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第二节-血-证ppt课件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45106243 上传时间:2020-09-16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1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第二节-血-证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中医内科学----第二节-血-证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中医内科学----第二节-血-证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中医内科学----第二节-血-证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中医内科学----第二节-血-证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第二节-血-证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第二节-血-证ppt课件(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血 证,16.09.2020,.,2,目的要求,1了解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外感、内伤等多种原因。 3掌握病机主要为气火逆乱,血不循经,络伤血溢。 4掌握治疗原则为治血、治火、治气,熟悉血证的应急处理。 5掌握各种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 6了解预防调护。,16.09.2020,.,3,【概述】一、概念,血证: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渗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证候特征 :血证具有明确的证候特征出血。包括不同病症: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16.09.2020,.,4,二、文献摘要,内经血溢、血泄、血 、咳血、呕血、溺

2、血、溲血、便血等。 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称为血病 医学正传-血证以“血证”名之,1、名称,16.09.2020,.,5,2、病因病机 内经 生理、病理 济生方-失血论治多种原因 热 出血 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主由热盛所致 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称为血病,详解各种血证病因病机 景岳全书.血证-“火盛”、“气虚”,16.09.2020,.,6,3、治疗 金贵要略最早记载 泻心汤 吐血 柏叶汤 治 黄土汤 便血 备急千金药方犀角地黄汤,16.09.2020,.,7,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治吐血三要法,1、益行血不宜止血 2、益补肝不宜伐肝 3、益降气不宜降火,血证论,止血四法,止血 消瘀 宁血 补血,16.

3、09.2020,.,8,病因病机,1、感受外邪,风热燥邪 损伤上部脉络,湿热、热 损伤下部脉络,2、情志过极 肝郁化火,横逆犯胃 上逆犯肺,3、饮食不节,热积胃肠 湿热 损脾伤气,蕴结肠道 下注肾膀胱,灼伤脉络,迫血妄行,4、劳欲体虚 5、久病之后,心脾肾气(阳)虚 肺心肝肾阴虚火旺 久病入络 热病伤阴,血行不畅 离经之血留积体内,气虚不摄,血溢脉外 出血,灼伤脉络,迫血妄行,瘀血阻络,血不循经,过食辛辣厚味,恼怒,16.09.2020,.,9,(一)主要病机 外感湿热燥火,实火 湿热内蕴 实症 火热 肝郁化火 虚火:阴虚火旺 气虚 气虚 阳气两虚,火热熏蒸,迫血妄行 气虚不摄,血溢脉外 瘀血

4、阻络,血不循经(日益受重视),虚症或虚中夹实,转化,16.09.2020,.,10,(二)影响预后的因素,景岳全书血证“凡失血等证,身热脉大者难治,身凉脉静者易治,若喘咳急而上气逆,脉见弦紧细数,有热不得卧者死。”,16.09.2020,.,11,二、诊查要点,(一) 、诊断依据 1鼻衄 : (1)血自鼻道外溢。 (2)非因外伤、倒经所致。 2齿衄 : (1)自齿龈或齿缝外溢。 (2)且排除外伤所致者。,16.09.2020,.,12,咳血: (1)病位:血由肺、气道而来。 (2)出处:经咳嗽而出,或觉喉痒胸闷一咯即出 (3)性状:血色鲜红,或夹泡沫,或痰血相兼、痰中带血。 (4)病史:多有慢

5、性咳嗽、痰喘、肺痨等肺系病证。 (5)理化检查:胸片、CT、气管镜,16.09.2020,.,13,吐血: ( 1)病位:胃(食道、十二指肠、胆道); (2)出处:随呕吐而出; (3)性状:颜色 咖啡色(紫暗)、鲜红;常夹有食物残渣;柏油便或暗红便; (4)病史:胃痛、胁痛、黄疸、徵积等或无,重症时(应激),服用有些药物; (5)理化检查:胃镜确定 OB(+); (6)排除鼻、咽、齿、义齿损伤、咽喉等出血及咳血。,16.09.2020,.,14,便血: ( 1)病位:胃肠; (2)出处:肛门; (3)颜色:鲜红、暗红(紫暗)、柏油便; (4)病史:胃肠道溃疡、炎症、息肉、螅室、肝硬化; (5)

6、理化检查:OB(+)。,16.09.2020,.,15,尿血: ( 1)病位:泌尿系; (2)出处:尿道口; (3)颜色:轻-黄、中-红或夹血丝、重-肉眼血尿(无痛); (4)病史:有肾炎、肾盂肾炎、肾癌等或无; (5)理化检查:尿Rt-红细胞等。,16.09.2020,.,16,紫斑: ( 1)病位:血液、胶原系统; (2)出处:肌肤,尤以下肢为甚; (3)特点:青紫斑点,小-针尖、大-成片,隐于肌肤之内,压之褪色; (4)重者:鼻衄、齿衄、尿血、便血或崩漏; (5)理化检查:血小板减少,毛细血管脆性实验(+)。,16.09.2020,.,17,二、病证鉴别 (一)鼻衄 1、内科鼻衄与外伤鼻

