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6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5088319 上传时间:2020-09-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6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6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6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6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6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6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6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6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1.(2015成都一诊)白居易卖炭翁一诗,被史学大师陈寅恪赞誉为“诗史”。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来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是指()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 B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C沿街开铺的街市D地方自治的市镇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经济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运用知识以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坊市分离制度,居民的居住区及商业贸易的地方完全分开的制度,对“市”进行严格管理,所以选择B项。A项的草市是在乡村自发形成的集市,与材料的长安城是唐朝都城

2、的信息矛盾;沿街开铺的街市在北宋最早出现,排除C项;D项与题目长安城相矛盾。答案B2(2015德州一模)宋代文献中,大量出现虚市、亥市、村市、山市、野市、草市、小市、虚、舍、图、集、场等词语。这反映出当时()A城市类型繁多B农村商业发展C农业生产地位下降D市场管理有待规范解析在宋代乡村定期集市有了较大的发展,广大地区仍称这种集市为草市,两广称为墟市,还有的地方称为亥市、村市、山市、野市、子市、早市等。材料并没有反映城市的发展,故 A 项错误;出现众多乡村集市说明农村中商业发展,故 B 项正确;在宋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业生产地位没有下降,故 C 项错误;乡村集市要受到政府的管理,故 D 项错

3、误。答案B3(2015信阳一调)舌尖上的中国中曾有这样的描述:“(明中期)扬州是中国食盐的集散中心,大批的商人来到这里,靠着食盐贸易发家,他们同时带来的还有来自家乡的厨师、食材、口味富有盐商,没有政治地位,只能攀比花园和家厨的手艺”这反映出明朝扬州地区()A商品经济发达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鼓励对外贸易D私商成为商人主体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扬州是中国食盐的集散中心”“大批的商人来到这里”“富有盐商,没有政治地位”可以看出明朝扬州地区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故选A项。答案A4(2015济宁一模)明朝内阁大学士张居正认为,“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

4、”。这种观点实质上()A在强化重农抑商政策B片面地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C反对提升商人的地位D肯定了商业对农业发展的作用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商业促进商品流通,如果商品不流通则会导致农业发展缓慢,不是“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商业的重要,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谈到反对提升商人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就是强调商业对农业发展非常重要,故D项正确。 答案D5(2015青岛一模)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货。”“货”在八种政务中排在第二,仅次于“食”。这反映出当时()A实行工商食官政策B政府没有采取抑商政策C政府提倡工商皆本D主张实施重商主义政策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重

5、农抑商”政策。“食”(农业生产)和“货”(商品贸易)在当时政务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不能说明手工业和商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故A项错误;商品贸易排在第二,说明政府对商品贸易的重视,没有抑制商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农业生产排第一位,“货”次于“食”,政府仍以农业生产为本,故C项错误;重商主义即“商业本位”,该政策主要盛行于近代欧洲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6(2015潍坊模拟)“(江淮之民)其十之一,则坐拥一县之田,役农夫,尽地利,而安然食租衣税者也。”上述现象有利于()A加强对农民的控制 B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C减轻对农民的剥削D推动租佃关系的发展解析由

6、材料“(江淮之民)其十之一,则坐拥一县之田,役农夫,尽地利,而安然食租衣税者也”可知租佃关系下国家对农民的控制力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松动,故A项错误;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国家财政的贡献力度逐渐降低,故B项错误;减轻对农民的剥削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由材料“(江淮之民)其十之一,则坐拥一县之田,役农夫,尽地利,而安然食租衣税者也”可知封建社会存在的土地兼并使得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农,并逐渐依附于佃户,故D项正确。答案D7(2015南京、盐城二模)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设置专门机构垄断食盐经营。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这一变化表

7、明()A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D富商大贾势力受到抑制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经济政策思想,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汉代“盐铁官营”到清朝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说明随着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对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故C项正确。A项说法有误;材料没有反映B、D两项。答案C8(2015荆州一模)晋书苏峻传载:“永嘉之乱,百姓流亡,所在屯聚。峻纠合得数千家,结垒于本县。于是豪杰所在屯聚,而峻最强。”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国家均田制度遭到破坏B豪强地主经济的扩张C重农抑商政策收效甚微D政府社会控制力量缺失解析本题考查

8、古代的土地政策。依据所学,均田制出现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与材料时间晋代不符,故A项错误;“纠合得数千家,结垒于本县”的根本原因是苏峻等豪强地主势力的扩张,故B项正确;豪强地主经济的扩张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故C项错误;政府社会控制力量缺失是这一现象出现的客观原因,非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故选B项。答案B9.(2015海南5月模拟)中国古代文人重义轻利,但到了明清以后却发生了变化,如:郑板桥本人曾明确制定了自己的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他的板桥润格说得很干脆:“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这一现象最能反映()A清代文人重商意识增强B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9、C清代社会逐利风气盛行D明清时期文化产业兴盛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与特征。题干所给材料中“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表明中国古代文人重义轻利的思想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故B项正确。重商意识、文化产业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A、D两项错误。题干所给材料只是一个个案,并不能代表整个清代社会,故C项错误。答案B10(2015洛阳统考)有学者在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时发现,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重心的南移 B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C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D

10、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明清城市的发展。明清时期工商业繁荣发展,市镇大量产生,从而影响到人口和城区的规模发展,故D项正确。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在南宋,A项错误;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与城市化的关系不大,B、C两项错误。答案D11(2015西安八校联考)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马,但边民却将铜钱铸造成铜兵器,到处侵扰。为此,宋实行茶马互市,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药材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这可用来说明()A边疆地区有较强的军事实力B经济政策制定在于维护封建统治C北宋时期经济模式大大倒退D守内虚外导致北宋积贫积弱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材料中论述的是边境贸

11、易,边疆地区有较强的军事实力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北宋时期经济模式主要是小农经济,并没有因为边境贸易而减退,故B项错误;材料中“到处侵扰,宋实行茶马互市,禁止以铜钱买马”的信息说明通过经济政策的改变来维护封建统治,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守内虚外的军事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B12(2015黄山质检)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

12、西方B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C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D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闭关锁国政策。依据“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可知中国以闭关锁国对付西方的殖民扩张是造成鸦片战争后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可知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就已经使中西历史按照不同的脉络发展,必然导致西强中弱。D项正确。A、C两项不符合史实;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答案D13(2015盐城模拟)“重农抑商”

13、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然而中国古代商业在特定时期仍取得长足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材料二(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肆皆有驴,赁客乘,悠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通典食货七历代盛丧户口材料三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

14、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原因。(2)结合材料一、二,概括唐代商业与汉代相比有何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代在商业市场上的新变化。(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朝商业发展的新气象,分析其出现的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有利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富商

15、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可从交通条件、商业保障等角度概括;第二小问,根据基础知识可从夜市与草市的发展、柜坊的出现等现象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可从商业市镇的数量、密度等角度概括;第二小问,可从经济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等角度作答。第(4)问从国家统一、政府政策、交通条件、利润刺激等角度概括即可。答案(1)状况:商运活跃,富商众多,交易广泛。原因:国家统一;疏通交通,有限度开发山林川泽。(2)发展:具有较为健全的商业保障措施(交通发达、店肆众多)。新变化:出现夜市;草市发展为地方商业中心。(3)新气象:出现数量多、分布密集的商业市镇;形成城镇网络。原因:江南经济的发展;水陆交通便利。(4)因素:国家统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利润的刺激;政府政策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