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3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课件 人民版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4917622 上传时间:2020-09-14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99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3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课件 人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3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课件 人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3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课件 人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3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课件 人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3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课件 人民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3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课件 人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3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课件 人民版(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 题 高 效 总 结,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历程 1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1)民主协商政治制度:其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的一项政治制度,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根本保证。,2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 (1)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及逐步完善 1949年9月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次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

2、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它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行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1949年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载入了1954年宪法。 (2)“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

3、与法制建设。 首要环节:平反“文革”前的冤假错案。 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步伐加快: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20多年时间里不仅颁布了1982年新宪法,1997年,中共十五大又提出依法治国,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依法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不断完善,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处理各国政治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2)主权国家有选

4、择本国社会政治制 度,独立自主地决定本国对内对外政策、管辖本国公民的权利。领土完整则是主权国家存在的物质基础。各国主权一律平等,应充分享有领土不受侵犯、内政不被干涉的权利。,(3)平等互利是各国经济、贸易关系的基本出发点,同时也是国家间处理相互关系的政治基础。和平共处是目 标,前四项原则是实现和平共处的根本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遵循前四项原则,才能实现和平共处。,2特点 (1)包容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2)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

5、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3)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3作用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2)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三、全面认识“一国两制”构想 1形成过程 (1)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期,毛泽东、周恩来

6、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雏形。,(2)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提出“九条方针”,确定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基调,也奠定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框架。,(3)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国力的逐渐增强,邓小平同志以一个伟大的政治家的战略眼光、非凡胆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这一构想的提出是对前一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设想的补充和完善,充分表现出了邓小平伟大的创造精神和宏伟的气魄以及非凡的智慧。 2特定含义 (1)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

7、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2)在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等方面有根本的重大的区别。 (3)实行“一国两制”有宪法和法律保证,在一些地区实行不同的制度有较长时间的稳定性。,(4)国家主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所以,“一国两制”是中共和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在香港、澳门行使主权,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 3历史作用 (1)大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2)大贡献:对人类历史、世界和平以及为解决国际争端与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式。 (3)大促进:成功地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而且在台湾

8、岛内外逐渐引起强烈反响,这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阶段外交政策的特点、原因、作用和从中得到的启示 1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 (1)特点:“一边倒”。,(2)原因:二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 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3)作用: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先后与苏联等17国建交,从而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不致于孤立。 2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 (1)特点:“一大片”。,(2)原因: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和侵越战争威胁

9、中国;50年代 中期,又有更多国家脱离殖民枷锁独立;50年代末期,苏联对中国实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企图损害中国的主权,中苏关系紧张,我国的外交环境恶化。,(3)作用:中国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又与20多个国家建交,大大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 320世纪70年代 (1)特点:扩大外交,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2)原因: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3)作用: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促使中国同更多西方国家建交,扩大了世界影响。 420世纪80年代起,(1)特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原因: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的发展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3)作用: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同时,广泛的外交活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5启示,(1)制定外交政策的立足点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 (2)外交政策应根据国际国内情况变化而不断调整。 (3)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是我国的基本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