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的神经支配

上传人:国家****【运... 文档编号:144919699 上传时间:2020-09-14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6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化道的神经支配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消化道的神经支配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消化道的神经支配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消化道的神经支配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消化道的神经支配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消化道的神经支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化道的神经支配(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简述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支配消化道的神经,内在神经系统,外来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内在神经系统,肌间神经丛,粘膜下神经丛,(欧式神经丛),(麦氏神经丛),内在神经系统,有分布在消化道壁内无数类型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所组成的神经网络。富含108个神经元,其中有感受消化道内化学、机械和温度的感觉神经元,支配消化道平滑肌、腺体和血管的运动神经元,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中间神经元。 这些神经元不是独立的,通过纤维形成网络联系。组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相对独立而完整的网络整合系统,称为:肠脑。,内在神经系统的作用?,内在神经丛的作用?,将消化道壁内的各种效应细胞、感受器、外来神经和壁内神经元紧紧联系在一

2、起,调节胃肠运动和分泌以及胃肠血流中起重要作用,外来神经系统,消化道除了躯体神经支配外,主要接受自主神经系统的支配,又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除此之外,存在着大量传入纤维,在支配消化道近3万根交感神经纤维中,50%是传入纤维,在迷走神经中至少80%是传入性。,交感神经,源于脊髓胸腰段的侧角,节前纤维在腹腔神经节和肠系膜前、后神经节交换神经元,节后纤维分布到肠道各部,进入内在神经丛。交感神经兴奋引起消化功能的抑制。,副交感神经,头区除口腔、咽部外,几乎全由迷走神经传递信息,相继进入食道、胃、胰、小肠及大肠前段;荐区起源于荐部脊髓第二、三、四的外侧柱,经盆神经入大肠末端。节后纤维支配腺细胞、平

3、滑肌细胞等,兴奋引起运动增强、腺体分泌增加。,外来神经系统的作用?,能引起肠壁局部反射,通过外来神经系统传入纤维传向中枢,以调节消化系统的活动,如迷走-迷走反射,就是一种传入和传出信息分别经迷走神经中传入和传出纤维而完成的胃肠反射活动,简述内在神经系统的组成和消化的关系,内在神经:胃肠内在神经系统又称肠神经系统,由存在于消化管壁内无数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组成,包括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前者感受消化内化学、机械和温度等刺激;后者支配消化道平滑肌、腺体和血管;此外,还有大量中间神经元。,内在神经包括粘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 (1)粘膜下神经丛(位于纵行肌和环行肌之间):粘膜下神经丛的神经元分布在消

4、化道粘膜下,其中运动神经元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和血管活性肠肽,主要调节腺细胞和上皮细胞功能。,(2)肌间神经丛(位于环行肌黏膜层之间):肌间神经丛的神经元分布在纵行肌和环形肌之间,兴奋性递质为乙酰胆碱和P物质,抑制性递质为一氧化氮。,这些神经丛广泛分布于消化道壁内,它们将消化道壁内的各种感受器、效应细胞、外来神经和壁内神经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内在神经系统在调解胃肠运动和分泌以及胃肠血流中起重要作用,消化道壁内神经丛与外来神经关系示意图 对照书本P167,简述外来神经系统的组成和消化的和关系,胃肠道神经包括两个系统: 内在神经系统,外来神经系统,外来神经系统的组成,(植物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 副交感

5、神经,交感神经:,脊髓第5胸段 腹腔神经节 胆碱能神经元(主要) 至第2腰段侧脚 肠系膜上神经节平滑肌束(少数) 腹下神经节 消化道腺细胞(少数),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 胃肠组织 肌间神经丛腺细胞等 盆神经 黏膜下神经丛 平滑肌细胞,肽能神经,血管、平滑肌舒张, 腺体分泌,迷走神经有75%的传入纤维, 在“迷走-迷走”反射中起作用.,交感神经与消化的关系,交感神经消化道运动减弱腺体分泌抑制 血流量减少 消化道括约肌收缩,副交感神经与消化的关系,胆碱能纤维兴奋乙酰胆碱激活M受体消化道收缩 腺体分泌增多 消化道括约肌松弛 少量肽能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递质含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脑啡肽和生长抑素等。

