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OE 21.1-2020 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技术导则 第1部分:总则

上传人:知** 文档编号:144930600 上传时间:2020-09-1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765.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T∕CAOE 21.1-2020 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技术导则 第1部分:总则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T∕CAOE 21.1-2020 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技术导则 第1部分:总则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T∕CAOE 21.1-2020 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技术导则 第1部分:总则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T∕CAOE 21.1-2020 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技术导则 第1部分:总则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T∕CAOE 21.1-2020 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技术导则 第1部分:总则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T∕CAOE 21.1-2020 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技术导则 第1部分:总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T∕CAOE 21.1-2020 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技术导则 第1部分:总则(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ICS 07.060 A45团体标准T/CAOE 21.1-2020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技术导则第 1 部分:总则Technical guideline on coastal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for hazard mitigation Part 1: General2020-07-21 发布2020-07-21 实施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发布T/CAOE 21.1-2020目次前言I引言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目标和原则24.1 建设目标24.2 建设原则25 建设内容35.1 总体要求35.2 建设范围35.3 建设类型35.4

2、分区分类46 工作流程67 技术要求67.1 资料收集与调查67.2 适宜性评价67.3 实施方案编制77.4 工程实施77.5 跟踪监测与效果评估88 质量控制88.1 建立质量控制工作体系88.2 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89 成果与归档99.1 成果99.2 归档9附录 A(资料性附录)海岸线生态减灾修复建设范围剖面示意图10附录 B(资料性附录)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主要建设类型13附录 C(资料性附录)适宜性评价报告格式及编制大纲15附录 D(资料性附录)实施方案格式及编制大纲16附录 E(资料性附录)效果评估报告格式及编制大纲18附录 F(资料性附录)总结报告格式及编制大纲19I前言T/CA

3、OE 21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技术导则分为 11 个部分:第 1 部分:总则;第 2 部分:红树林;第 3 部分:盐沼;第 4 部分:珊瑚礁;第 5 部分:海草床;第 6 部分:牡蛎礁;第 7 部分:砂质海岸;第 8 部分:海堤生态化建设;第 9 部分:连岛海堤和沿岸工程整治改造;第 10 部分:围填海工程海堤生态化建设;第 11 部分:监管监测。本部分为 T/CAOE 21 的第 1 部分。本部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由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归口。引言为贯彻落实 2018 年 10 月 10 日习近平总书记组织召开的中央财

4、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精神,科学指导实施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建设生态海堤,提升抵御台风、风暴潮等海洋灾害能力,促进海岸带生态和减 灾协同增效,制定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技术导则。II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技术导则第 1 部分:总则1 范围T/CAOE 21 的本部分规定了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的目标和原则、建设内容、工作流程、技术要求、质量控制和成果与归档等。本部分适用于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中的生态减灾修复工作,其他工作可参照使用。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T 12763 (所有部分)海洋调查规范GB/T 15776 造林技术规程GB/T 17378.1 海洋监测规范 第 1 部分:总则GB/T 18337.3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 51015 海堤工程设计规范LY/T 1763 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技术规范LY/T 2093 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评价规程LY/T 2497 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监测技术规程T/CAOE 1 围填海工程海堤生态化建设标准T/CAOE 20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和评估技术导则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海岸带coastal zone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过渡地带。注:海岸带范围上限起自现代

6、海水能够作用到的陆地的最远界,下限为波浪作用影响海底的最深界,或现代沿岸沉积可以到达的海底最远界限。GB/T 18190,定义 2.1.33.2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coastal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for hazard mitigation通过保护修复海岸带生态系统,巩固增强其防潮御浪、固堤护岸等减灾功能;或对海岸防护工程设施进行生态化建设,促进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协同增效的活动。注:包括红树林、盐沼、珊瑚礁、海草床、牡蛎礁、砂质海岸等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和沿海防护林修复; 海堤生态化建设;连岛海堤和沿岸工程整治改造等内容。3.3海堤生态化建设ecological

7、sea dike reforming以维持海堤防潮御灾能力、恢复海岸生态功能为目标,通过优化堤身结构型式、运用生态建筑材料、 种植植被等措施对既有海堤进行的维护、更新、加固等活动。3.4连岛海堤island-connecting sea wall海岛连接陆地或其他岛屿的海堤。3.54沿岸工程coastal engineering位于海域、海岸或者与海岸连接,工程主体位于海岸线向海或向陆一侧的已建工程。3.6滨海带seashore zone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建设范围的向海侧区域,一般范围为海堤保护范围临海侧边界(有海堤)或平均大潮高潮线(无海堤)与珊瑚礁和海草床生长的外边界之间的区域。3.7海堤

8、带sea dike zone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建设范围的中间区域,一般范围为海堤保护范围临海侧边界和背海侧边界之间的 区域。3.8陆域带continental zone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建设范围的向陆侧区域,一般范围为海堤保护范围背海侧边界(有海堤)或平均 大潮高潮线(无海堤)与适宜沿海防护林种植边界线之间的区域。3.9适宜性评价suitability assessment基于历史资料和现场调查资料,考虑当地现状、生态禀赋、海洋灾害等自然条件和拟实施工程措施的 生态环境影响程度,以实现生态和减灾协同增效的目的,分析是否适宜开展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所进行的 综合评价。4 目标和原则4.1 建设目标