7、衄 2、内科鼻衄与经行鼻衄,外伤鼻衄:碰伤、挖鼻 血管破裂,多在一侧,局部止血后不在出血,经行鼻衄:倒经、逆经, 月经周期 ,经前或经期,16.09.2020,.,18,(二)齿衄 齿衄出自齿龈、齿缝 舌衄出自舌面,舌面上针眼样出血点,16.09.2020,.,19,(三)咳血 1、辩明咳血吐血,16.09.2020,.,20,2、咳血与口腔出血,16.09.2020,.,21,(四)吐血 咳血 鼻腔 咽喉,16.09.2020,.,22,(五)便血与痢疾、痔疾的鉴别,16.09.2020,.,23,(六)尿血、血淋、石淋,疼痛与否,疼痛 血淋 不痛 尿血,石淋,尿血伴有,尿中夹有砂石 小便涩

8、滞不畅 或小便时有中断 或腰腹绞痛 检查-结石 或砂石排出则痛止,16.09.2020,.,24,(七)紫斑与出疹鉴别,16.09.2020,.,25,(八)紫斑与温病发斑鉴别,16.09.2020,.,26,紫斑与丹毒的鉴别,丹毒:皮肤病(皮内网状淋巴管炎) 皮肤色红如涂丹,轻者压之退色, 局部皮肤灼热疼痛 紫斑:内伤杂病,皮下出血如点如斑,压之均不腿色,隐于皮肤之内 局部皮肤无灼热疼痛,16.09.2020,.,27,(九)血证主要类证的鉴别(三种证候的特征),16.09.2020,.,28,三、相关检查,鼻衄 齿衄 咳血 吐血 便血 尿血 紫斑,血Rt: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红蛋白

9、,血沉、痰培养、痰-抗酸杆菌、脱落细胞、x线、支气管镜或造影、CT,胃镜、钡餐、彩色多普乐、胃液分析、血管造影,OB 、便Rt、直肠指诊、结肠镜、血管造影 胶囊内镜,尿Rt、尿液细菌学检查、彩色多普乐、x线、 相差镜检、膀胱镜,血、尿Rt,便OB、凝血四相、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骨穿,16.09.2020,.,29,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证的不同 2、辨脏腑病变之异 3、辨证候之虚实,原因 口中出 部位 尿道口 肛门,吐血 咳血,尿血 血淋,便血 痔疮,鼻衄 在肺、胃、肝,吐血 在胃、肝,齿衄 在胃、肾,尿血 在膀胱、肾、脾,实 初病 火热迫血 虚 久病 阴虚火妄、气虚不摄,阳气虚衰,1

10、6.09.2020,.,30,二、治疗原则,原则有三:治火、治气、治血 1治火 实火当清热泻火 虚火当滋阴降火 2治气 实证当清气降气 虚证当补气益气 3治血 根据病因病机 凉血止血 收敛止血 活血止血,16.09.2020,.,31,三、分型论治,鼻衄 齿衄 咳血 吐血 便血 尿血 紫斑,16.09.2020,.,32,(一)鼻衄辨证论治简表,16.09.2020,.,33,(二)齿衄辨证论治简表,16.09.2020,.,34,(三)咳血辨证论治简表 G H I,16.09.2020,.,35,(四)吐血辨证论治简表 J K L,16.09.2020,.,36,(五)便血辨证论治简表 M

11、N O,16.09.2020,.,37,(六)尿血辨证论治简表 P Q R S,16.09.2020,.,38,(七)紫斑辨证论治简表 T U V,16.09.2020,.,39,预防调护,1、节饮食、慎起居、适劳逸。 2、调情志。 3、重者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抢救、防休克。 4、必要时手术。,16.09.2020,.,40,结语,1、血证特点:血液不循常道,溢于体外。 2、病证: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 3、基本病机:火热薰灼,气虚不摄。 火热实火、虚火 气虚气虚、气损及阳,16.09.2020,.,41,4、基本治则:治气 治火 治血,实证清气将气 虚症补气益气,实火清热泻火 虚火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收敛止血 活血止血,5、调摄护理、严密观察病情。,16.09.2020,.,42,临证备要 1、中医学特色理论:缪希雍“治吐血三法”行血、补肝、降气 唐容川“治血四法”止血、削瘀、宁血、 补虚。 2、辩病与辨证有机结合:血证见于西医百余中疾病,既要准确诊断,不贻误时机,又要辨证论治,提高疗效。 3、临床观察:祛瘀凉血治鼻出血(白茅根、仙鹤草、牛膝)。 4、药理研究:大黄多重止血机制,用于上消化道出血。 5、尿血的治疗:止血利尿药:白茅根、小蓟、石苇、琥珀。,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