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第七章:审美教育论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025204 上传时间:2020-09-15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1.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第七章:审美教育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美学》第七章:审美教育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美学》第七章:审美教育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美学》第七章:审美教育论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美学》第七章:审美教育论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学》第七章:审美教育论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第七章:审美教育论课件(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审美教育论,第七章 审美教育论,第一节 中西美育观的源流 第二节 美育的内涵 第三节 美育的特点 第四节 美育的功能 第五节 美育的目的,第一节 中西美育观的源流,一、中国美育思想概述 二、西方美育思想简述,一、中国美育思想概述,单选率先把“美育”一词引入中国的是蔡元培。1901年他在哲学总论一文中就用到了“美育”概念,是中国近代以倡导美育著称的学者。他倡导“以美育代宗教”。 单选梁启超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 单选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1、中国古代的美育思想,(1)上古时期的美育思想是以乐感化。孔子把乐视为安邦治国的重要措施,美育的目的是通

2、过乐化达到天人和谐。 孔子诗教乐教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内容,以艺为手段: A 兴于诗:因为诗经是百科全书,知识是美德的组成部分,所以要兴于诗;塑造生命活力 B 立于礼:就是要诗教乐教把人培养成符合礼的要求的人,从而投身到国家的建设和治理中 C 成于乐:通过集诗、歌、舞于一身的 “乐” 潜移默化地陶冶性情,培养高尚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2)朱熹认为美育实现目标的过程,是“消融渣滓”的过程,以此实现天人和人际间的和谐,提升人格,完善人生。 (3)李渔指出戏曲的情节、文词都应有益于道德教化。,2、中国现代的美育思想:,(1)蔡元培率先引入“美育”一词,他强调了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感情,倡导以“美育

3、代宗教”。 他提出美育实施途径是: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家庭美育,家庭是人性的学校与乐园,父母是终身的良师与益友。家庭美育培养孩子对自然的热爱、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兴趣、培养孩子一种对人生的审美态度。 A、家庭美育可以培养孩子对自然美的无比热爱。灿烂鲜艳的花朵,碧绿青翠的草木,变幻莫测的云霞,刺激着孩子烂漫的想象,使家庭在自然美中沐浴了天伦之乐。,B、家庭美育可以培养孩子对环境美的自觉意识。卫生洁净,井然秩序,朴素自然,宽敞明朗,气氛温馨,使家庭环境多姿多彩,使孩子深深懂得环境是自我人性的辐射。 C、家庭美育可以培养孩子对艺术美的无限钟情。柴科夫斯基,莫扎特,萧邦等,都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4、和兴趣归功于家庭的熏陶。正是家庭中对艺术的挚爱和尊敬及艺术的氛围,在他们童贞的心灵中唤起了对艺术的兴趣和真诚。 D、家庭美育可以培养孩子对亲情美的审美体验。,2、学校美育,A、校园应是充满绿色,生机盎然,鲜花盛开,富有生命活力,充满人文气息,体现深厚文化理念和文化传统的园林;学生在其中会感到身心安泰情感舒展,学习的压力,以及关系的矛盾,使学生在绿色校园获得净化宣泄。 B、干净卫生,秩序井然,采光良好,空气新鲜,光线合适,无刺激气味,人性化的教室富有艺术氛围,使学生沐浴在美的环境氛围中。 C、学校是有组织地开展艺术美教育的最佳场所。 D、学校应是安静的,远离噪音适合工作学习生活;学校应是安全的,

5、不受各种灾难威胁;学生在学校应是安心的,学生会有因身处一个人性化的集体而感到安心;,3、社会美育,社会是人生成就获得展示的最终舞台,社会的美是人的全部希望之所在。社会美育主要是借助生动活泼的物质媒介造成一种社会的审美氛围,通过感性的熏陶把美的生活方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社会美育的具体途径主要分为社会环境美育;社会人际关系美育;社会文化设施美育;社会日常生活美育。,A、社会环境应是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均衡有序的存在和发展;整个社会是一个“绿色”的社会,到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充满发展的潜力和发展活力;社会充满凝聚力向心力; B、社会人际关系应是和谐融洽的。没有害群之马,人际关系