9、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理念,以海岸带生态修复为抓手,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打造“安全可靠、 生态友好、自然和谐”的海岸带生态减灾体系,不断提升沿海地区海洋灾害防御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4.2 建设原则4.2.1 安全为本深入贯彻落实“两坚持、三转变”的新时期防灾减灾要求,把提升防潮御灾能力和切实保护人民生命 财产安全放在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的首要位置。4.2.2 生态优先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采用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措施,全面 提升海岸带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结构稳定性。4.2.3 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现状、生态禀赋、海洋灾害等自然条件,深

10、入分析问题与需求,因地制宜地确定海岸带 生态减灾修复建设方案,确保生态建设成效持久发挥。4.2.4 多措并举以发挥海岸带生态减灾功能为目标,考虑不同空间带结构特征,开展多种建设类型优化设计,多举措 联动并举,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空间综合减灾体系。5 建设内容5.1 总体要求以风暴潮等海洋灾害风险等级和生态受损状况为依据,优先选取风险等级高、生态受损严重的开阔沿 海区域,在现状调查基础上,综合考虑工程实施区域滨海带、海堤带、陆域带的空间特征,依据适宜性评 价结果,编制包含一种建设类型或多种建设类型组合的工程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开展工程建设,构建海岸带生态减灾体系。5.2 建设范围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的

11、建设范围是指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各建设类型实施的主要空间范围,具体为向 海侧可延伸至珊瑚礁和海草床生长的外边界(1520m 水深),向陆侧至适宜沿海防护林种植的边界线。具体工程的建设范围可根据所含建设类型的适宜环境条件综合确定。建设范围通常可分为滨海带、海堤带 和陆域带,不同类型海岸的典型剖面示意图参见附录 A。5.3 建设类型5.3.1 红树林生态减灾修复在滨海带或海堤带区域,以提升红树林消浪弱流的减灾功能为重要考量,通过水环境修复、微地貌改 造、沉积物环境改良等生境修复以及植被种植、恢复等手段,因地制宜修复红树林生态系统,提升海岸生 态减灾功能。红树林生态修复重点和主要措施参见附录 B。5.

12、3.2 盐沼生态减灾修复在滨海带或海堤带区域,基于区域生态减灾的功能需求和不同盐沼植被的减灾能力,通过威胁因素移 除、水环境修复、微地貌改造、沉积物环境改良等措施,因地制宜的修复盐沼生态系统,提升生态和减灾 功能。盐沼生态修复重点和主要措施参见附录 B。5.3.3 珊瑚礁生态减灾修复在滨海带区域,针对受损珊瑚礁生态系统,按照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底质和区域生态特点,通过珊瑚培育和移植以及人类活动管控等,促进珊瑚礁生态恢复,提升珊瑚礁生态系 统稳定性,提升生态和减灾功能。珊瑚礁生态修复重点和主要措施参见附录 B。5.3.4 海草床生态减灾修复在滨海带区域,针对退化明显的海草

13、床生态系统,通过控制污染源、改善底质条件、培育海草幼苗、 移植海草植株等措施,提升生态和减灾功能。海草床生态修复重点和主要措施参见附录 B。5.3.5 牡蛎礁生态减灾修复在滨海带或海堤带区域,针对受损牡蛎礁生态系统或有牡蛎礁生态减灾功能需求海域,通过构建人工 牡蛎礁体或补充牡蛎等方式修复牡蛎礁,提升生态和减灾功能。牡蛎礁生态修复重点和主要措施参见附录B。5.3.6 砂质海岸生态减灾修复在滨海带或海堤带区域,结合修复区水动力条件,因地制宜地实施后滨固沙植被修复、沙丘修复、人工补沙、水下沙坝构建等修复措施,提升生态和减灾功能。砂质海岸生态修复重点和主要措施参见附录 B。5.3.7 海堤生态化建设在

14、海堤带区域,确保不降低海堤防御能力的前提下,通过岸滩防护、堤身结构型式优化、堤身防护、 生态建筑材料运用等措施,提升海堤自身的生态友好性。海堤生态化建设重点和主要措施参见附录 B。5.3.8 连岛海堤和沿岸工程整治改造在海堤带区域,在不降低海洋灾害防范能力的前提下,针对历史上建设的连岛海堤和沿岸工程,通过海堤开口、透水式改造、拆除等措施,恢复海域生态系统完整性。连岛海堤和沿岸工程整治改造建设重点 和主要措施参见附录 B。5.3.9 其他主要包括围填海工程海堤生态化建设和沿海防护林修复等。围填海工程海堤生态化建设按照 T/CAOE 1 的相关规定执行。沿海防护林修复要求根据不同类型区的气候带、自然灾害特点和立地条件特征,选取造 林典型模式,因地制宜开展建设工作,构建绿色减灾屏障。造林技术按照 GB/T 15776、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按照 GB/T 18337.3、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技术按照 LY/T 1763 的相关规定执行。5.4 分区分类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分区分类见表 1。T/CAOE 21.1-2020表 1 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分区分类表地理分区建设分区建设类型红树林生态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