不在的近乎强制的媒体环境,媒体炮制出了中国历史上所谓的“山寨元年”(指2008年),把一小股自娱的力量“晒”成

8、大众娱乐,共享为网民的话题和欢娱。 山寨作品在诞生之初,首先是聊以自娱。山寨作者在自娱的同时注重与人分享,实现“互娱”。,2,山寨作品的依附性:没有主流,就没有山寨,山寨文化戏仿的对象复杂多样,其中包括娱乐明星、电影、电视剧、电视栏目、流行歌曲、著名建筑、国宝熊猫等,其中大多数应该属于它所在时代的流行文化而不是严肃文化,它们也都经历了从新到旧、“经典化”的过程,被认为是由主流媒体运作成功的案例,其经典化的程度往往建立在广泛的流行度和受众认可之上,珍藏着不同时代流行文化的个性。 山寨文化作为2008年网络的新生事物,其戏仿的对象多是当年流行的电视文化内容。,在传播的过程中,山寨作品的标签就是它的

9、模仿对象,山寨作品的意义建立在对主流文化对象的处理方式上,受众评价山寨作品的标准也来自于对这二者的比较。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山寨作者时时不忘利用主流媒介资源宣传自己,其传播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受众对其模仿的主流媒介产品的情感积淀和态度偏向。,3,山寨文化是主流媒介自身孕育的一种“异己”的力量,随着媒介形式的不断演进和公众媒介素养的日益提升,一方面,主流媒介的传播形式疲态尽显,雷同、重复、乏味难以避免;另一方面,受众对媒体传播的程式越来越熟悉,对媒体价值观的甄别能力越来越强,以至于崇敬之心渐失,戏仿之意偶生。,在不同的媒介形式占主导的情况下,受青睐的文化类型就会不同。从媒介发展的自身需要来看

10、,是媒介文化孕育、催生了山寨文化。换言之,山寨文化是媒介文化自身孕育的文化品种,主流文化作品是它的母体,社会流行热点为它提供话题,新媒介技术则使“模仿秀”变得容易。,4,“山寨”跟帖者:年轻一代对主流文化的心态以及他们的流行趣味,山寨能成为时尚,被称为“美”,成为年轻一代的流行趣味,恐怕正是大众媒介的娱乐趋势愈演愈烈的结果。 年轻一代在享受“山寨”的过程,他们在“山寨”中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山寨作品就像当下的年轻一代给这个时代的主流媒介经典写下的“读后感”,是大众能够看到的年轻一代对所处时代主流媒介事件的再诠释和“山寨式”呈现。这些作品,显示了这代人对权威声音的大胆挑战,显示了他们不同于前代的流行趣味。,“山寨”一词被媒体弃用,被年轻一代弃用,只是早晚的事,只是,又会有新词来表示这种自娱自乐又注重分享、依附主流又质疑主流的精神,而不是这种精神的消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