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风向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选考部分 专题二十二 新闻阅读课件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5054318 上传时间:2020-09-15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38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风向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选考部分 专题二十二 新闻阅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高考风向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选考部分 专题二十二 新闻阅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高考风向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选考部分 专题二十二 新闻阅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高考风向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选考部分 专题二十二 新闻阅读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高考风向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选考部分 专题二十二 新闻阅读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风向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选考部分 专题二十二 新闻阅读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风向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选考部分 专题二十二 新闻阅读课件(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二十二 新闻阅读,一、(2010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文段见课本。,1请在画线部分任选两处,指出其所用修辞方法,并分析,所用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能力层级 C。 分析修辞方法需要考生把握常见修辞方法的基本特征及作用。 处,“满肚子委屈”,把阳光当做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 辞方法。处是反问句。处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至于其 表达效果,考生要结合上下文分析。,答案: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达出可再生能源没有 被开发。用反问的修辞方法强调了人类对可再生能源的不了 解。用排比的修辞方法突出新能源在推广过程中受到的重重 阻力。,2作者

2、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结构、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 深度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能力层级D。根据题干,考生需要先 分析上下文各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再分析引用这个历史事实的 作用。上文是说由于人们的认识有限和固执,使得阳光、风、 水、生物、地热、海洋等新能源的本事使不出来,于是就有了 可再生能源法;下文是说新能源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动 力,因此要为保护利用这些新能源立法。考生只要了解了这些, 然后再结合这个历史事实进行分析即可。,答案:承接上文提到的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总是遇到许多 阻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证明了当

3、初电力能 源的开发利用也遇到了阻碍,但最终不仅突破了人类的旧有认 识,还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为下文的太阳能等可再生能 源的发展前景提供了事实依据,预示着可再生能源必将成为社 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需要通过立法来保护其开发利用。,3文章标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的含意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个方面来论述的?,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 力,能力层级 C。“让法律来保护阳光”是形象化的说法,意 思就是制定法律,保护再生能源,推动再生能源的合理开发和 利用。文章第一段说再生能源蕴藏丰富的能量,但得不到开发 利用;第二段论述为什么要制定再生能源法;第三段举例论 述制定再生能源法的目

4、的;第四段发出号召:人类要为自 然争自由,使自己获得更大的自由。理清了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考生即可归纳出第二问的答案。,答案:(1)“让法律来保护阳光”,指通过立法来推动可再 生能源的开发利用。(2)论述:可再生能源不自由,是指它们 得不到开发利用。不自由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受科学认识 局限,二是受眼前利益局限。只有通过立法突破眼前利益的 局限,才能保护可再生能源的自由发展;保护可再生能源的自 由发展,也就是保护人类的自由发展。,二、(2007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文段见课本。,1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

5、能力,能力层级C。 在本访谈中,采访者一共提出了七个问题,题目要求考生对这 些问题进行“归纳”,因此,我们不应随意摘抄,而应将这七 个问题大致进行如下的分类和整合:第一方面,是第个提问, 内容是“开始学习钢琴的情况”(“你很小就开始学习钢琴了 吗?”),被访者的回答是怎样开始学习钢琴的,因此可以归纳 为:被访者学习钢琴的经历或被访者的基本情况。,第二方面,是四个提问,内容是对音乐的认识与 追求。第问虽然表面上是“最喜爱的作曲家”,但其实是问 他们的作品(乐曲),也必然涉及为什么喜爱他们的作品,这就 是“对音乐的看法”,被访者的回答也是谈自己对几位作曲家 的作品的看法。第个提问也没有直接问对音乐

6、的看法,但实 质就是对音乐的看法:如何看待音乐艺术里面的价值追求 世俗观念里的价值,还是追求精神世界里的价值?第个提问 就比较直接对音乐更高境界的追求。第问“什么是你说 的好的音乐”,自然就是对音乐的看法了。,第三方面,是三个提问,内容是怎样成为一个艺术 家。第问是成为艺术家的最重要的条件(勇气)。第问是“做 人、弹琴的原则”,因为这一问是紧接上一问而来的,因此这 里依然是问“做艺术家的原则”。第问是对音乐的看法,从 被访者的回答中,还可以看出怎样成为一个艺术家的内容。如 果从被访者的回答来看,其实第问也涉及怎样成为艺术家的 问题。在对第三方面内容归纳时,必须注意采访者的提问已从 “钢琴家”拓

7、展到了“艺术家”,表述时一定要注意。,为一个艺术家。,答案:被访者的基本情况;对音乐的认识和追求;怎样成,2傅雷曾对傅聪说:“做人,才做艺术家。”从全文看,,傅聪认为艺术家应该怎样做人?,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和评价被访者的主要观点的能力, 能力层级 D。解答该题要把握全文,找到傅聪对人的品行的判 断句,进而加以提炼归纳。针对访问者提出的怎样看待中国许 多家庭送孩子去学钢琴的事,傅聪认为,“假如不具备对音乐 那种没有它就不能活的爱,那还是不要学音乐学艺术 一定要出于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有大爱之心,然后愿意一 辈子不计成败地献身”。针对访问者提出的“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这一问题

8、,傅聪认为,“我觉得, 也许最重要的是勇气”。针对访问者提出的“你经常提到赤 子之心这四个字,这是不是你做人、弹琴的原则”这一问题, 傅聪认为,“真诚第一。感人的音乐一定是真诚的”。,精神;有坚持原则的勇气;有“赤子之心”(真诚)。,答案:能摈弃世俗观念,有“大爱之心”,有献身艺术的,3根据傅聪的观点,演奏家如何才能使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不断地发展”,“不断复活、,再生、演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 力,并要求考生探究文本中的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 级 D、F。首先以文本为依据,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感情态度 和价值倾向,对作品进行深刻的认识,从不同的方向和

