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12-2 农业生产和布局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4917674 上传时间:2020-09-14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1.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12-2 农业生产和布局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12-2 农业生产和布局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12-2 农业生产和布局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12-2 农业生产和布局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12-2 农业生产和布局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12-2 农业生产和布局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12-2 农业生产和布局课件 新人教版(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知识点1 自然环境和土地资源及其开发,第2讲农业与区域 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知识点2 农业生产和布局,知识点3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温带地区发育的土壤一般比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多的原因:热带、亚热带地区高温多雨,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大都淋失掉,而温带地区,气温较低,降水较少,有机质积累多,故有机质含量高。,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最大的不足是纬度较高,热量不足,一年只能满足一熟作物的生长。但这里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广大,而且土壤肥沃,农业机械化程度高,所以人均产粮多,粮食的商品率高,达60%以上,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4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虽然东

2、北的农业生产条件不如南方地区,但仍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除可采取对策治理存在的问题外,还应包括: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拓展用途,提高农产品价值;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业产值。,考点一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表说考点 一个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发展状况受发展条件影响,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发展条件分析如下表所示: 1自然条件,2.社会、经济条件,1读下列材料,回答(1)(3)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图。,材料二中国粮食流通格局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逐渐由南向北、由东向中转移。 (1)比较

3、甲、乙、丙三个商品粮基地,完成下表。,(2)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的地位在下降,试分析其原因。 (3)简要说明“中粮西运”对西部地区的积极意义。 答案(1)见下表,(2)自然原因:地块小,土质黏重,河网密布。 社会原因:人口稠密,城市化占用大量土地,农业结构调整。 (3)为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提供了粮食保证,减轻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压力;有利于西部地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地区优势。,一般情况下,包括位置、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在内的自然条件是区域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许多地区农业已由过去产品以自己消费为主,逐步发展到了从事商品性生产,因此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农业生

4、产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考点二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表说考点 1东北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2.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向,2(2010江苏地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1为青藏高原降水量分布图,图2为青藏高原地形剖面示意图。,材料二青藏高原一般海拔在4 500米以上,空气稀薄,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一般在4以下,高原上多山地冰川,是多条大河的发源地,植被以高寒荒漠为主,局部地区有高寒草原。东南边缘海拔较低的河谷中四季温暖,降水较多。 (1)高原东南部适宜发展河谷农业,其有利条件是_。高原北部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是_,若过度发展可能带来的问题是_。 (2)高原北部可开发利用的主要能源是_。

5、东南部水能资源丰富,其原因是_。 (3)我国在高原东部建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三江”是指_、_和澜沧江,建立该保护区的目的是_。,解析(1)高原东南部河谷地区海拔低,降水丰富,水热条件好,适宜发展种植业;高原北部降水少,气温低,植被以高寒荒漠、草原为主,适宜发展高寒畜牧业,但过度发展可能导致生态破坏。(2)高原北部降水少,晴天多,日照充足,太阳能丰富;东南部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地势陡、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3)高原东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因为青藏高原生态脆弱,所以建立该保护区的目的是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系统。,答案(1)热量、水分条件好畜牧业生态破坏 (2)太阳能降水丰富,河流径

6、流量大;落差大 (3)长江黄河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系统,首先要借助区域自然地理图或示意图,分析该区域的地理环境,找到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劣势条件,对优势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对劣势条件进行改造,在开发和改造的过程中,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区域农业发展状况及策略 命题规律: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综合发展的方向,高考对此一直非常关注。 考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考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的分析评价。如2009年安徽文综卷37(3)题等。考查区域农业发展特点、优势条件及发展策略。如2010年课标全国卷37题等。,复习中注意学会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环境保护的意识,解决生活

7、中的实际问题。今后应特别关注重要农业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发展条件、制约因素,以及今后发展方向与措施。,【典例1】(2010新课标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桑蚕的适养温度为2030,生长周期约1个月。桑蚕的饲养需要投入的劳动量较大。我国桑树分布广泛,是世界重要的桑蚕丝生产及其产品出口国,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桑蚕丝主产区。自20世纪末,我国桑蚕养殖业开始了空间转移。下图示意我国2000年与2007年桑蚕茧产量(产量大于0.1吨)的省区分布。,(1)据图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 (2)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 (3)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

8、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答案(1)答案要点一:全国总产量增长较快;传统生产区中,珠江三角洲发展较快,其他发展缓慢;广西迅速发展,成为最大的桑蚕养殖省区;其余省区(大于0.1吨)多数有发展,只有新疆减产较大。 答案要点二:东部原产量大,增长量较少;中部有明显增长,但总产量相比不大;西部以广西为代表增长迅速;主产区由东部转移到西部(总产量2000年以东部最多,2007年以西部最多)。 (2)热量资源丰富(纬度较低);劳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离珠江三角洲较近,便于引进生产技术(经验)和销售产品。,(3)赞成。理由:经济较落后,耕地较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热量条件好等。或不赞成。理由:地势较高,

