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育概念谈学校德育困境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023906 上传时间:2020-09-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德育概念谈学校德育困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从德育概念谈学校德育困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从德育概念谈学校德育困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从德育概念谈学校德育困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从德育概念谈学校德育困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德育概念谈学校德育困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德育概念谈学校德育困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德育概念谈学校德育困境摘要:德育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方面,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重要途径。德育困境是当下德育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目前德育教育也处于不断改革和探索之中,我们既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又要能够符合中国当代教育实际,切实可行,符合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教育。关键词:德育 缘起 特点 困境一、德育概念的缘起德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中国古代虽存在德育的事实,但却无德育概念,更未使用“德育”这个名词,往往用“教”、“学”、“德”、“道”等词语代替,我国的提法最早源自孔子。孔子在其礼记中大学开宗明义便说:“大学之道,

2、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著名论述。清楚地表明了儒家对道德教育作用的看法:通过格物、致知做到诚意、正心,即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做到不为各种私心邪念所动摇,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即形成完善的人格。而孔子在当时确定了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门课程。“礼”用于维护各种人伦和道德规范;”乐“是通过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道德的熏陶,所以礼乐互为表里,共同完成德育任务;由六艺可见,孔子的教学内容已包括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三部分。但这三部分内容并非等量齐观的,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

3、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关于仁的重要定义来看,孔子显然是把“学会做人”即德育放在基础或首要的地位来强调的。由于”乐“教相当于现代的美育,军事技能相当于现代军事体育,科学文化知识就是智育,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在2500年前已明确提出了教学内容应包括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并且应以德育为基础,把德育放在首位,这种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在西方,古希腊也很重视德育。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培养美德必须实践,并通过理性的教育,形成道德习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德育思想具有强烈的反宗教倾向。他尊重儿童的天性,强调自然发展的法则。19世纪德国教

4、育家赫尔巴特认为,知识和行为之间,道德和理智之间不应分裂开来。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主张通过学校的“典型的社会生活”培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道德习惯。,但是,西方康德时代以前虽存在德育的事实,却没有“德育”这个名词。18世纪70、80年代,康德把遵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或“实践教育”),这是近代以来西方世界出现最早的“德育”一词;与康德同时代的裴斯泰洛齐也使用过“德育(道德教育)”一词;1860年英国学者斯宾塞在其教育论一书中,把教育明确划分为“智育”、“德育”、“体育”,从此,“德育”逐渐成为教育世界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18世纪的卢梭、19世纪的赫

5、尔巴特、20世纪的杜威等都先后提出他们的德育思想,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德育流派,如卢梭的“自然教育论”、赫尔巴特的“主智说”、杜威的“主行说”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于现实社会所存在的各种弊病及当代社会对人精神品质的要求,西方各国更加强调德育,关心“德育投资”,往往把德育的改善与加强列入教育改革的基本方案,如美、日、英、德等国。不过,西方“德育”概念外延很小,限指道德教育;前苏联的教育也是把德育理解为道德教育。“德育”一词于20世纪初传人我国,最早出现在1904年,王国维在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一文中,提及“知育”、“美育”、“德育”三词;1906年,王国维在世界教育第56期上发表论教育宗旨

6、一文,明确提出“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四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完全之人物”,“德育”概念在中国传播开来。1912年,蔡元培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中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思想。此后“德育”一词成为教育界的普遍术语。近代,我们启用德育术语时,与西方世界的德育概念相一致,限指道德教育,与世界观教育等相提并论。但是,由于受到本土社会意识的影响,德育在现代化过程中,概念被泛化,内涵不断膨胀,外延不断扩张,形成了“大德育”格局,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几乎涵盖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所有内容。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德育是社会主

7、义全面发展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方面,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重要途径。毛泽东同志论述我国教育方针时,突出了教育的全面性。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强调提出教育从内容上包括“德、智、体”三方面,防止只重“文化学习”,忽视思想品德和健康体魄的教育,由此产生“三育”的概念。1982年xxx在军委座谈会上的讲话,第一次准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为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8、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党的十五大又明确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社会主义新时期德育教育有了纲领性目标。社会主义德育本身是一个整体(包括德育内容、德育过程、德育系列),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又构成一个整体,但同时又受社会经济政治和青少年儿童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所制约,同智育、体育、美育等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德育内容包括五方面,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能力、价值追求、文明习惯等养成教育,后来

9、又加入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内容。二、社会主义新时期德育发展的几个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时期,中小学德育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可以从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上大致区分为几个阶段:(一)第一阶段:1978到1988年。党中央制定和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通知,首次确立了学校德育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国家教委颁布了中学德育大纲和小学德育纲要,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向、内容和管理提出了明确系统的要求。这几个文件对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整体改革,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管理,实现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二)第二阶段:1988年2000

10、年以后。党中央制定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和爱国主义教育纲要。学校德育在改革开放十几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始取得了很多可贵的经验和研究成果。(三)第三阶段:2001年以后,党中央制定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为中小学德育教育提供了新时期的理论依据。三、社会主义新时期德育发展的大致特点(一)中小学德育改革的主要成绩1 增强德育的科学性、规范性。国家教委于1988年8月10日和8月20日分别颁发了小学德育纲要(试行)、中学德育大纲(试行)。经过几年的试行,国家教委于1993年3月和1995年2月正式颁发小学德育纲要和中学德育大纲,从此中小学德育走上了依纲管理、依纲育人、依纲考评的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