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中涉农社区文化建设探讨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508352 上传时间:2017-11-0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一体化中涉农社区文化建设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城乡一体化中涉农社区文化建设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城乡一体化中涉农社区文化建设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城乡一体化中涉农社区文化建设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城乡一体化中涉农社区文化建设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乡一体化中涉农社区文化建设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一体化中涉农社区文化建设探讨(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乡一体化中涉农社区文化建设探讨2006-12-26 16:58:15 已有 952 人次阅读金牛区委党校、金牛区委宣传部课题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成都的具体实践。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全面推进的综合工程,涉及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成都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实施城乡经济、文化、社会的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民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的根本转变,其中的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但往往又容易被忽视成为“软肋”。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如何加强涉农社区

2、(包括已转和未转为社区的农村)文化建设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一、涉农社区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一)涉农社区文化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涵 城乡一体化包括政策、经济、文化、社会的一体会。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和谐发展,涉农社区的文化建设是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一个重要内涵。推进城乡一体化,不仅仅是要把农村居民的身份户口转为市民,不仅仅是让他们住上城市楼房,更重要的是促进其生产生活的根本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中人的精神文化活动居于中心地位。缺失文化建设的城乡一体化,必定是不全面的一体化;缺乏精神文化的生活,就不是完整意义的市民生活。(二)涉农社区文化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保证文化本身具有凝聚、整合、

3、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人的文化观念直接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综合素质。文化建设不仅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涵,同时反作用于城乡一体化进程,直接影响着一体化的深度。涉农社区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文化建设的滞后,必定会影响甚至延缓在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文化建设,引导涉农社区居民在参与文化建设中转变思想观念,形成健康的文化生活方式,树立关心社区发展的市民意识、文明意识、参与意识,能为城乡一体化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和群众基础。二、成都市涉农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当前,成都市涉农社区文化建设总体上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政府主导自上而

4、下建设多,自下而上开展较少;基础设施建设有所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仍显不足;特色文化不断显现,品牌价值有待提升。(一)自上而上组织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自下而上的活动尚需开发近年来,成都市坚持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为广大涉农社区居民送文化活动、送知识,极大地丰富了涉农社区的精神文化生活。十五大以来,全市共组织文艺小分队 120 支,演出 1100 场,送春联、字画 7800 余幅,送图书 50000 余册,放映农村电影近 10 万场,平均观众 500 万人次。组织实施农村电影“2131 工程”,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农村电影影片交换中心”和农村幻灯制作中心,农村电影放映队近 200 余支,

5、观众人数上千万人次。各区(市)县也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金牛区近两年先后开展了“共建美好家园情暖民工”、“廉政文化进社区”、“聚两河森林,庆祖国华诞”等主题文艺节目,并逐步形成了“高雅艺术进社区”品牌,定期走进城市、涉农社区开展系列文化活动,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武侯区充分利用广场资源优势,在涉农社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着力打造“武侯闹春”品牌文化活动;同时开展“社区之间”大型体育趣味比赛,在比赛中使城乡社区互相交流,共享现代文明。锦江区也在大力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中树立了“春熙放歌”的特色品牌,有效带动了涉农社区的文化活动,不断提升涉农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在市、区各级政府的

6、组织下,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使涉农社区居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得到提高。但同时,这种自上而下的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喂食式、蜻蜒点水式的帮助。涉农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尤其是本应在文化建设中承担主角的年轻人的作用远远未发挥出来。如何充分调动起涉农社区居民的主体性、创造性,使政府组织的自上而上与群众自发自主开展的自下而下的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是当前需要破解的一个问题。(二)特色活动初具雏形,如何延续、发展和提升为文化品牌大有潜力当前,成都市已逐步树立“三国蜀文化”、“金沙文化”等品牌。各区(市)县也在着力打造诸如“高雅艺术进社区”(金牛区)、“武侯闹春”(武侯区)、“春熙放歌”(锦江区)、“杜甫诗歌

7、文化“(青羊区)等文化品牌,并已初具雏形。这些文化品牌的塑造无疑积极地引导和带动了涉农社区的文化建设。但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文化品牌进一步向涉农社区延展,塑造出更贴近涉农社区实际,更符合涉农社区居民需求的特色文化品牌活动或项目。涉农社区在从农村向城乡统筹,与城市接轨的过渡期间,既保留了一些颇具乡土特色的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思想、文化上的冲撞与不适应,如何引导涉农社区居民顺利地完成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在树立新的思想观念,适应新的精神文化活动形式的同时,发展和提升乡土传统文化,塑造特色文化品牌也是一个重要课题。金牛区金泉街道在实践中创立了独具本土特色的文化品牌金牛神韵。自 2001 年连续开展“

8、金牛神韵”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包括文艺汇演、乡村运动会、“金牛时评”等,参与者全都是街道和村的干部、广大涉农社区居民,既有他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节目,又有对身边热点问题的评论辩证,激发了群众的热情,使涉农社区居民在参与中体验,悄悄改变着他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这是一个有益的探索,既充分调动起涉农社区居民,包括街道、社区干部的主体性,实现共融互动,也体现了浓郁的乡土特色。但目前这项品牌仅仅在当地本区有一定名气,尚未发展到全市乃至全省、全国的品牌,这值得进一步探索。(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所改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亟待加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成都市以及各区(市)县大力加强涉农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按

