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18课 心术练习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5072884 上传时间:2020-09-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18课 心术练习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18课 心术练习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18课 心术练习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18课 心术练习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18课 心术练习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18课 心术练习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18课 心术练习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8课心术一株挺拔的树在风里自然地飘摇,它没有固定的姿态,却有一种从容,一种得心应手的自信,一种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既敢倾斜又伸得直,既不拘一格、千变万化又万变不离其和谐的本领,不吃力、不做作、不雕琢、不紧张、不声嘶力竭。我们说,这是潇洒。潇洒是画中的一抹水痕,将浓墨调和,将色彩匀淡,潇洒的人仿佛是一弯弦月,在孤寂清幽的天上,散发着只属于他自己的光。然而这份温煦而平和的光却柔柔地照耀着世人,令每一个人都为它所吸引。(选自百度文库)美字体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赏美文苏洵:伟大的父亲我把追寻的目光投向一个并不遥远的地方:眉山!眉山,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山不高,水有韵,岷江穿城而过,悠扬一

2、笔篆书,喟然一首抒情诗! 心灵经历虔诚地膜拜眉山古朴的青石板、青瓦屋和三苏祠,再遥想百里之外的峨眉山和乐山大佛,清风明月,耳得目遇,声色皆致,不觉心驰神往,小小的心,狂傲成跌宕的岷江,巍峨成奇峻的峨眉是的,我想起了与“峨眉共比高”的“三苏”,想起了群星闪耀的宋朝文学星空,想起了嘉祐元年的春天,苏洵带着两个儿子离开家乡,远赴开封,三个背影渐行渐远,慢慢走成了三座文学丰碑!那年,作为父亲的苏洵,已年近五十,两鬓有了微霜,看上去像一个老头。他写得一手好文章,却淡漠了做官的念头。他不想考试。但两个儿子要考,他把对功名的期待寄托在让他骄傲的两个儿子身上。眉山到开封,路途遥远,父子三人走了足足两个月。旅途

3、的劳顿和艰辛,被性情开朗达观的苏洵调和得趣味横生。他和两个儿子一路读书,一路游历,开开玩笑,讲讲故事,使原本枯燥的旅途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偶遇风雨,父亲带着儿子避在一处,父亲独坐思虑,两个儿子加紧温习,风声、雨声、读书声,遂成绝美景致。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进京,第二年春天兄弟俩就崭露头角,名噪京城。在礼部考试中,年仅22岁的长子苏轼金榜高中,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奇文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只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录苏轼为第二名。面对苏轼的奇文,欧阳修击节赞叹:“三十年后,无人道我。”年仅20岁的小儿子苏辙也同科进士及第。苏洵本人也修得正果,大器晚成,宰相韩琦欣赏他的才学,召

4、试舍人院,他推病不应试,后被任命为校书郎。养育了苏轼和苏辙两个优秀的儿子,已足够使苏洵名垂后世。但他更以个人的奋斗和成功彪炳史册。他自27岁始,闭门谢客,发愤攻读,两次落第,“绝意于功名,而自托于学术”,把自己造就成一位大文学家,当之无愧地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苏门三父子,三座丰碑,我最敬仰苏洵:他是杰出的文豪,更是伟大的父亲!(选自学优网,有删改)【课内挖掘】苏 洵 教 子相传,苏洵的两个儿子幼时非常顽皮,不思进取,贪图玩乐。每当孩子们玩耍打闹时,苏洵就躲在旮旯里读书,聚精会神,神采飞扬。当孩子们围起来想看个究竟时,他又把书赶紧“藏”起来。孩子们发现了父亲的这个怪现象,以为父亲瞒着他们看什

