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PPT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5059570 上传时间:2020-09-16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1,0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PPT(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单元解读(高考文言文考查要点) 1.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选出解释错误正确的一项) 2.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拟声词)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不相同的一项) 3.特殊句式 4.对文章大意的把握(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正 确的一项) 5.断句和翻译,2,解:理解词语,与读同步。认真查看课文注释,还应翻阅有关词典,把握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辨:分辨词义。利用学过的知识,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对文中多义词做义项归纳。 理:梳理课文。根据本文主要人物和事件

2、,依据文章顺序思考下列问题。,关于文言文,3,左传,4 烛之武退秦师,4,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 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 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 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清文章的脉络。,5,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

3、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关于左传,6,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7,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他的通鉴纪事本末。,通史,断代史,纪事本末体,8,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

4、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故事背景,9,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5、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故事背景,10,公元前630年,郑,新郑,秦,晋,秦 军,氾水,函陵,氾南,崤山,晋 军,11,秦晋围郑形势图,12,整体感知课文,梳理大意,1、听录音(注意字音、停顿),2、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梳理课文,3、小组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 (用四字短语概括),13,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14,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以:因为,于:对,介词,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介

6、宾结构“于晋”“于楚”作“无礼”和“贰”的状语,后置,军:驻军。,名动,思考探究: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什么?态势如何?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作了铺垫。,翻译,15,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16,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师:军队,翻译,之:用于

7、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犹:尚且,为:做(什么),而:才 表顺承,是:这,表判断,思考: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烛之武由“辞”到“许”,说明什么?,17,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18,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

8、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既:已经,亡:使灭亡。,使动用法,敢以(这事)烦,越:跨过。,以:而 表顺承,鄙:把当作边邑。,名意动,其:这件事,焉:为什么,以:而 表顺承,陪:增加,厚:雄厚,薄:削弱,以为:以(之)为,东道主:东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使者,共:通“供”,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所害:所+动,翻译,夜:在夜里。,名状,19,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

9、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20,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济:渡河,版:防御工事,夫:发语词,有何厌,厌:满足,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东:向东。,名状,封:使作疆界。,使动,肆:扩张。,阙:削减,焉:哪里,以:而 表顺承,唯:希望,图:考虑,说:通“悦”,翻译,焉:兼词,于之,在那里。,21,况

10、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22,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存郑利秦,亡郑利晋而阙秦,思考讨论: 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23,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之:代

11、指秦军,微:没有,夫人:那人,因:依靠,而:却,蔽:损害,所与:所交往的人。所+动,知:通“智”,乱:(军队)散乱,易:交换,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其:还是。表商量语气,翻译,24,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25,思考: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这些都说明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12、,26,烛之武退秦师,秦晋围郑 (起因),烛之武 说服秦伯 (经过),秦晋退师 (结果),理由(无理于晋;贰于楚),烛之武退秦师结构图解,灭郑无益 于秦 (争取结盟),晋有野心 (离间),越国以鄙远困难,亡郑以陪邻失策,建议: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于秦有益,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举例论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推理论证),不可靠,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戌之,乃还,子犯请击之,晋文公不可,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27,叙事结构,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亡郑利晋而阙秦,存郑利

13、秦,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三点理由,28,熟读课文讨论交流,(1)处处为秦着想 (2)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讨论: 1、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29,2、烛之武形象分析,“三士” 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勇士 面对强敌,不卑不亢的辩士,30,无能为也已(矣: 了) 共其乏困(供:供给) 秦伯说,与郑人盟(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智:明智) 何厌之有(餍:满足),通假字,文言知识归纳总结,31,(古/今),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 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今有急而求子(您,多指男子/儿子)

14、越国以鄙远(边远的地方/粗鄙、低下) 以烦执事(婉指秦穆公/掌管某事的人) 亦去之(离开/往、到) 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古今异义,32,词类活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 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唯君图之(计划,考虑) 既东封郑(使成为疆界) 阙秦以利晋(使得利),名词动词,33,既东封郑(在东边) 又欲肆其西封(在西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到黄昏),名词状语,词类活用,动词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34,形容词名词,臣之壮也(壮年) 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词类

15、活用,形容词动词,因人之利而敝之(损害) 肆其西封(扩张、延伸),35,使动用法,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词类活用,36,(烛之武)许之(主语)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省略句,特殊句式,37,以其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介词结构后置) 且贰于楚也 (于楚从属介词结构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 (于郑伯言介词结构后置)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于君有益介词结构后置) 何厌之有 (有何厌宾语前置),倒装句,特殊

16、句式,38,判断句,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 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特殊句式,39,特殊句式,固定句,焉用亡郑以陪邻? (为什么要,何必) 夫晋,何厌之有? (,怎么。) 君之所知也 (所+动词,表示动作的对象),40,重点虚词:,之,臣之壮也 许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何厌之有,以,以其无礼于晋 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焉,子亦有不利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41,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A驻军,巩固练习,42,2、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D使亏损,巩固练习,4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