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6编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4916970 上传时间:2020-09-1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96.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826编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826编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826编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826编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826编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826编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26编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007 年 10 月 28 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城乡规划的制定 第三章 城乡规划的实施 第四章 城乡规划的修改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 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法。 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 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

2、规划。 本法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 划控制的区域。 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 镇总体规划、 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第三条 城市和镇应当依照本法制定城市规划和镇规划。城市、镇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规 划要求。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 确定应当制定乡规划、 村庄规划的区域。 在确定区域内的乡、 村庄, 应当依照本法制定规划, 规划区内的乡、村庄建设应当符合规划要求。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鼓励、指导前款规定

3、以外的区域的乡、村庄制定和实施乡规划、村 庄规划。 第四条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 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 化遗产, 保持地方特色、 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 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 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 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 在城市总体规划、 镇总体规划中 合理确定城市、镇的发展规模、步骤和建设标准。 第五条 城市总体规划、镇

4、总体规划以及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七条 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依据,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 第八条 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及时公布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 不得公开的内容除外。 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并公布的城乡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并有权就涉及 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规划的要求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或者控告违反城乡规划 的行为

5、。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对举报或者控告,应当及时受理并组织核查、 处理。 第十条 国家鼓励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城乡规划的科学性,提高城乡规划实施及监督管理的 效能。 第十一条 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第二章 城乡规划的制定 第十二条 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用于指导省域 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由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国务院审批。 第十三条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报国务院审批。 省域城镇

6、体系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城镇空间布局和规模控制,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为 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等需要严格控制的区域。 第十四条 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 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 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五条 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其他镇的 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六条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县人民政府

7、组织编制的总体规 划,在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常务委员会 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镇总体规划,在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先经镇人民代表大 会审议,代表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报送审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或者镇总体规划, 应当将本 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或者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审议意见和根据审议意见 修改规划的情况一并报送。 第十七条 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城市、镇的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布局, 综合交通体系,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

8、范围,各类专项规划等。 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 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应当作为城 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 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二十年。 城市总体规划还应当对城市更长远的 发展作出预测性安排。 第十八条 乡规划、村庄规划应当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 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规划区范围,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垃圾 收集、畜禽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的用地布局、建设要 求,以及对耕地等自然资源

9、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的具体安排。乡规划还应当包 括本行政区域内的村庄发展布局。 第十九条 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 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二十条 镇人民政府根据镇总体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 批。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由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镇总体规 划的要求组织编制, 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 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 府备案。 第二十一条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镇人民政府可以组织编制重

10、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 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二十二条 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乡规划、村庄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村庄规划在报送 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第二十三条 首都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应当统筹考虑中央国家机关用地布局和空间安排的需要。 第二十四条 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城乡规划的具体编制工 作。 从事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并经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 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审查合格, 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后, 方可在资质 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城乡规划编制工作:

11、(一)有法人资格; (二)有规定数量的经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注册的规划师; (三)有规定数量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四)有相应的技术装备; (五)有健全的技术、质量、财务管理制度。 规划师执业资格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人事行政部门制定。 编制城乡规划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标准。 (相关资料: 地方法规 2 篇条文释义) 第二十五条 编制城乡规划,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勘察、测绘、气象、地震、水文、环境等基础资料。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编制城乡规划的需要,及时提供有关基础资 料。 第二十六条 城乡规划报送审批前, 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将城乡规划草案予以公告, 并

12、采取论证会、 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公告的时间不得少于三十日。 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充分考虑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在报送审批的材料中附具意见采纳情况 及理由。 第二十七条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批准前,审批机关应当组织专家和有关 部门进行审查。 (相关资料: 地方法规 2 篇条文释义) 第三章 城乡规划的实施 第二十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量力而行,尊重群众意愿,有计划、 分步骤地组织实施城乡规划。 第二十九条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应当优先安排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妥善处理新区开 发与旧区改建的关系, 统筹兼顾进城务工人员生活

13、和周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村民生产与生 活的需要。 镇的建设和发展, 应当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优先安排供水、 排水、 供电、 供气、道路、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卫生院、文化站、幼儿园、福利院等公共 服务设施的建设,为 周边农村提供服务。 乡、村庄的建设和发展,应当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引导村民 合理进行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三十条 城市新区的开发和建设,应当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时序,充分利用现有市政基础设施和公 共服务设施,严格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体现地方特色。 在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不得设立各类开发区

14、和城市新区。 第三十一条 旧城区的改建,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合理确定拆迁和建设规模,有计划 地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改建。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以及受保护建筑物的维护和使用,应当遵守有关法律、 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 第三十二条 城乡建设和发展,应当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统筹安排风景名胜区及周边 乡、镇、村庄的建设。 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应当遵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 第三十三条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应当与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遵循统筹安排、综合 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充分考虑防灾减灾、人民防空和通信等需要,并符合城

15、市规划,履 行规划审批手续。 第三十四条 城市、县、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 计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近期建设规划,报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备案。 近期建设规划应当以重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建设以及生态环境 保护为重点 内容,明确近期建设的时序、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近期建设规划的规划期限为五年。 第三十五条 城乡规划确定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道路、绿地、输配电设施及输电线路走廊、 通信设施、广播电视设施、管道设施、河道、水库、水源地、自然保护区、防汛通道、消防 通道、核电站、垃圾填埋场及焚烧厂、污水处理厂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用

16、地以及其他需要依法 保护的用地,禁止擅自改变用途。 第三十六条 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 的, 建设单位在报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前, 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 书。 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项目不需要申请选址意见书。 第三十七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经有关部门批准、核 准、备案后,建设单位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申 请, 由城市、 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定建设用地的位置、 面积、 允许建设的范围,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建设单位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申请 用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后,由土地主管部门划拨土地。 第三十八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城 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出让地块的位置、使用性 质、开发强度等规划条件,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未确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