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十 学以致其道课件 语文版选修《史记》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5053512 上传时间:2020-09-15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2.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十 学以致其道课件 语文版选修《史记》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创新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十 学以致其道课件 语文版选修《史记》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创新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十 学以致其道课件 语文版选修《史记》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创新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十 学以致其道课件 语文版选修《史记》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创新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十 学以致其道课件 语文版选修《史记》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十 学以致其道课件 语文版选修《史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十 学以致其道课件 语文版选修《史记》(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书确实没有止境,然而读书却有境界。我想起了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三句话,他阐述了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种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而言者。读书作为生命的,哲思短章 读书的四种境界,需求,作为一种修身养性,陶冶品行情操的方式,作为一项净化、丰富、扩展人生的崇高事业,读书当然有境界,而且有四种境界。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乃第一境也。读书,要静心而读,守住心灵深处的宁静和纯真,耐住寂寞,甘于孤独,要潜心铸剑,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心无旁骛。柳宗元诗云:“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在明媚的春光里,小桥流水,白云悠悠,在树荫下,

2、就是一本书,一把椅子,一杯清茶,读起来,你感到是那样的清静,那样的优雅;在寒冷的冬夜中,夜阑人静、万籁俱寂,在书房里,就是一本,书,一个人,一盏孤灯,手不释卷,你又觉得是那样的幽静,那样的惬意。这是一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读书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乃第二境也。读书不仅要坐下来,还要能读进去。书间如梦,一尊还酹明月。书读进去了,就会沉醉其中,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真可谓时光现在最佳,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阅遍人间春色,人与书就会融为一体。这是一种“书人合一”的读书境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乃第三境也。古今中外多少事,一切都付书本中。

3、书籍犹如巍峨的高山,绵延不尽,读书到一定的程度,就会高屋建瓴,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更深更透,人的心胸就会无限宽阔,显示一种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魄。这是一种超越自我、超越现实、超然物外的“天人合一”的至高至上的境界。让我们的心灵在读书中升华到自由之境。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乃第四境也。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人生有限,学海无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永无止境。“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读书到最后,就深感到自己的渺小和知识的博大精深,要毕生践履,求精图新,倡导一种不断攀登、永远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终身学习,把读书作为人生的内在需求,融化到血液、基因和灵魂中去,成为生命的一

4、部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读绵绵无绝期。这是一种 “时人合一”的超越空间的至远至臻的境界。,修身名句,答案(1)ni(2)p(3)d(4)fn(5)qin(6)s,预习作业,1,2,答案(1)肆,制作器物的场所,作坊;致,获得(2)饿(3)信,诚信;情,诚,真诚(4)背(5)敏,勤勉;就,走向,到(6)贤,以为贤,推崇;易,轻视(7)奉献,献出(8)治(9)约束(10)表示不肯定的推测语气(11)切问,提问题切实具体而不浮泛;近思,思考问题贴近实际而不好高骛远、玄思冥想(12)这(13)教导(14)是(15)给予,答案(1)“已”通“矣”,句末表肯定的语气词(2)“已”通“矣”,句末表肯定的语气

5、词(3)“与”通“欤”,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4)“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5)“知”通“智”,聪明、智慧(6)“亡”通“无”,没有,3,4,答案(1)介词,相当于“于”,引出“攻”的对象/介词,相当于“于”,引出比较对象/疑问语气词(2)助词,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第三人称代词,他/代词,代指知识、道理/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代指上文所叙之事,答案(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贤,推崇(3)名词用作动词,侍奉(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定(5)名词作状语,用襁褓,5,特殊句式 (1)小人哉,樊须也:_ (2)敏于事而慎于言:_

6、(3)仲尼焉学:_ (4)而亦何常师之有:_ (5)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_ (6)是礼也:_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 答案(1)主谓倒装(2)介词短语后置(3)宾语前置 (4)宾语前置(5)介词短语后置(6)判断句(7)判断,6,成语积累 (1)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 (2)敏于事而慎于言:_ (3)贤贤易色:_ (4)言而有信:_ (5)文武之道:_ (6)温良恭俭让:_ (7)博学笃志:_ (8)切问近思:_ (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7,答案(1)饮食不求满足,居住不要求安适。形容安贫乐道。(2)做事勤快,说话谨慎。(3)对妻子重美德不重美貌。(4)说话

7、算数,守信用。(5)文,周文王。武,周武王。他们都是古人所推崇的贤君。本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法令制度、礼乐政教。后也泛指治理国家要宽严相济。(6)泛指态度谦恭,举止文雅。(7)广泛地学习并坚定自己的意志。(8)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都切合实际,不浮泛。(9)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名句积累 (1)女为君子儒,_。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可谓好学也已。 (3)_,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4)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5)_,_,是知也。 答案(1)无为小人儒(2)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3)我非生而知之者(4)博学而笃志(5)知之为知之

