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现状及必要性研究论文(共4篇)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44926653 上传时间:2020-09-14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32.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现状及必要性研究论文(共4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21年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现状及必要性研究论文(共4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21年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现状及必要性研究论文(共4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21年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现状及必要性研究论文(共4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21年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现状及必要性研究论文(共4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年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现状及必要性研究论文(共4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现状及必要性研究论文(共4篇)(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现状及必要性研究论文(共4篇) 希望你能喜欢这篇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现状及必要性研究论文范文。 摘要:课堂互动教学力图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显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获得两方面的意义:教学上,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加强思维训练、强化教学参与,打破接受性教学和发现性教学的界限,使二者走向互补和融合,从而最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展上,通过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品质和促使学生人格的成长,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佳程度的发挥,从而促使学生主体本身得到发展。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互动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教学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采取“传授知识-接受知识”模式,

2、重教而不重学,忽视了英语作为交际的本质属性,忽视了学生自我发展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影响和作用。英语是学生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引导学生英语的学习、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教学的关键,而英语课堂是重要的途径和重要部分。 一、意义 互动式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启迪学生智慧的一种教学方法。课堂互动教学是培养与提高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与途径,有着重要的意义。 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气氛,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变过去的“学会”和“苦学”为“会学”和“乐学”。此外,在课堂互动中,学生能主动

3、地获得和输出,学生的独立性得到了提高。 2.在互动教学模式下,建设良好的集体生活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协作与竞争能力,锻炼学生交流思想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能更自由地表达自己,形成语言的有效输出,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而和谐地发展。使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是“知识人”和“智能人”,更是“社会人”。 3.进一步锤炼教师的教学机智,提高课堂教学驾驭能力,以及如何在集体方向性、团结性、自我组织性和活动的整和性上来确立良好的师表形象,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二、理论基础 互动教学模式的直接理论依据是littlewood的交际教学法。它强调语言的多种用途和学习外语的多种目的,强调教学应

4、以人为本,课堂组织应以学生为主,教师的责任是给学生提供交际情景、场合,帮助学生创造性地、自由地表达,交流自己的意念和思想。其哲学理论基础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个性充分的自由发展的观点。事实上,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个性的全面充分发展,这里的“全面”指数量和广度“,充分”则指质量与深度。心理学动机理论也告诉我们:在智力、能力、个性等方面,由于遗传、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不同而存在着差异,但每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蕴藏着一定的学习潜力。针对这些各自有着不同发展水平与特点、但又有着巨大潜力的学生,必须努力提高他们的成就动机。其中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学生成就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即是学生为了得到教师或上

5、级的赞许而表现出来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在进行课堂互动学习时,具有不同的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可以互补,也有利于学生自尊自重情感的产生,因为当小组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的时候,团结互助所表现的力量是非凡的。这些为互动教学提供了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依据。 认知理论则为课堂互动教学提供了三大假设。第一,krashen输入假设。在输入假设中强调了可理解性输入,并指出了语言教学中的“i+1”原则,“i”指的是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1”指的是语言课堂学习的内容难度应略高于学生的实际能力但不应过难,否则学生无法进行可理解性输入。第二,swain输出假设。swain提出的“输出假设”认

6、为:一方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就是另一方可理解的语言输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虽然是语言习得的重要条件,但并不是必要条件,学习者必须通过有意义的语言运用才能真正掌握语言结构和语言的实际用法。语言的产生不是孤立的,其产生必须在交际语境中,学习者需要大量的机会来输出语言。这一假设强调了输出这一环节在语言学习中的关键作用。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说,在不断操练之中提高学生语言使用的流利度和准确度。第三,long互动假设。long的“互动假设”认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中起重要的作用,同时还特别强调意义协商中的互动调整对语言习得的促进作用。long认为“双向交流”比“单向交流”更有利于语言习得。而且

7、在双向交流中,在课堂的互动中,任一方对理解有困难时,双方都会进行协商调节,以便成功交流。互动假设侧重于互动中的不断“协商”,认为只有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对于自身言语才能不断调整,以提高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语言的习得与创造。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帕林克萨在构建主义理论的启发下提出了“交互式课堂教学”这一概念。认为教学应以学生不断积极建构自身,教师支持学生不断建构自身的支架教学为基础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因而要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80年代在已有理论基础上发展形成了互动教学理论,强调