6、表现为相互欣赏与促进积极进取,积极向上,对本集体充满爱心,甘于奉献。,C、社会文化设施美育,主要是利用全社会的文化设施:图书馆,影剧院,文化宫,展览馆,博物馆,和公园,广场等,供人们阅览,欣赏,娱乐,参观,游览,并对参与的人施行审美教育。 D、社会日常生活主要是指人们平时的衣食住行。穿衣不仅作为身份地位的展示,更是美的形象的塑造;饮食不再只是满足口腹之欲,而是饮食文化饮食美学饮食审美,是身心健康的促进;居住不再只是挡风御寒或是统治地位的象征,而是以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铸造人性化空间;出行不再只是赶路,而是流动的审美风景线的展示,及其自我空间的拓展和新的审美追求。,2、中国现代的美育思想:,(2)

7、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位先驱者,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有着独立存在的价值。他还认为 “美育是情感教育” ,“古往今来大宗教家、大教育家都是注重情感的陶冶”、“情感教育最大利器就是艺术”,小说具有熏、浸刺、提的审美作用; (3)王国维则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1、单选在西方,最早明确谈到审美教育的是柏拉图。 名词解释柏拉图的美育观:柏拉图是从培养理想国合格公民的角度看待美育的。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也会导致欣赏者的模仿,淫秽内容会把人们教坏,艺术作品应模仿一切好的人物和行为。柏拉图特别强调音乐的感化作用。,二、西方美育思想简述,

8、2、名词解释亚里士多德的美育观: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育的特殊作用就在于能够通过理性对感性加以节制和净化。他在阐述悲剧的效果时,认为悲剧有一种“净化”作用,这种借怜悯与恐惧使情感得到净化的作用也是一种情感的陶冶。亚里士多德强调艺术净化心灵的教育功能,但他是将其艺术的审美功能与净化心灵的教育功能有机地统一起来,这对古罗马贺拉斯的“寓教于乐”有一定的影响。,3、名词解释寓教于乐:古罗马的贺拉斯在谈到文艺的功能时,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的原则,认为文艺必须具有真实性,形象性,情感性,这种原则实际上是美育和道德教育统一的结果,同时又符合文艺的规律,要有魅力,直接给人以感动。,4、单选席勒发表美育书简后,

9、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人类文化史上正式出现。 名词解释席勒的美育观:1795年席勒发表美育书简,在书中,席勒第一次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 席勒认为,审美教育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唯一途径。认为审美教育的价值是完满人性。 (席勒主张用游戏活动(审美活动)克服由于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分裂造成的人性创伤。“只有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美育是“培养我们感性的精神力量的整体尽可能和谐”),5、名词解释马克思的美育观:马克思从对异化现实的批判出发,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终极目的确立美育的基本

10、任务。他认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他还指出,审美教育也是需要基本条件的,在不能解决基本温饱的情况下奢谈审美教育是不现实的。同时,没有能力获得基本艺术修养的人,对于艺术的教育作用也是难以接受的。,第二节 美育的内涵,多选美育的内涵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美育是人格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美育是艺术教育。,美育是人格教育,中国儒家特别强调诗教和乐教,也就是强调艺术的道德教化功能,以培养高尚品德的人或完美人格的人。甚至对自然美的欣赏也不忘比附人的道德品格, 强调“比德”。 西方的卢梭和席勒主张美育就是完人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完美人格的人。 他们认为人的自然本性(天性)本来是完美

11、的,但近代社会成为一个大染缸,人于其中受到邪恶、丑陋、肮脏、嫉恨等不良社会现象的污染,加上工业化分工对完整人性的切割分拆,导致人性的扭曲和畸形。为避免这种后果和恢复人性的完美,就要依赖美育:卢梭提倡“回归自然,返回自然”;席勒强调通过游戏(审美活动)使人成为精神得到充分解放和审美的人,完美人格。 认为美育是人格教育,将美与善混为一谈,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美不等同于善,美育不能等同于德育。,美育是情感教育,许多美学家都强调了情感教育在审美教育中的中心地位,重视审美教育对人的感性、情感的陶冶,对人的灵魂的净化,对人生境界的提升。 如蔡元培:“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情感为目的者也”;朱