8、不知为不知,8,古人讲求“进德修业”。从孔子和子夏等人多次谈到的“好学”的表现看,他们所说的“学”侧重于“进德”与“修业”的哪一个方面?“樊迟请学稼”为什么遭到孔子的训斥? 提示孔子及其弟子主张“学以致其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把实行政治思想和政治原则(道)、修养自身作为学习目的;他们所称赏的好学,也主要表现在致力于道德修养方面,如:“有颜回者好学,不,重点突破,迁怒,不贰过”“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在“道”和具体的文化知识及实用技艺方面,他们总是把道放在首位,主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6章,见教材第五课“仁者爱

9、人”),孔子告诫子夏“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子夏自己也说过:“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从这些论述可以清楚看到,孔子是把进德,即道德修养,视为学习的首要任务的。 孔子批评樊须,是因为樊须的要求不但违背了孔子以进德为学习目的的主张,也与儒家修业思想不合。儒家的,修业指建功立业或研习学问(如修习诗书礼乐),而不是学习劳动技能。孔子一贯轻视劳动人民,轻视体力劳动,他曾说过“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话,孔子本人在当时就受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18.7章,见教材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指责。现在樊须却想做在孔子看来只有小人才做的

10、事,无怪乎招来孔子的严厉批评。这反映了孔子思想保守落后的一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内涵深邃,充满哲学智慧。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提示本章“是知也”有两个含义:(1)具有自知之明,这是智慧的表现。(2)知自身所不知。是将此不知变为知的起点,通过努力就可以将不知变为知。从哲学上看,本章至少包含两个哲学原则:一是实事求是,二是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胡适曾经指出,像1.10章“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这样一句话,竟使用了将近十个“虚”字,“这是把说话完完全全记录出来的缘故”。这些虚字的使用,不但使句子显得活泼多变,舒展自如,而且生动地描摹了人物的口吻语调,表现了人物的神情

11、态度。试再举几例简要分析。 提示如7.5章中的“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一句,“甚”,是个表程度的副词,它还可充当谓语;“矣”,是用在陈述句后的语气词,这里表示出对自己“衰”变化的惊讶和感叹;“也”,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后,表示肯定、强调的语气;下句的“矣”同样用在形容词谓,语“久”的后面,表示强烈的感叹。两个“矣”又作为谓语前置,更突出感慨的强烈。 又如11.26章中的“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是孔子循循善诱学生言志的一段话,大量的虚词将孔子善于启发学生说出自己见解的教学方法表现出来了。“以”,介词,这里表示“因为”;“乎”,用在句中,相当

12、于介词“于”,表示“比较”;“毋”,否定副词,常用在祈使句中,有劝阻之意;“以”同前,介词,下省略“长乎尔”的宾语;“则”,连词,表强调;“也”,句尾语气词,表肯定语气,模仿,学生背后的意见;“如”,假如,连词;“或”,不定代词,“有人”,代表自己;“则”,连词,与“如”相对;“那么”,是一个假设复句;“何以”,疑问代词与介词结合;“哉”,语气词,有反问的语气在,表示“孔子给学生机会,学生应该大胆发表意见”的意思。,【命题规律】 一般不单独命题,只在翻译题中涉及。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用判断动词“是”表示,而古汉语常借助虚词来表判断。了解判断句的一般表示形式,有助于我们做好文言翻译题。 【例题

13、解析】 翻译下列句子。 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试解:_,考点链接,判断句,解析“非”表否定判断。 答案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点拨现代汉语常用的判断动词“是”在古汉语中常用作代词,如上句中,“是非”,“是”为代词,翻译成“这”,而“非”表否定判断。 【考点总结】 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通过判断词“是”来表示判断的,古代汉语在表达判断时有很大的不同,阅读时需要分清类型、掌握规律。,1直接在句末用语气助词“也”帮助判断。如:妪,先大母婢也。 2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再在谓语后用“也”。如:南冥者,天池也。 3用“为”字来表判断。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

14、知。 4用“则”“皆”“素”“即”“诚”等表判断。如:(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梁父即楚将项燕。 5直接用名词或名词短语表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命题规律】 (1)“则”是常考虚词,2012年有1套试卷考到,2011年有2套试卷考到,2010年有1套试卷考到。 (2)“则”多考连词用法,且多考表承接和表转折的用法,如2012年安徽卷和2011年的山东卷、天津卷都是考这两种用法。,“则”字的用法,AB C D 试解:_ 解析应该是“就、那么”的意思。应该是表判断,“就、就是”的意思。应该是名词,“准则”的意思。 答案C 点拨“则”常作连词,可表示承接、条件、假设、并列、转折、让步等关系。要判断其意义和用法,首先要明确上下句的关系,然后根据不同关系,确定与之对等的现代汉语的关联词,如第句,上下句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假设关系,对应的现代汉语关联词应该是“如果就(那么)”。,1.文本审美 学而时习之,不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