6、,50%的交感神经纤维(近15000根),80%的迷走神经是传入性的。 这些传入纤维可将各种信息传到壁内神经丛,除引起肠壁局部反射外,还可通过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传入纤维传向中枢,以调节消化系统的活动。,简述进食时唾液的分泌的神经非条件反射的调节过程,在安静情况下,唾液腺不断分泌少量唾液,分泌量约0.5ml/min,以润湿口腔,称为基础分泌(basic secretion)。进食时唾液的分泌完全是神经反射性调节,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进食时,食物对口腔黏膜机械性、化学性和温热性刺激所引起的唾液分泌,称为非条件反射性分泌。,唾液是一种无色且稀薄的液体,被人们俗称为口水,虽然在古代被称为“金津玉

7、液”,现代却向来给人有不洁不雅之感。由三对大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 )分泌的液体和口腔壁上许多小粘液腺分泌的粘液,在口腔里混合而成的消化液。唾液无色无味,PH为6.6到7.1。正常人每日分泌量约为1.0到1.5升(牛、羊等食草动物,每天唾液分泌量多达体重的1/3)。人的唾液中99%是水。,非条件反射调节过程:食物的上述刺激引起口腔黏膜和舌的感受器发生兴奋,冲动沿第V(三叉)、VII(面)、IX(舌咽)、X(迷走)对脑神经传入,到达延髓的上涎核和下涎核初级中枢,以及下丘脑和大脑皮层的嗅觉、味觉感受区,然后通过第VII、IX对脑神经中的副交感纤维和交感传出纤维到达唾液腺(以副交感神经为主)

8、。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可释放Ach,作用于腺细胞膜上的M受体,引起胞内IP3释放,触发胞内钙库释放Ca2+,使腺细胞分泌活动加强,唾液腺血管舒张,增加腺体的血流量,结果使唾液分泌增加。M受体拮抗剂阿托品可阻断上述作用而抑制唾液的分泌。交感节后纤维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可作用于唾液腺细胞受体,引起胞内cAMP增高,使唾液腺分泌粘稠的唾液。 (P171),cAMP “腺苷-3,5-环化一磷酸”的简称。 亦称“环化腺核苷一磷酸”,“环腺一磷”。 一种环状核苷酸,简写为cAMP。 以微量存在于动植物细胞和微生物中。体内多种激素作用于细胞时,可促使细胞生成此物,转而调节细胞的生理活动与物质代谢。 有人称

9、其为细胞内的第二信使,而称激素为“第一信使”。是含氮类激素的第二信使,并不是固醇类激素第二信使,因为固醇类激素可直接过膜,进入细胞起作用。 环腺苷酸之所以称为细胞内的第二信使,是由于某些激素或其它分子信号刺激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催化ATP环化形成的。,简述进食时唾液的分泌的神经反射条件的调节过程,唾液分泌的调节完全是神经反射性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进食之前,食物的形状、颜色、气味以及进食的环境,都能形成条件反射,引起唾液的分泌。进食过程中,食物对口腔粘膜的机械、化学和温度的刺激可引起口腔粘膜和舌的感受器兴奋,冲动传入V、VII、IX、X(在舌神经、鼓索神经支、舌咽神经和迷走中)到达中枢,再

10、由传出神经到唾液腺,引起唾液的分泌。唾液分泌的初级中枢在延髓,高级中枢位于下丘脑和大脑皮层。支配唾液分泌的传出神经为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以前者的作用为主。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引起含水量多而含有机物较少的唾液分泌,同时伴有唾液腺的血管扩张,其递质分别为ACh和VIP。,阿托品可阻断ACh的作用,使唾液分泌减少。支配唾液腺的交感神经从脊髓胸1-胸2节段发出,在颈上神经节换元后,节后纤维分布到唾液腺的腺泡和血管。交感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唾液腺的肾上腺能受体,引起含酶和唾液较多的唾液分泌;唾液腺的血管则先收缩(通过受体)后舒张(继发于舒血管性代谢产物的作用)。 在上述非条件反射基

