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周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45069287 上传时间:2020-09-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6.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周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周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周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周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周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周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周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淇滨高中2020-2021学年上学期第一次周考高一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2、 答题时,考生需将正确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写在其他位置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古人出行带什么样的包 在中国古代,衣服大多没有口袋,古人出行时“包”是不可或缺的。“包”最早并不叫“包”,而是叫“佩囊”。佩囊是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像钥匙、印章、凭证、手巾一类必须随身带的东西,大都放在这种囊内。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故谓

2、之“佩囊”。从文献记载来看,先秦时人们已有带包的习惯,即所谓“佩囊之俗”。古人的“佩囊之俗”推测起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佩囊实用方便,从先秦用到了明清,虽然名称和款式多有变化,但人们都少不了佩囊。古代的包也有大小之别,汉代学者毛亨称“小日橐,大日囊”;制作材料也不一样,有皮包和布包之分。 汉朝时,佩囊被称为“滕囊”。滕囊是一种小包。汉代也出现了一种叫“绶囊”的方形包,皇帝常常用之赏赐臣僚,有绶囊的人自然是有官爵之人,所以,“包”成了身份象征。绶囊主要用于盛放印信一类的东西。因为“包”已与身份联系了起来,所以在图案、色彩上都有规定和讲究。绶囊最常用的图案是兽头,故称“兽头辇囊”。兽头中又以虎头使用

3、为多,因此又有“虎头擎囊”之称。与绶囊同样能显示身份的包还有“笏囊”,也称“笏袋”。“笏”即笏板,是官场用的简易手写板。盛放笏板的包便是笏囊。与绶囊多用青色不同,高级笏囊多用紫色,古人称之为“紫荷”。紫荷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 唐代时,最能显示身份的包是“鱼袋”。绶囊是装印信的,而鱼袋则是盛放符契这类“身份证”的。唐朝时,官员的身份证明制成鲤鱼形,故名“鱼符”。凡五品以上官吏穿章服时必须佩戴鱼符;中央和地方互动,也以鱼符为凭信。凡有鱼符者俱给鱼袋,使用时系佩于腰间,内盛鱼符。鱼符有金、银、铜等质地,以区别地位;鱼袋也通过金、银装饰来分辨高低。宋朝使用的“鱼袋”也有金鱼袋、银鱼袋之分,但仅是一个

4、空包,鱼符被废用了,仅在这种包上绣上鱼纹,凡有资格穿紫红、绯红官服的高官均可用这种包。 除笏囊、鱼袋外,古代官场、文人间还有一种包很流行,这就是用来盛放计算工具、文具一类的“算袋”。其实,“算袋”这种包很早就有,但汉代称“书囊”,也称“书袋”;宋朝称“算袋”为“昭文袋”,也称“照袋”、“招文袋”,民间则称其为“刀笔囊”,一直到明清都在使用。金代也使用算袋,但称为“书袋”。元明清时代,随着新物件的出现和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如放钱放物的多用包“褡裢”、放烟丝的“烟袋”、盛放扇子的“扇囊”、盛放挂表的“表帕”、装饰价值更高的“荷包”等。其中“褡裢”为双层袋子,中间开口,两头放钱,使用时

5、从中间对折,搭于臂膊上,故又称“搭膊”。因为搭膊多用来装钱,民间干脆呼之为“钱袋子”。因为“袋”与“代”谐音,常用之赠人,以讨“代代有钱”的口彩。 (摘编自安阳晚报2016年2月24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叫佩囊,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而得名。佩 囊实用方便,人们出行都少不了它。 B古人出行时要随身携带一些东西,但是中国古人的衣服没有口袋,这些东西需要放在 包里,所以包就显得非常重要。 C古代的佩囊因为朝代的不同,名称和款式也多有变化,如汉代有一种小的佩囊称为 “滕囊”,唐代的“鱼袋”也是一种佩囊。 D汉代的绶囊与滕囊有所