9、交通不便,离市场较远,与广西竞争处于劣势等。,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方法 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一般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1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物。 2综合考虑该区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市场等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 3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4关注重要农业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及发展障碍。,【典例2】(2009安徽文综)下图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4%;1月平均气温12.0 ,

10、7月平均气温24.6 。说明图示区域西北部与东南部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 我国某地区略图,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对区域地理位置的定位和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本题以区域等高线图为背景,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可判断出图示西北部地处东北平原,土壤肥沃;根据图中河流可判断出该地的灌溉条件。从图中等高线分布可以看出西北部地形平坦,以平原为主,适合发展种植业;东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适合发展林果业。根据A地的气候资料,可判断出该地的气候特点。 答案西北部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较肥沃,雨热同期,灌溉条件较好,有利于发展种植业;东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起伏较大,土层较薄,易发生水土流失,

11、不宜发展种植业,有利于发展林业和果业。,区域农业发展类题的解题思路 首先,结合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分析区域农业开发的条件,评价地理条件的优劣。其次,综合考虑自然、社会 、经济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内的自然环境也存在差异,适合发展多种农业;要根据区域的优势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最后,分析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的措施。,【典例3】读甲、乙两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地区与图乙地区相比,发展种植业的有利自然条件是什么? (2)图甲地区是我国种植甘蔗纬度最高的地区,试分析其自然原因。 (3)图乙地区是

12、世界上种植水稻纬度最高的地区,试分析其自然原因。 (4)分析图乙地区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原因。 (5)东北地区黑土冲刷严重,据统计,黑龙江省有超过16万条侵蚀沟,水土流失类似黄土高原地区,而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东北地区可以向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借鉴的措施有哪些?,解析(1)根据经纬线和等高线定位,确定图甲地区为四川盆地,与图乙地区相比,发展种植业的有利自然条件从热量、水源、生长期等方面分析。(2)盆地地形使该地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偏高,加上雨热同期,生长期长,能满足甘蔗的生长需要。(3)东北地区种植水稻的主要有利条件是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4)东北地区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原因要从

13、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土壤、降水、湿地资源等这方面;社会经济条件包括人均耕地多、工业基础好、机械化水平和生产率高、市场广阔、交通便利。(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成功的经验是小流域综合治理,可借鉴的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另外还要加强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答案(1)纬度较低,气温高;生长期长,复种指数高;降水丰富,水源充足。 (2)盆地(河谷)较同纬度其他地区气温高;积温量大;生长期长;水热充足。 (3)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受夏季风影响,夏季气温高(比世界上同纬度地区气温高);雨热同期。,(4)自然原因:地形平坦广阔;有肥沃

14、的黑土分布;降水丰富;土地后备资源丰富,有大量湿地分布。 社会原因:人均耕地多;工业基础雄厚,为农业提供机械;土地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作,生产率高;市场广阔;交通便利。 (5)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农林牧综合发展;采取工程措施,建设固沟工程、护坡工程;采取农业技术措施,推广“少耕深松,耕松结合,深耕蓄水”的耕作制度;植树造林。,读下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A耕地、林地、草地 B耕地、草地、林地 C草地、林地、耕地 D草地、耕地、林地 2图中丙表示地区,冬春季节应重点防治的灾害是()。 A寒潮 B低温冻害 C沙尘暴 D森林火灾,解析第1题,甲、乙、丙分别位于内蒙古

15、高原东部、松嫩平原和大兴安岭北部,分别适于畜牧业、种植业和林业发展。第2题,图中丙处主要为天然林区。冬春季节东北地区降水少,空气干燥,应注意森林防火。 答案1.D2.D,读东北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资料,a为人均耕地面积(公顷),b为单位面积谷物产量(千克/公顷),结合有关知识完成34题。,3.东北地区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长江三角洲低的原因主要有()。 水热条件组合较差农业科技水平较低、传统经验丰富 农业投入不足人均耕地面积大、粗放经营土壤差异生产习惯差异 A B C D,4长江三角洲粮食商品率较东北地区低是因为()。 水网稠密,耕地破碎,生产规模较小,机械化程度较低 人口密集,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

16、全国平均水平农业投入不足土壤条件较差 A B C D 解析第3题,与长江三角洲相比,东北地区水热条件组合较差,农业投入不足,粗放经营,因此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偏低。长三角则因为人均耕地少,精耕细作,农业投入较多。第4题,长三角粮食商品率较低,主要是因为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人口密集,人均耕地面积少,余粮少。 答案3.C4.C,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09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的“北大荒”品牌以103.37亿元价值排名第65位,是该榜单上排名第一的农业品牌, 材料二北大荒集团管辖区域图。,(1)北大荒农垦集团的优势农产品包括()。 水稻小麦甜菜棉花 A B C D (2)北大荒农垦集团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为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