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19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时作业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5088591 上传时间:2020-09-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19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时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19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时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19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时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19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时作业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19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时作业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19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时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19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时作业(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选择题1(2016安徽师大附中模拟)在经典实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过程中,进行搅拌分离,得到的上清液中主要含有()A蛋白质外壳B较轻的大肠杆菌C尚未侵入的噬菌体 D噬菌体和细菌的混合物答案:A解析: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过程中,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的表面,DNA注入到细菌的体内;搅拌离心后,噬菌体DNA随大肠杆菌沉淀,而蛋白质外壳从细菌表面脱离下来悬浮于上清液中。2为了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有人想用含32P噬菌体进行侵染细菌的实验,关于此次实验的做法及分析正确的是()A需用含有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T2噬菌体B需用已被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已标记的大肠杆菌C若此次

2、实验上清液中出现了大量放射性,原因可能是保温时间过长D离心的目的是让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和细菌分离答案:C解析:用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得到32P标记的噬菌体,A错误;用已被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B错误;上清液中出现了大量放射性,原因可能是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C正确;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D错误。3用32P标记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35S标记其蛋白质,将其加热杀死后与未标记的R型细菌混合并注入小鼠体内。一段时间后,从死亡的小鼠体内提取

3、得到活的S型和R型细菌。下列有关元素分布的分析,最可能的情况是()A部分S型细菌含有32P,不含35SB部分R型细菌含有32P和35SC所有S型细菌都含有32P,不含35SD所有R型细菌都含有35S,不含32P答案:A解析:32P和35S分别标记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和蛋白质,将S型肺炎双球菌加热杀死并与R型细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进入R型肺炎双球菌体内,使部分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成含32P标记DNA的S型肺炎双球菌,S型肺炎双球菌在无32P标记的小鼠体内增殖,因此部分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有32P标记,部分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无32P标记;含35S标记的S型肺炎双球菌加

4、热后死亡,活的S型和R型细菌中不含35S。4下列是关于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无标记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与细菌转化实验相同,都是根据遗传物质具有控制性状的特性而设计的B所使用的噬菌体,必须是接种在含32P的大肠杆菌中再释放出来的C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蛋白质和DNA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D在沉淀物中放射性很高,说明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答案:B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没有性状的表现,A错误;噬菌体是病毒,必须寄生在大肠杆菌中才能带上32P标记,B正确;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将吸附在细菌表面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及其内部的噬菌体分开,C错误;在沉淀物中放射性很高,只

5、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错误。5下列有关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B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含有硫元素DHIV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答案:B解析:豌豆是具备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为DNA,而不是A项所述的“主要是DNA”,A项错误;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为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少量在细胞质内,B项正确;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为DNA,其中不含硫元素,C项错误;HIV的遗传物质为RNA,水解产物应是4种核糖核苷酸,D项错误。6(2015西安模拟)如图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搅

6、拌时间与放射性强弱关系的曲线图,实验过程中被感染的细菌基本没有发生裂解。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中用35S、32P分别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蛋白质B实验过程中充分搅拌能使所有的噬菌体与细菌脱离C实验结果说明适宜的搅拌时间为2 min左右D此实验能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答案:C解析:据图分析,该实验中用35S标记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用32P标记DNA,因为仅蛋白质分子中含有S,P几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A错误。据图可知,搅拌6 min之后,上清液中35S为80%,说明还有20%吸附在细菌表面,所以实验过程中充分搅拌不能使所有的噬菌体与细菌脱离,B错误。由图示可知,搅拌2 min之后

7、,随着搅拌时间增加,上清液中32P和35S的放射性不变,说明适宜的搅拌时间为2 min左右,C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只能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不能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D错误。7(2016长春模拟)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则小鼠体内S型、R型细菌含量变化情况最可能是()答案:B解析:无毒性的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部分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细菌;S型细菌数量应该先增加后稳定;开始小鼠的免疫能力较强,R型细菌数量减少,后来S型细菌在小鼠体内增殖,导致小鼠免疫力下降,R型细菌逐渐增加后稳定。8(201