5、么好东西呢,就趁父亲不在家时,将书“偷”出来看;渐渐地,他们也喜欢上了读书,而且从中发现了阅读的快乐和趣味。后来,就出现了被世人赞誉的“三苏”,成为中国文坛上不多见的景观。(选自斐阳世纪的博客)【课外运用】只缘身在此山中山东考生自从伊拉克被美英联军占领以后,全世界都很震惊,住在天庭的各位古代名士也不闲着,频频召开座谈会。这不,今天又由孔子主持了一个讨论会。讨论的话题是: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什么会灭亡。话题一提出,坐在首席的贾谊就坐不住了,十分激动又十分自信地说:“秦亡之根本,陈涉造反也。孰不知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于是山东诸国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由此观之,秦亡,因此子

6、反也。”“太傅此言差矣。”下首的杜牧胸有成竹地说,“吾读遍史诗,得到秦亡的原因。岂不闻秦爱纷奢,然士人亦念其家,而秦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于是建阿房,修皇陵,致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怨。才导致戌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结局。吾之观比您深思数层,服否?”“慢来!”未等不服气的贾谊答语,文学大师苏洵厉声喝住,然后拍着胸脯说:“公之言也未必就对。六国破灭之时,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也。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因此有人说:不赂者以赂者丧。故曰:弊在赂秦。由此观之,秦在五国并存之时就懂得如何行贿、受贿。到秦统一宇内,平定八方以后,有赵高这等受贿高手,又有李斯这等受贿的高官。秦能至万世么?几

7、千年以后的凡人陈希同、王宝森、王怀忠诸子,不也因为贿赂二字而败吗?所以我认为贿赂是秦灭之因。”“非也,非也。”魏征轻轻摇着头说:“吾坚信,秦亡之因是因始皇未得吾鉴太宗十思疏。若始皇得此疏,必不会受小人蒙蔽,则会选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秦国上下必会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孝其忠,则天下就可垂拱而治,又岂能亡乎!呜呼!”“秦亡,因无治世能臣也。”亚圣孟子问:“公乘过时间机器乎?”魏征一愕,“没有”。孟子于是微闭双目,成竹在胸地说:“吾乘时间机器到秦帝国游了一回。看见狗豕贪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秦贵族视之竟说:非我也,岁也。呜呼,秦国方统一四海,平定八方,未固根本。暴政施

8、行,天皆怨,才至于亡,勿施仁政之国必灭也”“子勿多言!”西楚霸王项羽怒目而立,“胜者王,败者寇,自然之理也,何来这么多言论。”诸公混乱,怨怒,场面混乱。“静一静!静一静!”孔子发言了,“诸公岂不闻苏轼有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诸公之言都是有理有据的,但大家又都太自信,只站在一个位置看问题,因此,对问题认识得不够全面,我希望大家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也听取一下别人的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那样,我们才能够提高自己,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好了,会议到此为止,下回再议,望诸公都有所提高。散会!”(选自百度文库)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

9、正确的一项是()A凡兵上义上:崇尚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兴:突然出现B以兵尝敌 尝:曾经小挫益厉 厉:厉害C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殆:懈怠士以义怒 怒:激起愤怒D故去就可以决 去就:离开与靠近支大利大患 支:对付解析:B项,尝:试探(虚实);厉:发奋自厉。答案:B2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凡兵上义B冠胄衣甲,据兵而寝C小挫益厉D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解析:A项,“上”通“尚”,崇尚。C项,“厉”通“励”,激励。D项,“殆”通“怠”,懈怠。答案:B3下列各项中,句式和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B邓艾缒兵于穴中C奉宣室以何年D复游于赤壁之下解析:A项为省略句,“而后

10、”前省略主语“将帅”。B、C、D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答案:A二、迁移发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孙武苏洵天下之士与之言兵,而曰我不能者几人?求之于言而不穷者几人?言不穷矣,求之于用而不穷者几人?呜呼!至于用而不穷者,吾未之见也。孙武十三篇,兵家举以为师。然以吾评之,其言兵之雄乎!其书论奇权密机,出入神鬼,自古以兵著书者罕所及。以是而揣其为人,必谓有应敌无穷之才。不知武用兵乃不能必克,与书所言远甚。吴王阖闾之入郢也,武为将军。及秦楚交败其兵,越王入践其国,外祸内患,一旦迭发,吴王奔走,自救不暇。武殊无一谋以弭斯乱。若按武之书以责武之失,凡有三焉。九地曰:“威加于敌,则交不得合。”而武使秦得