9、照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要求,做好涉农社区文化阵地建设规划,逐步建立文化设施,为文化建设提供阵地保障。武侯区重点打造了如簇桥街办的龙井广场、机投桥街办的机投广场、金花桥街办的场镇中心广场、陆坝村广场等文化阵地,满足了广大涉农社区居民就近、经常和有选择地参加文化体育活动的需求。金牛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强了三个涉农街道的室内文化活动场所和文化设施设备,并着重抓好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力争打造出省级文化示范中心;目前已做到了每个涉农社区有一支以上业余文化活动队,专职或兼职的图书管理员、文化辅导员等文艺骨干,有条件的街道还成立了艺术团。但从全市整体情况来看,涉农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普遍还存在投入不足、人

10、力不足等问题。具体来说,社区服务中心(含原文化站、活动室)优质比例偏低;从业人员素质结构不合理,缺乏高学历和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干部,有的年龄偏大,未形成梯形结构,文化专干兼职过多,有效投入文化工作的精力、时间太少;文化设施建设不平衡,有的文化活动中心(室)宽敞明亮,设施齐备,有的还达不到基本的标准和条件;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支出结构不合理,绝大部分文化站的图书室陈列的都是旧书,没有及时更新和补充书籍、报刊;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各种艺术资源没有进行有效地整合、包装,缺乏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为此,涉农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三、进一步加强涉农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针对当前涉农社区文

11、化建设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必须抓住“四个一”建设,从一个体系、一项主体、一大提升、一个合力多方面、多渠道进一步加强涉农社区的文化建设,力推城乡一体化向纵深发展,促进涉农社区居民向市民的转变。要抓住文化设施落后这一基础环节,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抓住人这个中心,充分调动涉农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塑造本土文化品牌;整合文化、教育、宣传等各方资源,形成涉农社区文化建设的合力(一)建立健全“一个体系”涉农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目前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为基层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是全国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当前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涉农社区文化建设要解决的重要

12、内容。必须立足于各项制度建设,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城乡一体化的工作目标,纳入各级目标督查和考核,通过“硬指标”要求促进“软文化”建设,形成一套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良性机制。一是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促进涉农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不断完善文化设施、设备建设,保障涉农社区居民文化有阵地,活动有场地,构建起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文化服务网络。二是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文化辅导员的思想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一方面选拔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实文化辅导员队伍,实现专职专干;另一方面可聘

13、请有文艺等专长的退休教师、民间艺术人才等兼职,扩大文化辅导员的资源。同时要加大对基层文化队 伍的指导和培训,文化部门要定期举办业务和知识更新培训,加强对基层文化建设问题的调研和有针对性的指导。三是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机制建设。在这方面,广东佛山市走在了前面,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以“联合图书馆、流动公益讲座网、流动展览网、流动培训网、流动电影放映网、流动演出网络”等 6 大网络为主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都市也可根据城乡一体化的实际,吸收借鉴其好的做法,通过制度化的多种形式的文化供给和服务,逐步建立健全涉农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涉农社区居民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等方

14、式,将目前图书馆的系列讲座资源延伸到涉农社区,开展现场讲、录制光盘看,不仅使涉农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切实落实到基层,起到服务涉农社区、服务涉农社区居民的积极作用,而且对当地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会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四是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形成多元化投入和建设机制。政府在履行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还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作用,采取多种方式,进一步拓宽经费投入渠道,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投入公共文化事业的良性机制。(二)抓住“一个主体”充分调动涉农社区居民主体性,深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为什么人的问题

15、是文化建设遇到的首要问题,也是方向性问题。涉农社区居民不仅是涉农社区文化的欣赏者、受惠者,更应该是涉农社区文化的建设者、创造者, 涉农社区文化活动中应逐步引导涉农社区居民唱主角。目前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实际上是以前针对农村较封闭,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四难”等问题提出的一个有效解决措施。近年来随着成都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逐步向城市接轨,涉农社区居民接触和享受文化观念、活动的途径和渠道有了很大变化,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都会受到城市文化的浸染,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愈来愈多元化和个性化。此形势下,“三下乡”送什么,被动地接受什么,从文化表现形式到产品种类

16、、选择余地不大,针对性不强,已不能完全满足广大涉农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为此必须注重研究涉农社区居民的需要,探索新思路,发展新文化,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一是变单向的“送”文化为“送”、“种”文化结合。在开展“四进社区”活动中,征求居民的意见,需要哪些?拒绝哪些?加强“四进社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防止其成为任务性的摊派。同时根据涉农社区居民关心的、有兴趣的问题与需要加强的、提高的要求结合起来,依托“新市民学校”建设,搞好培训。将文化建设项目与涉农社区居民切身利益联结起来,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合作。在村改建社区中,制定公民道德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发动涉农社区居民分成适当的小组进行讨论,再汇总小组意见,形成新社区居民文明公约,由各小组代表、各户代表在公约上签字,并张贴于社区;成立文明公约执行监督组,对违反公约的不文明行为给予通报,对模范执行公约的个人和小组予以奖励。这样将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将个人行为与团队力量联系起来,加强督查、严格奖惩,为精神文化活动提供坚强的思想基础和人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