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第十七课 祭十二郎文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5072886 上传时间:2020-09-1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第十七课 祭十二郎文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第十七课 祭十二郎文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第十七课 祭十二郎文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第十七课 祭十二郎文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第十七课 祭十二郎文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第十七课 祭十二郎文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第十七课 祭十二郎文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七课 祭十二郎文 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 学习目标考点提炼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实虚词,培养翻译能力2了解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辨识通假字技能目标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情感目标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知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邓州河阳(今河南南阳)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因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又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称“韩吏部”;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

2、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苏轼评价其“文起八代之衰”。韩愈散文创作理论上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诗歌创作主张“以文为诗”,开创了“说理诗派”的诗风。教育上,他逆当时的潮流,“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作品集有昌黎先生集。主要作品有师说马说原毁进学解祭十二郎文等。知背景 这是韩愈在贞元十九年(803)为悼念他的侄子老成而写的一篇“衔哀致诚”的祭文。韩愈三岁丧父,一直依靠兄嫂抚养。不久,哥哥又宦死于南方,寡嫂携带年幼的韩愈叔侄回到故乡河阳,艰难度日。这时,兄弟辈只剩韩愈一人,子侄辈只有老成一人,韩愈视长嫂如母,和比自己

3、小几岁的侄子情同手足。后来,又一同移居宣州,孤苦伶仃,一家人相依为命。韩愈19岁来到京师谋生,25岁中进士后便在朝廷和地方任职,而老成则一直羁留在南方,他们叔侄每隔数年才得相见一面。韩愈本以为彼此都还年轻,指望着将来生活稳定后,便接侄子来同住。没想到老成竟突然病死,他悲恸欲绝,为悼念老成写了这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祭十二郎文。知常识1祭文:祭文也叫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

4、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工”的境界。2古文运动:“古文”指的是上继三代两汉的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的散文,与六朝以来流行的“今文”,即骈文相对立,韩愈及其追随者大力提倡这种文体,后又得柳宗元积极支持与配合,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即所谓“古文运动”。这个运动是在儒学旗帜下发展起来的,主张“文道合一”,以“道”作为文的内容,强调学古文应从实际出发,“因事陈词”,“文从字顺”,自创新意新词。一、通假字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羞通馐,美味食物2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3皆不幸早世 世通逝,去世4

5、敛不凭其棺 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通假字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的字可以相互借用的现象。通假字有两个特点:读音相通(有些字因语音演变今天看不出相通了);字形相似。通假字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当某个字用它的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考虑通假字。同时在读音或字形方面存在相通或相似的另一个字可使整个句子通顺畅达时,就可确定它是通假字。(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在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例: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在古代有时可以借代。假借字中“本有其字”而古人不用的情况比较突出。例:旦日不

6、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3)古今字。古时候有某一字,后来为了区分这个古字所表示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形来区别,形成了一个或几个今字,让原来的古字表示另一个或另几个概念。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澭水暴益,“益”通“溢”。二、古今异义1将成家而致汝古义:安家今义:成立家庭2吾与汝俱少年古义: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今义:十到十五六岁3而齿牙动摇古义:牙齿松动今义:不稳固,不坚定4未可以为信也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5志气日益微古义:精神今义: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要求做成某件事情的气概6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古义:过不了多久今义:几何学的简称7又可冀其成立邪古义:成长立业今义:(组织机构等)

7、筹备成功,开始存在;(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三、一词多义1穷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形容词,穷尽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名词,困厄,困境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形容词,尽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形容词,贫困复前行,欲穷其林动词,走到尽头2幸皆不幸早世形容词,幸运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动词,希望3诚乃能衔哀致诚名词,诚意诚知其如此副词,如果,果真4视而视茫茫,而发苍苍名词,视力子孙视之不甚惜动词,对待5意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名词,心思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意图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动词,料想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名词,情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名词,神情6衔乃能衔哀致诚动词,怀

8、着衔远山,吞长江动词,衔接7省不省所怙动词,知道汝来省吾动词,看望8致乃能衔哀致诚动词,表达将成家而致汝动词,使来9就既又与汝就食江南动词,赴,去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动词,就职上任金就砺则利动词,接近三窟已就动词,完成10知而寿者不可知矣动词,预知死而有知名词,灵魂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动词,知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动词,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动词,识别11孤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动词,幼年丧父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形容词,孤单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名词,孤儿,这里指十二郎之子12信其信然邪?其梦邪副词,真实,确实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相信,信任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动词,讲信用烟涛微茫