8、语言的多种用途和学习外语的多种目的,强调教学应以人为本,课堂组织应以学生为主,教师的责任是给学生提供交际情景、场合,帮助学生创造性地、自由地表达,交流自己的意念和思想。90年代兴起的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每个学习者由于发展水平和个人的经验背景不同,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方面的理解和深刻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在学习共同体中构成了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只有通过集体对复杂的学习情境、个人提出的假设或学习者自己关于问题解决的可能性的个人设想进行交流、讨论,才能被共同体中所有的成员认同和享用,从而促使所有学习者的意义建构能力的提高。 从研究的理路看,20世纪以来,多元文化观和社会交往理论对国外互动教学理

9、论的研究与实践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使互动教学理论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同时,更加贴近社会及时代发展的需要。就研究的取向而言,国外学者主要致力于以下两个方面: (1)师生互动行为的研究。研究者的着眼点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基于全班学生的特性而进行的。利比特和怀特的研究结论认为:权威式的领导方式导致学生对领导者或其他同伴较大的侵犯 _,导致学生在教师在场与否情况下的不同效率;放任式的领导方式造成学生各方面表现不良;民主式的领导方式使学生能够互爱,群体性和自发性较高。弗兰德斯通过大量的研究,他指出,教师的直接影响较多时,会导致学生参与的不足;教师间接影响较多时,学生的参与就更多。艾雪利等根据教师、学

10、生、知识三个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把师生的互动行为分别分为教师中心、学生中心和知识中心三种类型。 (2)学生参与互动的性别差异研究。研究表明,在课堂上男生普遍比女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活动。crawford&macleod发现,尽管男生和女生在回答为什么课堂上不愿的问题上有相似的答案,但女生更显著地把课堂上的沉默归因于不能很好地组织观点,对话题相关知识的欠缺,以及害怕在同伴面前表现出自己的无知等。而男生则更多地把课堂沉默归因于没有准备和担心对成绩的负面影响 2.国内互动教学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引进,并进行互动教学的实验研究。国内关于师生互动教学的研究,主

11、要见于师生关系的研究之中,多数都是对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的探讨。比较有特色的是吴康宁等人对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的探讨和王家瑾构建的课堂互动行为模型。吴康宁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师生互动的模式做了深刻的分析。在社会学领域,研究者主要是从角色及其相互之间的行为过程这一角度来理解师生互动的。在这里,课堂被看作微型社会,课堂教学过程也就是课堂中各种角色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由于教师制度性角色的存在,所以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互动行为类型。在教育学领域,研究者主要从师生关系角度来理解和解释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是师生关系的动态体现,师生关系的建立、发展以及改变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实认识论出发,认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

12、体现着一种主客体关系。另外,王家瑾还从工程学角度,采用系统工程分析方法,以教师、学生和教材三因素构建出教学活动的三维坐标体系,形成了师生课堂互动模型。同时也有很多研究者研究各种英语写作技巧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等等。 国内关于课堂互动教学的研究的课题与论文举不胜举。从研究论文来看,多为教学一线的教师从学科教学的角度进行探讨。佐斌的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有别于传统观点的课堂师生互动观,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作为活生生的人而发生的持续、动态、双向、具有促进性的相互作用,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共生的人际关系,全员参与、平等交流、共同活动、知情交融应是现代教育

13、所体现的课堂师生互动模式。程晓樵的课堂互动中的机会均等,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家庭背景如何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认识;课堂情境中教师如何与学生互动,以及对学生有什么样的影响;教师本人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经历与课堂行为的关系;师生互动行为的意义;互动双方的自我概念等问题。这使我们对互动教学中的机会均等这一研究主体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互动教学研究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不足之处也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相关的研究大都是国外“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介绍和验证,有的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和转述,思辨性的研究多,缺乏实证性研究。 (2)研究的问题零散,不成体系,没能形成互动教学的内在逻辑结构。注重师生

14、之间的关系,但是忽略了学生非言语行为的研究,尤其是互动教学的影响因素和运行机制等核心问题未能进入研究范围。 (3)研究的视域局限于语一言学科和中小学,讨论非语言学科与大学互动教学的著述极为少见。 (4)在变量的控制上过于简单化,结论的推导较为随意。相关的问题就事论事,感性的成分较多,停留在经验的层面,缺少理论思维的品质。 由于理论的匿乏,必然带来实践上的迷茫与困惑,对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阻碍。一些“互动”的课堂上,师生的对话相当频繁,气氛也极为活跃,但如果在冷静的观察后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所谓的“互动教学”追求的是仅仅形式上的、浅层次的繁华与热闹,未能形成互动教学的机制。 四、结语

15、因此,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参照国外互动教学改革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进行课堂互动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使教学互动由形式互动走向实质互动,就成为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_: 1brown,h.d.teachingbyprinciples:aninteractiveapproachtolanguagepedagogy.bei _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xx. 2ellis,r.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9. 3littlewood,william.municativelanguageteaching.bei _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 4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l.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