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十一单元 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总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4917690 上传时间:2020-09-14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1.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十一单元 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总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高中历史 第十一单元 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总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高中历史 第十一单元 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总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高中历史 第十一单元 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总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高中历史 第十一单元 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总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十一单元 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总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十一单元 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总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 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 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巩固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政治: 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疯狂反扑。 (2)军事: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 时期。 (3)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十月革命,国内战争,苏维,埃政权,3内容 (1)农业:实行 。 (2)工业:实行 ,将大中小工业企业收归国有。 (3)商业:取消 。 (

2、4)分配:实行普遍 和实物分配制。,4特点:兼有“战时”和“ ”的特色。,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自由贸易,义务劳动制,共产主义,5评价 (1)积极: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为战 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2)消极: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2内容 (1)农业:以 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农民自由支配余粮。 (2)工业:解除部分企业 ,允许多种经营。 (3)商业:恢复 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 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粮食税,国有化,货币流通,实物分配制,3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3、,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有利于稳定 。,政治形势,4特点 (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 (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2)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 (3)新经济政策被取消。,2表现 (1)以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2)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 。 (3)优先发展 ,其资金来源于农业和轻工业。 (4)推行 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计划经济,重工业,农业集体化,3特点 (1)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取消一切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2)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行

4、政指令代替市场 调节。,4评价 (1)功绩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 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两个 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化强国。 为 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市场经济,五年计划,反法西斯战争,(2)弊端 片面发展 ,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滞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向农民索取太多,压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长期的 ,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 的重要原因。,重工业,计划指令,苏联解体,2措施 (1)农业(重点) 实行 ,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

5、的 。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 。,四、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造成工农业生产发展迟缓。,收购制,自主权,玉米,(2)工业 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 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3评价 (1)一定程度上冲破了“ ”的束缚,取得了一 定成效,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没有从根 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2内容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 。 (2)在坚持 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 。 (3)运用 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五、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

6、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集中领导,集中计划管理,自主权,经济,4评价 (1)苏联重工业得到优先发展,军事实力增强。 (2)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3特点: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部门。,2内容 (1)政府减少 计划指标,代之以 计划指标。 (2)调整苏联的 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 发展。 (3)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 和承包。,六、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 度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指令性,指导性,所有制,租赁,3结果:未取得预期成果,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 最终导致

7、苏联解体。,(3)虽然它具有民族特点和某些特殊性,但是在一定意义上 反映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国家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同规律,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和国际意义,它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学会分析 材料1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国内战争、物资匮乏的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手段,在当时是必要的;材料2表明苏俄准备用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苏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曲折过程。,学会分析 材料1反映了苏共中央认为当时农业有一些不足之处;材料2反映了苏共作出开垦生荒地的决议;赫鲁晓夫等苏联领导人认为,当时苏联的农业存在许多不足,如“对社会主义大农业的巨大

8、潜力仍然利用得很差”,“产量仍然不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的要求”,“妨碍了满足居民迫切需要的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并成为增加集体农庄和集体农庄庄员收入的严重障碍”。,考题范例 例1(2010新课标全国卷)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解析材料的有效信息是“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面临国内外敌人的疯狂进攻

9、,为了保障战争的胜利,实行了余粮收集制。,答案B,命题角度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苏维埃政权面临严峻的内外局势 而采取的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集中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例1以新情境新材料考查了这一重要问题。,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利益,引起严重的政治经济 危机,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维护了农民利益,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农业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今天我们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为减轻农民负担而取消农业税,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命题预测 1(2011合肥模拟)英国作家威尔斯于19

10、20年秋游历了俄 罗斯,写下了一封关于饥荒的来信,他说:“俄国现在正处于濒临死亡的剧痛之中。俄国的崩溃绝对是前所未有的,如果这种经济状况再继续下去,就将会是不可逆转的”为此布尔什维克政府必须 (),A实行新经济政策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向美国和欧洲寻求援助,解析:从时间和内容来看, 当时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了弊端,只有实行新经济政策,才能恢复经济,所以答案选A。,答案:A,2(2011绍兴模拟)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 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如按上述材料进行情景

11、解读,正确的是 (),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形势非常不利内容: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收集制,导致农民的不满后果:促使苏维埃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结论:农民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的领导是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 AB C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问题情境的能力。 “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说明当时已经实施了土地法令,实行了余粮收集制;“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说明农民对余粮收集制的不满。由此判断是在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正确。,答案:A,考题范例 例2(2010北京高考)1971

12、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解析本题以苏联经济政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准确理解把握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进行经济改革,在工业上推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核心的新经济体制,但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项。A、B、C三项则是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经济改革

13、。,答案D,史观解读 从文明传承与创新的视角看苏联社会主义 经济建设政策的调整与变化 传承是文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为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创新与发展的中心内容总是随着时代实践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从直接过渡(战时共产主义)到逐步过渡(新经济政策),再到完全确立(斯大林模式)来理解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成,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很大的启示。从这一视角去审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可以得出许多新的认识。,命题预测 3(2011广州模拟)苏联研究专家闻一在凯歌悲壮里, 把苏联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其中“退却年代”是指() A十月革命时期B

14、新经济政策时期 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 D卫国战争时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认识问题的能力。从题干分期来看,这五个时期应该对应的是十月革命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斯大林模式”时期、二战时期、二战后经济改革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因为部分恢复了资本主义经济,故被看作是退却年代。,答案:B,4(2011成都模拟)勃列日涅夫宣称,在世界上“存在着社 会主义建设的共同规律”,“离开了这些共同规律”就是“离开社会主义本身”,就是意味着“社会主义成果的丧失”。专家断言,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勃列日涅夫改革必然失败。此处“共同规律”是指 () A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B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C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

15、本主义 D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勃列日涅夫的思想陷入教条主义的束缚中,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就是高度集中管理,对斯大林模式仍然没有科学的认识,因此其改革失败是必然的。他所认为的“共同规律”就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答案:B,考题范例 例3(2011浏阳模拟)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严重的“剪刀差”(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苏联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B限制农村私有制的发展 C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 D维护计划经济体制,解析20世纪30年代,苏联为了迅速增强经

16、济实力和国防力量,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正确答案为A项。,答案A,热点链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并提出要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及斯大林模式结合起来探讨,可坚定我们走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的深刻理解。,命题预测 5(2011长沙模拟)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 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谎言。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斯大林模式”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B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