9、信难求副词,实在,确实13其亦未知其言之悲也代词,指嫂子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副词,表反诘语气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连词,表选择,是,是,还是其无知,悲不几时连词,表假设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副词,表推测,大概14而长者衰者而存全乎连词,表转折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连词,表并列死而有知连词,表假设15以未始以为忧也介词,把(作为)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介词,在樊哙侧其盾以撞连词,表顺承四、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东亦客也东:在东边居住客:客居吾书与汝曰书:写信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业:继承家业(2)名词作状语中年兄殁南方中年:在中年莫如西归西:向西恐旦暮死旦暮:在早晚之间毛

10、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日:一天天地吾力能改葬力:尽力2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奠:祭品而视茫茫视:视力其传之非其真邪传:传来的消息(2)动词的使动用法将成家而致汝致:使来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夭:使早死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殒:使死亡长吾女与汝女长:使长大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乃能衔哀致诚诚:诚意其传之非其真邪真:真实情况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苍苍:黑白相间的头发白:白发言有穷而情不可终穷:尽头(2)形容词作动词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衰:变得衰弱微:变得微弱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全:保全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东亦客也(“也”表判断)2状语后置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吾(

11、于汴州)佐董丞相”)吾其无意于人世矣(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吾其(于人世)无意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当(于伊、颍之上)求数倾之田”)3宾语前置惟兄嫂是依(“惟是”结构,宾语前置的标志。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依兄嫂”)何为而在吾侧也(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何为”即“为何”)其又何尤(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何尤”即“尤何”)4省略句从嫂归葬河阳(“葬”后省略了“于”)未可以为信也(“以”后省略了“之”)一、了解行文脉络二、把握文章主旨在本文中,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了自己与十二郎的骨肉至情,倾诉了对十二郎之死

12、的深切悲痛与哀悼,并表达了对人生浮沉离合的无限感叹。一、阅读课文13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各组句子直接表现叔侄“孤苦相依”的特殊感情的一组是( )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在孙惟汝,在子惟吾韩氏两世,惟此而已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A BC D解析:选B 是叙述家境情况,提供“孤苦相依”的背景;是韩愈嫂嫂的话,是侧面表现;是表现作者的后悔之情。2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交代了写祭文的时间、叔侄关系、祭奠的方式。用第二人称写法,如与亡者衔哀面语,虽然此段是祭文固定格式,但饱含深情至哀,确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13、。B第2段选择记叙韩愈与十二郎幼年充满坎坷、辛酸的生活境况和情形,感情充沛地说明了叔侄二人从儿时孤苦相依发展起来的特殊关系,以及两人在韩门“承先人后”的独特地位。这就为下文哭祭老成打下了情感的基础。C第3段韩愈写自己为生活奔走,叔侄难见面的情形以及虽几度相约而终“不果”的遗憾、悔恨、自责,这是韩愈对十二郎无限深情的自然流露,也是对自己往日追求功名富贵沉浮于仕途生涯的反省和批判。D本部分作者运用顺序手法,以饱经沧桑的笔调挟带了身世、家世之悲来悼十二郎,令人在一开始就感受到其悲痛之情的绵远深重。解析:选D “本部分作者运用顺序手法”错,应为“本部分作者运用倒叙手法”。二、阅读课文411段,思考并回

14、答下列问题。3下列各句中不能体现作者“疑梦非真”的一句是( )A其信然邪?其梦邪 B其传之非其真邪C梦也,传之非其真也 D其然乎?其不然乎解析:选D D项是作者揣测十二郎具体的死亡日期。 4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死讯之初那将信将疑、恍惚迷离之状的陈说,更是如泣如诉,悲痛至极,达到了抒情的高峰。在真邪梦邪、信也不信也的种种幻想破灭之后,情不自禁地向天理、神明、寿命发出了一连串愤愤不平的质疑和冲击!问天无语,问神不应,遂生“几何不从汝而死也”的念头,至此感情的悲愤已升至极点。B第6、7段相互配合,发后嗣难成之悲。上段自我安慰死后有知,则相见之日不久;死后无知,则可摆脱悲哀。下段自然写到死期将至,两家后代难于成立,连用两个“呜呼哀哉”,既表现了思绪的起伏跌宕又示以精神的无可奈何之状,使读者同坠于悲哀迷惘之中而不觉。C第8、9段以回忆的口吻,追忆往日通信的内容,表达了作者对十二郎的关切之情。想了解十二郎死因和死亡的日期,可惜由于耿兰的不言月日,及使者的胡说,导致弄不清侄子确切的死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