9、层面审 视作品透露出的深刻背景、社会影响和典型意义,进而深刻挖 掘出作品的精神实质,提出自己的见解。,答案:演奏家要经历一个“师今人、师古人、师造化”的 过程,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演奏家要对音乐原作的内涵有 真正的理解,领悟到作曲家的精神世界;演奏家把个人体验和 追求融入作品,从而使作品具有个性和创造性(不断地对作品进 行演绎、阐释和再创造)。, 考纲阐释 ,见 P258P259(学生用书 P156P157)实用类文本阅读“对,考试说明的具体阐释” 考情分析 ,新闻阅读属于新设的考试内容,试题的编制、考查角度, 尤其是探究题的命题,还在摸索之中。一般选择内容比较丰富、 新闻价值比较突出的消息

10、、通讯、特写、新闻评论等形式的新 闻作品作为考试文本。高考选文要求 1200 字左右,通讯和特写 的篇幅比较适合,所以应重点关注。,根据考纲的能力要求,新闻阅读主要考查:,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概括其主要内容; 把握文章结构,分析语言特色;,分析新闻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评价新闻文本的主要观点和作者的基本倾向; 对新闻文本的写作意图和实效作出评判; 对新闻文本某种特色作深度思考和判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新闻文本的深层意蕴,对文本作,多角度多层次解读;,探究新闻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从近年高考广东卷、山东卷、宁夏卷的考查情况来看,主 要有以下方面的特点和趋势:(

11、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 中心思想是考查的基本题型;(2)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 现手法,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是考查的重点;(3)探 究文本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文本作多角度多层 次解读是考查的热点和难点。, 基础知识 一、新闻的含义,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电视新闻等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狭义的新闻篇幅短小,可能会在语言运用和表达中有所考 查,因此我们应该关注的新闻是指广义的新闻,重点研究其中 的通讯、特写两种体裁。,新闻中所用到的材料大致有

12、三种:一是新闻事实,二是背,景材料,三是作者的主观评价。 二、新闻的基本特征,(一)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要素。新闻的真实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1准确。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必须完 全准确真实;对事件的情节描写、数字运用、人物语言以及人 物的心理活动、思想变化、感情起伏的介绍也必须准确真实。,2全面。对客观事物进行报道的时候要全面看问题,不能,主观片面。,3深刻。新闻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能只看表面现象,为假象所迷惑。,(二)时效性,要及时迅速地传达出来以求新鲜、新颖、适时。消息的时,效性要求最高,通讯次之,特写最弱。,(三)语言简明,言简意

13、赅,短小精悍,是新闻的语言特征。,三、新闻的分类,(一)消息,1概念。消息又称简讯、短讯或快讯,是用概括性的叙述 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具有新闻价值 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文体。它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练、最短 小的一种。,2基本特征。(1)真真实准确,有根有据,用事实说 话。(2)新内容要新、新人新事,从新角度说话。(3)活 生动活泼,鲜明生动,用形象说话。(4)短篇幅短小,中心 一个,用重点说话。,3要素。要素又称“五个 W”,即:“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人”(Who) 、“何事”(What) 、“何 故”(Why)。这五个“W”与记叙文的五要素

14、是完全一致的。 4结构。一条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五部分组成。其中不可缺少的是标题、导语和主体。消息的结 构形式是多样的,常见的有倒金字塔式、金字塔式、倒金字塔 式和金字塔式结合、自由式等。,(1)标题:是消息的眼睛。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最重要、 最吸引人的信息,力求鲜明、概括、准确、生动。形式有三种, 即单行标题、双行标题、三行标题。,完整的消息标题有三行:引题、正题和副题。引题放在正 题前,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消息的背景、说明原因、烘 托气氛、引出正题;正题概括说明消息的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是标题的核心;副题放在正题后,揭示结果和内容提要,对正 题起着补充说明的作

15、用。,两行标题的形式有:“正题副题”、“引题正题”。 拟标题时,标题要注意虚实结合“实”是指包含有具体新 闻事实内容;“虚”是指描绘气氛、揭示意义或点明意图。 一般来说,单行标题必须是实题,双行标题中,必须有一 个实题,而“正题副题”的标题,副题必须是虚题。,(2)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它用简明生动的 文字,写出消息中最核心的信息,鲜明地揭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导语通常要包含五个 “W” 和一个“H” : 何时 (When) 、 何地 (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如何(How)。 常见导语类型有:叙述式、描写式、对比式、评论式、提问式、 结论式。

16、,(3)主体:紧接在导语之后,它对导语作全面的阐述,具体 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实事求是地写出导语所概述的内 容。,(4)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与其他方面的联 系等。一般来说,它是消息的从属部分。消息背景的种类可分 为三大类:对比性背景材料,说明性背景材料,注释性背景材 料。它对于新闻事实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说明新闻事件的 起因;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突出新闻稿件 的新闻价值;表明记者的观点;衬托、深化主题。,(5)结尾:即结语。它紧扣主题进行抒情议论,起到表现或 深化主题的作用,语言较为精练。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 分析式、展望式。并不是所有的消息都有背景和结尾。,(二)通讯,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 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它比消息更详细、更生动地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一般来 说,通讯有五大特点:(1)严格的真实性;(2)报道的客观性;(3) 较弱的时间性(相对新闻消息而言);(4)描写的形象性(通讯对新 闻事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