6、不同,从形状上看绶囊是方形的包,皇帝常常将其赏赐给有官 爵的人,所以它也成为身份的象征。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的包有大小之分,小的叫橐,大的叫囊;制作材料也有区别,有皮质的,也有布 质的;在颜色上也有所差异,有青色的也有紫色的等。 B古人的“佩囊之俗”据推测可能起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从先秦到明清,佩囊之俗一 直在延续,主要原因就是佩囊有装饰的作用。 C在中国古代,绶囊、笏囊、鱼袋都有象征身份的作用,一般在图案、色彩上也有讲究, 如“虎头鞶囊”就是上面绣有虎头图案的绶囊。 D古代官场、文人间有一种被称为“算袋”的包很流行,它主要用来盛放计算工具、文 具等,

7、这种包其实在汉代就有,宋明清也在使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笏板是官员上朝持的简易手板,而装笏板的袋子就是笏囊,高级笏囊多用紫色,古人 称之为“紫荷”,紫荷就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 B元明清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物件不断出现并被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 多,有了盛放扇子的扇囊和具有较高装饰价值的荷包等。 C到了宋朝,虽然也使用“鱼袋”,并且鱼袋也有金鱼袋、银鱼袋之分,但因为鱼符被废 弃,所以鱼袋仅是一个空包,不再是身份的象征。 D“褡裢”也称“搭膊”,因为它多用来装钱,在民间又被称为“钱袋子”,并且由于 “袋”与“代”谐音,古人常用之赠人,以讨“代代有钱

8、”的口彩。(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 -6题。步步向生,时时可死 “我还有十年的世寿,我要全部用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2006年,叶曼老师如是说。 北京时间2017年2月15日,叶曼老师于美国洛杉矶往生。享年103岁。大德离世,人天共悲。记得叶曼先生曾说:“唯有有智慧地度此一生,方才不辜负来人间走了一遭。”纵观先生此生经历,应当对得起“不负此生”一说。 叶曼女士,原名刘世纶,1914年生,祖籍湖南。她6岁以左传开蒙,1935年,被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先生特别录取,就读北大法学院经济系,后曾任辅仁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世人尊她为“当今世界极少将儒、道、佛文化融会贯通的国学

9、大师之一”,其传承国学各类经典课程数千讲,并著有多项著作文集,在海内外享有极高声誉。 叶曼的父母都是很虔诚的佛教徒,但是她却对佛教非常反感,认为它只是士大夫阶级的另外一种消遣品。8岁那一年,叶曼开始吃素,她之所以吃素是因为怜惜那些被宰杀的动物,从此下决心不再吃有生命的东西,所以她吃的并不是佛家素。这样的食素,她一坚持就是15年,直到“抗战”开始,离家出外的她才停止食素。 对于周遭事物存在的原因和人生的来处与去向,叶曼从小就有许多疑问。但是列强入侵,国难当头,她不可能花更多的时间在一些超现实的问题上。上大学后,受到北京大学思想自由氛围的薰习,叶曼慢慢地又开始注意到超自然的问题。她开始试着用逻辑的

10、方式,借助归纳法和演绎法,推论人生是什么、人应该怎么活的问题。但她并没有从中找到答案,于是逐渐回归到了东方思想,进而靠近宗教范围。 后来,在一位朋友的引荐下,叶曼认识了南怀瑾。叶曼问出了她一直想知道的“人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的问题。南怀瑾告诉她这是许多人共有的问题,它的答案就在佛法里。叶曼开始跟随南怀瑾学习楞严经。之后的几年里,一遍又一遍地研究楞严经后,她才发觉,过去自己把唯识误认为是士大夫阶级的消遣品,竟不知道这里有这么好的东西。 大学毕业后,叶曼与同年考入北京大学的同学,当年的全科状元田宝岱结为伉俪。后随身为外交官的夫婿,作为大使夫人辗转于美国、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等地驻