11、础上,进食的环境、食物的形状、颜色、香味等都可成为条件刺激形成条件反射,引起唾液分泌,“望梅止渴”即是一个例子。人在进食时的唾液分泌,既有非条件反射又有条件反射的调节。,进食后,胃液的分泌开始增多。其分泌的调节可以按刺激部位的不同,将胃液分泌机制人为地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三个时期,实际上这三个时期几乎是同时开始,互相重叠的,它们都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双重调节,但头期主要接受神经调节,而肠期则以体液调节为主。,头期胃液分泌,胃期胃液分泌,肠期胃液分泌,胃液分泌,进食时胃液的分泌的神经条件反射的调节过程,进食时胃液的分泌的神经条件反射的调节过程,头期胃液分泌:头期胃液分泌由进食动作而引起。食物虽未入

12、胃,却能引起胃液大量分泌。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分泌。前者是由食物的形象、颜色、气味、声音等刺激眼、鼻耳等感觉器官而引起的;后者则是在食物入口后,刺激口腔及咽处的化学和机械感受器而引起的。刺激沿第V、VII、IX、X对脑神经传达延髓、下丘脑、边缘叶以至大脑皮层等脑区,传出神经为迷走神经,冲动传到胃腺细胞,引起胃液分泌。当切断支配胃的迷走神经后,可以完全消除头期的胃液分泌。,胃期胃液分泌:胃期胃液分泌是指食物进入胃后及学校继续引起胃液分泌。引起胃液分泌的机制有: 1.食物的机械性扩张可以刺激胃底、胃体不部感受器,产生的兴奋冲动通过迷走迷走神经长反射和壁内神经丛的短反射,直接或通过胃分泌素中介引

13、起胃腺分泌。 2.食物的机械性扩张可以刺激幽门部感受器,通过壁内神经丛作用于G细胞,促进胃液素释放,进而引起胃液分泌。 3.食物的化学成分,主要是蛋白质消化产物,可以直接作用于G细胞,促进胃泌素释放而引起胃液分泌。,肠期胃液分泌:肠期胃液分泌是指食物进入十二指肠后继续引起的胃液分泌。食物进入小肠后,可通过其机械扩张和消化产物的化学性刺激,使十二指肠粘膜的G细胞释放胃泌素,同时还释放肠泌酸素等均可刺激胃酸分泌。 肠期胃液分泌主要是通过体液调节机制而实现的,神经调节并不重要。,进食时胃液的分泌的神经条件反射的调节过程,促进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乙酰胆碱,胃泌素,组胺,支配胃的大部分迷走神经节纤维末

14、梢释放乙酰胆碱(ACh),作用于壁细胞上的M受体,引起胃酸分泌。,是由胃窦部和上段小肠粘膜G细胞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作用广泛,主要有: 1.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分泌 2.刺激ECL细胞分泌组胺,间接促进壁细胞分泌胃酸。 3.促进消化道粘膜的生长和刺激胃、肠、胰的蛋白质合成,即营养作用。 4.加强胃肠运动和胆囊收缩,促进胰液、胆汁的分泌。,是由胃分泌酸区粘膜的ECL细胞分泌的,通过旁分泌方式作用于邻近细胞上的受体,具有很强的刺激胃酸分泌做作用,简述进食时的胰液的分泌的神经条件反射的调节过程,胰液是我们人体的一种重要的消化液。它在到小肠,消化食物,在非消化期间胰液基本不分泌。进食后胰液开始分泌或

15、增加,食物是刺激他分泌的自然因素。 胰液分泌的调节分为头期、胃期、肠期。 头期主要是神经调节。 胃期和、肠期是体液调节。,头期胰液的分泌的调节,视、嗅、咀嚼食物,胰 腺,迷走神经传出纤维,胃窦,胃泌素,小 肠,缩胆囊素,促胰液素,迷走神经递质为Ach,作用于胰腺的腺泡细胞。引起胰腺分泌特点水和碳酸氢盐含量少,酶含量丰富。,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间接去、引起分泌,作用较小。,头期胰液分泌,头期胃液分泌,相 同,1、进食后开始,刺激神经,迷走神经分泌递质。 递质都为Ach。 2、都为神经体液调节 3、占总分泌量都不多,一个为20%,一个30%。,不 相 同,1、递质刺激部位不同,前一个是胰腺的腺泡细胞,后一个是胃腺细胞。 2、胰液的含酶量高,水和碳酸氢盐较少。胃液含酶量高,酸度也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护理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