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单元整合课件 岳麓版必修3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4913660 上传时间:2020-09-14 格式:PPT 页数:9 大小:33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设计】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单元整合课件 岳麓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创新设计】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单元整合课件 岳麓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创新设计】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单元整合课件 岳麓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创新设计】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单元整合课件 岳麓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创新设计】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单元整合课件 岳麓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设计】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单元整合课件 岳麓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设计】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单元整合课件 岳麓版必修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整合,真题体验 1(2009海南单科,3)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 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 释,该经典是()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注意审题,题 干中的关键词是“源于”,需要选取最根源的东西,应 该确定必须是孔子的著作,据此可排除B、D两项,而A 项比D项出现早,且地位突出,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2(2007北京文综,15)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1691年出版 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 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 以上信息解读不准确的是() 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

2、中华文化 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曾经得到推崇 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孔子思想的影响,从题干中“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可得出结论B;从题干所示时间(1691年)可得出此时正处于清初,此时西学东渐已渐露端倪,故C正确;从题干中拉丁译木、法译本、英译本可得出D结论,而此时期清政府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所以A项表述不正确。 答案:A,3(2008广东单科,5)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 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 而是两位的心动。在世界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 相似

3、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解析:本题考查准确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 考查的知识点是明朝心学,禅宗六祖慧能无视自然界的 宏观变化,而只是强调客观变化均来自人的内心,属典 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王阳明的心学也属主观唯心主义。 答案:D,4(2007海南单科,6)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A道教思想融入儒学 B佛教思想融入儒学 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 解析: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的知识 点是宋代理学,理学的形成是儒家思想长期发展的产 物,是逐渐融合其他思想而形成的,A、B只是其中的 一个阶段,而C的观点本身就是错误的。 答

4、案:D,5(2008宁夏,27)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 述 “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 这里的“某人”是指()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解析:本题考查提取信息,准确描述和阐释历史事 物特征的能力。明清之际,中国出现了反封建民主 启蒙思想,其中李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猛烈抨 击孔子及其主张,被当时的人们视为“异端”,这与材 料中的“非圣无法”“排击孔子”等信息是一致的。 答案:A,突破方法 学习本专题,一要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特别是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程朱理学,明清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这四个主

5、流思想的演变应是重中之重。 二是要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观点来指导复习。,能力提升: 材料型选择题解题思路 做材料型选择题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材料阅读。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型选择题的基础,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 (2)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学生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结合起来,准确地进行知识迁移。 (3)结合材料来源、注释及作者对材料进行分析。明确作者对材料反映的史实所持的态度,然后准确地作出判断。 如第2题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1691年,可以推导出C项正确,不同的译本可判断D项正确,由“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可以看出B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