11、听包胥之言,出兵救楚,无忌吴之心,斯不威之甚。其失一也。作战曰:“久暴师则钝兵挫锐,诸侯乘其弊而起。”且武以九年冬伐楚,至十年秋始还,可谓久暴矣。越人能无乘间入国乎!其失二也。又曰:“杀敌者,怒也。”今武纵子胥、伯嚭鞭平王尸,复一夫之私忿以激怒敌,此司马戍、子西、子期所以必死仇吴也。勾践不颓旧冢而吴服,田单谲燕掘墓而齐奋,知谋与武远矣。武不达此,其失三也。然则始吴能以入郢,乃因胥、嚭、唐、蔡之怒,及乘楚之不仁,武之功盖亦鲜耳。夫以武自为书,尚不能自用以取败北,况区区祖其故智余论者而能将乎!且吴起与武,一体之人也,皆著书言兵,世称之曰“孙吴”。然而吴起之言兵也,轻法制,草略无所统纪,不若武之书词

12、约而意尽,天下之兵说皆归其中。然吴起始用于鲁,破齐;及入魏,又能制秦兵;入楚,楚复霸。而武之所为反如是,书之不足信也,固矣。(选自权书,有删改)【注】旧冢:这里指吴王的祖坟。4对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殊无一谋以弭斯乱弭:消除B威加于敌,则交不得合 交:交战C况区区祖其故智余论者而能将乎 祖:效法D草略无所统纪 略:简略解析:交:结交。答案:B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久暴师则钝兵挫锐,诸侯乘其弊而起。译文:_(2)夫以武自为书,尚不能自用以取败北。译文:_答案:(1)长久出兵在外,就会使军力受损(译为“使兵器破败”亦可),使锐气受挫(如果将“钝兵挫锐”当互

13、文意译为“使得士气大减”亦可),别国就会趁你疲惫时而起兵进攻你。(2)凭借孙武自己写兵书(的能力),尚且不能自己(熟练)运用因而遭到失败。6第段中,苏洵分条列出孙武的“三失”,表明了他对孙武怎样的看法?请用一句话概括。答:_答案:孙武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或“纸上谈兵”)。参考译文:同天下的士人谈论用兵的事,说“我不会用兵”的人有几个?(在这些人中)向他提出理论上的问题而难不倒他的,又有几个?在理论上难不倒他,用他来领兵打仗而能够难不倒他的,又有几个?哎!至于说领兵打仗而能始终难不倒他的人,我从来没有见过。孙武写了孙武十三篇,军事家都把他当作老师。然而依照我的看法,孙武是谈论兵法的杰出人物!他的书

14、论述奇特、权变、秘密、机智这些用兵的技巧,神出鬼没,自古以来那些谈论用兵的著作极少能比得上的。从这一点来揣测他这个人,一定具有应付敌人的无穷才能。(却)不知道他领兵打仗竟不能每战必胜,而且和他在书中谈的相距甚远。当吴王阖闾攻入郢都的时候,孙武为统帅。等到秦国和楚国联合打败吴国的军队,越王勾践率大军进入践踏了他的国家,外祸内患一朝接踵而来,吴王奔逃,来不及自救。孙武完全没有一点办法消除这些祸乱。假如依据孙武自己的书来指责他的过失,总共有三条。九地中说:“把威势加在敌人头上,就要使他不能同别国结交。”然而孙武却使秦国能够听到申包胥(楚国大夫。吴兵入郢都,申包胥至秦求救,哭于秦廷七日七夜,秦终于出兵救楚,大败吴军)的话,出兵援救楚国,对吴国没有忌惧之心,这就太没有威势了。这是孙武的第一条过失。作战中说:“长久出兵在外,就会使军力受损,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