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34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课时作业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5088709 上传时间:2020-09-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34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课时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34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课时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34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课时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34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课时作业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34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课时作业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34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课时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34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课时作业(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态环境的保护一、选择题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对水资源的压力 对能源的压力 对森林资源的压力 使环境污染加剧A BC D答案:D 解析:人的生存离不开食物,因此需要耕地,人口增长往往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出更多的农田;需要森林、草原、燃料和矿物等多种自然资源以及一定的生存空间;需要水,除饮用以外,农业、工业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水;人口增长过快,在消耗自然资源的同时,还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2粮食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当前国际粮价上涨,有的国家出现缺粮的现象。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保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可行的有()

2、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 开荒种地,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控制人口增长,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养高产作物品种 多用农药、化肥提高作物产量A两项 B三项 C四项 D五项答案:B 解析:开荒种地,围湖造田,导致水土流失和洪水泛滥,错;化肥会造成江河及地下水源污染,破坏土壤结构和影响人类健康,农药对环境会造成污染,对人体健康有影响,对害虫的天敌和其他生物有杀伤作用,而且使害虫产生抗药性,错;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保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应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控制人口增长,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养高产作物品种等,正确。3(2014江苏卷)下列关

3、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B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C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D农田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不矛盾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增加该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从而提高了物种的多样性;人造林物种较为单一,因此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会降低生物多样性;人和其他物种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它们的存在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清除杂草的目的是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这

4、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并不矛盾。4联合国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第四份全球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显示:海水酸性已达数千万年最高,将加剧全球变暖;海水酸化导致海洋生物不断灭绝,食物链遭到严重破坏;即便CO2的释放从现在开始停止,海水也需要数万年才能恢复原样。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B不断酸化的海水逐渐吞噬珊瑚,使营养级较低的浮游生物丧失栖息地,从而破坏食物链C海洋吸收了人类排出的大量二氧化碳,减缓了气候变暖D人类工业生产排出的大量CO2多数被海洋和森林吸收了,尽管造成了温室效应,但是对物种的多样性没有影响答案:D 解析:理解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是解题关

5、键。人类排出过多的二氧化碳,打破了自然界原来的碳循环的平衡状态,对生物的生存产生很大的影响,使部分生物不适应变化后的环境而被淘汰,致使生物的多样性锐减。5(2015江苏一调)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是一种新型污水生化处理技术,它的主要原理是污水连续经过装有悬浮填料的反应器时,附着在填料内外表面的微生物形成“生物膜”,通过“生物膜”上的微生物作用,使污水得到净化。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膜”上附着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B“生物膜”上附着的微生物呼吸方式不一定是有氧呼吸C该反应器中所用的“生物膜”亦可用于海水淡化D该反应器对有机废水和无机废水都有很好的净化效果答案:B 解析:“生物膜”上的

6、微生物包括多种类型,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错误;“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既有需氧型又有厌氧型,所以呼吸方式不一定是有氧呼吸,B正确;该“生物膜”由微生物形成,不能用于海水淡化,C错误;该“生物膜”是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不能处理无机废水,D错误。6长江江豚和白鳍豚是生活在长江中的两种“顶级”生物,继白鳍豚“功能性灭绝”后,长江江豚也成为“极危”动物。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保护长江江豚的意义在于保护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B保护长江江豚的重要措施是保护好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C可以采用样方法在长江流域调查长江江豚的种群密度D白鳍豚与长江江豚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生物多样

7、性的保护、种群密度的调查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理解能力。A正确,保护长江江豚的意义在于保护物种和基因的多样性;B正确,保护好生物的自然生活环境是保护生物的重要措施;C错误,长江江豚是活动范围很大的生物,应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D正确,白鳍豚与长江江豚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存在生殖隔离。7(2015安徽黄山质量检测)下列关于环境污染及食品安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专家推测连续的雾霾天气与汽车尾气的排放有关,解决的方法之一是减少石油等化学燃料的使用B如果蔬菜被重金属污染,在食物链中,人类受到的影响最小C大量工业废水排入地下,通过渗透被土壤吸收,对生物圈会产生危害D如果大气中的臭氧层遭受破坏,