11、外总计二十五年,后旅居美国洛杉矶。叶曼接触过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不同西方宗教,后并研学佛教、道家、儒家多年,对东方和西方文化、哲学与宗教有独到的见解。中年为明了生死而学佛,先后师侍南怀瑾先生、陈健民上师等。 六十年代,叶曼为传播中国儒、道、佛三大文化在台湾成立“文贤学会”。 七十年代,在美国洛杉矶位于哈冈的家中成立“文贤书院”,每周六免费开讲四书、道德经、佛教的故事等课程,身体力行,为海外侨胞讲说中国文化,期待能带动更多修心向学的风气。 八十年代中,叶曼曾代表中华佛教居士学会(台湾),当选世界佛教友谊会副会长,期间与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戏剧性的相识,让他们成为挚友。后经朴老邀请到北京拜访北京云

12、居寺时,发现云居寺已在日本侵华时被毁损,当即发下宏愿,要重建云居寺。1990年,叶曼来往香港、美国、新加坡等地,共筹得三十二万美金善款。其中三十万美金捐赠用于重建云居寺,受到了时任北京市副市长何鲁丽以及十世班禅大师的接待,朴老也特意作一条幅赞其功德。其余二万美金捐作云南以及贵州兴办希望小学,迄今为止,已建成十三所文贤希望小学。一九九二年,叶曼获得世界佛教协会及二十七国代表参加的佛教大会赠予的金奖。 叶曼曾任辅仁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妇女杂志主编,并以叶曼信箱为读者所称颂。其丰富的东方与西方人生经历、通达的处世态度与洞察人性的智慧,在家庭、爱情、婚姻、信仰等人生目标与问题的抉择上,为现代人传道解惑。

13、蔼蔼学者的风范和对国学的了解,更让她成为无数海内外朋友的精神导师。叶曼传承国学各类经典课程数千讲,并著有多项著作文集,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 2006年11月,叶曼先生曾接受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节目专访,回顾自己早年求学、中年向佛的经历,并说曾有大师预言自己能活到103岁,希望能把预言中的后十年过好,努力工作成就心愿。 “人生犹如演戏,即使我是跑龙套的,也要跑好。”这是叶老的一句话。这句话背后则是她90高龄后还在做着很多事情,在为自己未了的心愿奔走。 今天,大师离我们而去,但大师的智慧及风采长存世间。愿叶曼老师往生极乐,愿您乘愿再来。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叶

14、曼先生富有佛缘,不仅有父母一辈的从小熏陶,更重要的是她日后自己对人生、对 世界的疑问,并不断的追问下去,最终在南怀瑾那找到了答案。 B全文不仅在写叶曼先生的人生事迹,更在写她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探索,以及对中国 传统文化的弘扬,在当今物质至上、利益为先的商品时代,叶曼先生的这种追求,是 照鉴我们灵魂的一面镜子。 C“人生犹如演戏,即使我是跑龙套的,也要跑好”一句,以谦卑的语气,很好的体现了 叶曼先生在追寻人生路上的感悟,体现出了叶曼先生的无所畏惧而又有点戏谑的人生 态度。 D本文充分运用了引用、倒叙、插叙等艺术技巧,语言朴实华美,全面地把叶曼先生的 一生和高尚的品德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5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八十年代,叶曼先生与赵朴初先生结识,后又筹集善款,捐助了多所小学,因此被世 界佛教协会及二十七国代表参加的佛教大会赠予的金奖。 B“步步向生,时时可死”是全文的标题,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高度概括了叶曼先生一生 的追求和人生态度。 C叶曼先生讨厌佛教,认为它是士大夫阶级的消遣品,后来经过学习楞严经,认为唯 识是很好的东西。可见,在这里,唯识与佛教意义是相同的。 D叶曼先生走上在海外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道路,跟她的丈夫田宝岱的身份职业有密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