12、光潜:“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认为美育是情感教育,体现了近代西方二元分立的思维特点。即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感性与理性的对立。 认为美育是情感教育,容易将美等同于美感,而美感又进一步泛化为情感。 事实上,审美愉快并不等同于情感激动,审美愉快是主体和客体统一、感性和理性统一的整体的心理过程。将情感从审美心理结构剥离出来,并将其视为审美教育追求的目标,显然是失之偏颇的。,美育是艺术教育,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美的集中表现,审美教育就是或主要就是进行艺术教育。其实这种观点也是对美育内涵的一种误解。 美育是艺术教育的规定只是揭示了美育的主要形式,但它看不到除艺术外,还有很多自然审美现象和社会审美现

13、象可以充当审美教育的教材和媒介。艺术教育要培养艺术人才,而美感教育则是要达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论述美育与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的主要区别。,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内涵的三种主要观点,即认为美育是人格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美育是艺术教育。而实际上美育与其有明显的区别。 首先,人格教育主要还是一种道德教育,它与美育相关,但不能等同。把美育看成是人格教育也只是指出了美育的间接效应和终极指向,而未能揭示出美育独有的价值内涵。,其次,把美育界定为情感教育也只是把握了美育的中介形式及其直接效应,却未能揭示出美育独有的价值目标。 再次,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虽然都离不开艺术,但它们的目的和方

14、法却不同。美育是艺术教育的规定只是揭示了美育的主要形式,但它看不到除艺术外,还有很多自然审美现象和社会审美现象可以充当审美教育的教材和媒介。艺术教育要培养艺术人才,而美感教育则是要达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简答正确理解美育的内涵应该遵循的原则,(1)对美育内涵的确定应该体现手段与效果相一致的原则。 一方面,审美教育不是以知识性内容的获取为目的,而是以充分有效地实现对象的审美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审美的教育作用为指归; 另一方面,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以审美作为其特殊的教育手段。因此,我们必须要处理好审美与教育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既不能以审美吞没教育,把审美教育变成一种消遣、娱乐活动,又不能不顾艺术

15、和美自身的审美特性,而导致审美教育主旨的丧失。把审美与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正是确定审美教育独特内涵的基本出发点。,(2)确定美育的内涵还应遵循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兼顾的原则。P357 确定审美教育的内涵,必须同时兼顾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两个方面,舍弃任何一个方面都可能走向片面。美育是情感教育的规定只揭示了美育的中介因素,美育是艺术教育的规定也只揭示了美的主要形式,二者都忽视了审美教育终极的价值指向。美育是人格教育的规定虽然揭示出了审美教育的间接效应,但却显得过于宽泛。,(3)确定美育的内涵还应遵循独特性的原则。 所谓独特性,就是指审美教育不同于智育、德育、体育等其他教育形式所独具的本质属性,审美

16、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确定审美教育内涵的根本依据,简答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联系: 它们同属于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它们既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是一种相互推动的辩证关系。 区别: 人的认知结构分为知、情、意三个部分,“知”对应的科学认识,求真;“意”对应的是伦理道德,求善;“情”对应的是审美,求美。 如果说智育是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人的求真能力为目的,德育是以锤炼人的道德品质,培养人的求善意志为指归,体育是以强化人的体能,培养人的健壮体魄为宗旨的话,那么,美育的独特性就在于,它通过对人内在情感的直接感染,调动起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谐运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的塑造,以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论述美育与审美活动的联系与区别。,联系: 美育与审美活动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审美活动本身就具有陶冶人、塑造人的教育功能,如果没有审美活动,也就不可能有审美教育;另一方面,审美教育通过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唤起人追求美的无限热情,又必然会推动审美活动的不断发展。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