8、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受到抑制,可能的原因是紫外线的作用使得生物膜结构受损答案:B 解析:由于汽车尾气含有大量大气污染颗粒,可能导致形成雾霾天气。由于生物的富集作用,随着食物链的延伸,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受重金属污染的影响最大。地下水的污染,会对生物造成影响。紫外线会损伤生物膜系统,使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8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赤潮的颜色主要取决于引起赤潮的浮游生物的颜色 赤潮发生的关键因素是海水中N、P含量较高,导致海水富营养化赤潮会造成水体缺氧,引起虾、贝类等生物的大量死亡赤潮的发生,会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A B C D答案:A 解析:引发赤潮的生物主要是一些

9、藻类植物,在N、P含量较高的水体中,这些藻类在短时间内大量增殖,覆盖在水体的表面,影响光的透过,同时它们的细胞呼吸又消耗了大量的溶解氧,致使水体缺氧,进而引起其他生物大量死亡。可见,赤潮的发生,会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9下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A曲线图中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最大承载能力B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C据图可知人类能改造环境,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D现在的人口问题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答案:C 解析:通过对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的分析,很容易发现曲线是最理想的,可以说达到

10、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曲线表示当人类的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环境就会对人类产生反作用,人类的数量会大幅度下降,特别是曲线表明的情况最严重。10如图表示某河流随生活污水的流入,其溶氧量(DO)、生物耗氧量(BOD)、无机物(富含N、P)的浓度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地有机物浓度低于B地B生活污水对无机物(富含N、P)的浓度变化无影响C在A、B两地间,DO值的增加是水体的稀释使植物数量增加的结果D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将大量繁殖答案:D 解析:A地的有机物浓度较高,随着有机物的分解,到了B地有机物浓度较低;生活污水的排放会导致无机物(N、P)的浓度增加;在A、B两地间随着无机

11、物的增加,植物的数量逐渐增加,使得DO值不断增加;随着大量无机物(N、P)进入湖泊,会使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大量繁殖。二、非选择题11(2015山东卷)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_结构。调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_法。(2)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_点;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_点;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

12、线中_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3)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_的种类及数量。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增强。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_保护。答案:(1)水平 样方 (2)B F 甲 (3)生产者 抵抗力就地解析:(1)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存在着低地和高地,因而发生环境的改变,这是环境因子的不均匀性引起芦苇、碱蓬、柽柳等的镶嵌性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2)因为直线p表示Nt1Nt,A点和F点位于直线p上,所以A点

13、与F点种群数量不变,C点位于直线p的下方,所以种群数量下降,B点位于直线p的上方,所以种群数量升高。Nt小于a时曲线甲位于直线p下方,代表种群数量一直下降,所以甲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3)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所以首先应增加生产者的种类及数量,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12(2016锦州模拟)二氧化碳过量排放不但引起气候变暖,还溶于水中导致海洋酸化。这两种变化共同影响着海洋生物。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甲乙(1)珊瑚所受的破坏尤其严重,珊瑚由珊瑚虫不断增殖堆积而成,因其体内生活着虫黄藻而呈现美丽颜色。据甲图可知,珊瑚虫与虫黄藻的

14、关系是_。即使背光面有充裕的空间,珊瑚也只向见光面扩展,这是因为_,为珊瑚虫的生长提供有机物等。珊瑚礁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环境,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看,这构成了一个_,珊瑚礁如果消失必将导致_锐减等环境问题。(2)生物能在一定程度上耐受海水酸化。乙图表示在酸化的海水中,动物细胞除了通过_方式直接将多余的H泵出去,还可以通过_的作用,维持酸碱平衡。(3)假设海水pH在漫长的岁月中缓慢变化,某种生物有望不断进化从而适应酸性环境,这实质上是该生物种群不断保留和积累_的过程。(4)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这是因为碳循环具有_的特点。答案:(1)互利共生 虫黄藻进行光合作用 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 (2)主动运输 缓冲物质 (3)耐酸基因 (4)全球性解析:(1)虫黄藻为珊瑚虫提供O2和有机物,珊瑚虫为虫黄藻提供CO2和无机盐,因此两者之间为互利共生关系;虫黄藻利用光进行光合作用;由“珊瑚礁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环境”可推知这是一个生态系统。(2)乙图中显示氢离子通过主动运输出细胞,特点是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3)海水pH在漫长的岁月中缓慢变化,使得该生物种群不断保留和积累耐酸基因,不断进化从而适应酸性环境。(4)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13如图为某条小河流从高山湖泊进入大河的示意图及A处水域浮游植物在一年内的变化曲线图,其中工厂会向河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