8、6南昌模拟)某同学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部分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仅通过图中实验过程并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沉淀物b放射性的高低,与过程中搅拌是否充分有关C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会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升高D过程中与35S标记的噬菌体混合培养的是没有标记的大肠杆菌答案:C解析:仅通过图中实验过程并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沉淀物b放射性的高低,与过程中搅拌是否充分有关。搅拌充分,几乎没有放射性,搅拌不充分,具有放射性;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会导致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噬菌体,但新形成的噬菌体没有放射性,上清液放射性没有变化;过程中与35S标记的噬菌体混合培养的大肠杆菌应是没有标记的。9

9、(2015临沂质检)赫尔希和蔡斯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分别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标记的细菌,若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复制了三代,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标记噬菌体的方法是分别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B含有32P的子代噬菌体和含有35S的子代噬菌体分别占子代噬菌体总数的1/4和0C上述过程中噬菌体的遗传信息流动方向是:RNADNARNA蛋白质D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可以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B解析:标记噬菌体的方法是分别用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A错误;噬菌体的遗传信息流动方向是DNARNA蛋白质,C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0、可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并不能说明是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错误。10.(2016齐齐哈尔模拟)在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某种成分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R型细菌转化过程中,遗传物质的变化与下列过程最为相似的是()A用X射线照射青霉菌使青霉菌的繁殖能力增强B无子西瓜与无子番茄的培育C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现象D低温或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答案:C解析: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质是基因重组,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也是基因重组。二、非选择题11(2015浙江五校联考)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细菌过

11、程中的功能,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实验材料对实验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选择T2噬菌体作为理想的实验材料,是因为它的结构简单,只含有蛋白质和DNA,且_。(2)获得分别被32P、35S标记的噬菌体的具体方法是_。(3)侵染一段时间后,用搅拌器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在25 min时,上清液中的35S、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90%和20%,由此可以推断出_。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_。(4)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发现,细菌裂解后释放出来的噬菌体大小

12、、形状等都与原来噬菌体一致,实验证明_。答案:(1)侵染细菌过程中蛋白质与DNA(核酸)会自然分离(2)分别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2P和35S标记的大肠杆菌(3)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细菌没有裂解,子代噬菌体没有被释放出来(4) 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或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DNA传递给后代的)解析:(1)T2噬菌体结构简单,只含有蛋白质和DNA,且在侵染细菌的过程中蛋白质与DNA(核酸)会自然分离,是理想的实验材料。(2)噬菌体是病毒,营寄生生活,如果想得到分别被32P、35S标记的噬菌体,需先对其宿主细菌用含3

13、2P和35S的培养基分别进行培养。(3)35S、32P分别存在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中,实验结果说明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4)细菌裂解后释放出来的噬菌体大小、形状等都与原来噬菌体一致,说明噬菌体通过DNA将遗传性状传递给子代,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12在研究生物遗传物质的过程中,人们做了很多的实验进行探究,包括著名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某人曾重复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步骤如下。请分析以下实验并回答问题:A将一部分S型细菌加热杀死;B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并分为若干组,将菌种分别接种到各组培养基上;C将接种后的培养装置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生长情

14、况(如下图)。制备符合实验要求的培养基时,除加入适当比例的水和琼脂外,还必须加入一定量的无机盐、氮源、有机碳源、生长因子等,并调整pH。本实验中的对照组是_。本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S型细菌中的某种物质(转化因子)能使_。从你现有的知识分析,“R型细菌变成S型细菌”这一变异属于_,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的DNA仍有活性的原因可能是_。(2)艾弗里等人通过实验证实了在上述细菌转化过程中,起转化作用的是DNA。请利用DNA酶(可降解DNA)作试剂,选择适当的材料用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促进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物质是DNA”,并预测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实验设计方案:第一步:从S型细菌中提取DNA。第二步: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均分为三份,编号为A、B、C,分别作如下处理。编号ABC处理不加任何提取物加入提取出的S型细菌的DNA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