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单元归纳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4911833 上传时间:2020-09-14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56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新坐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单元归纳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课堂新坐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单元归纳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课堂新坐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单元归纳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课堂新坐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单元归纳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课堂新坐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单元归纳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堂新坐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单元归纳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新坐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单元归纳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 (1)主要内容:学习以坚船利炮为中心的西方物质文明,即“器物”观。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3)特点: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机,停留在“器物”的表层阶段,对封建旧文化的根基并未有任何触动。,2第二阶段:从甲午中日战争到 (1)主要内容: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变革旧的封建体制。 (2)指导思想:由自由平等、天赋人权发展为“三民主义”。 (3)特点:不仅要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政治制度,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已发展到学习西方“制度”的深层阶段,但对封建文化没有进行全面彻底地批判。,3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 (1)主要内容:前期主

2、要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后期宣传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 (2)指导思想:前期是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后期是马克思主义。 (3)特点:彻底否定封建传统,清算封建制度的根源。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向西方学习的道路已深入到“思想”的层面,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以前任何一个时期,达到了高潮。存在绝对肯定和否定的偏向,前期也没有与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1(2012建水高三月考)某历史兴趣小组为下列图片拟一历史主题,最贴切的是(),A抗争摆脱外来的侵略 B探索寻找强国御侮之道 C屈辱一步步走向殖民地的深渊 D复兴中华民族崛起之路 【解析】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各派别向西方学习的文件。反映了近代先进

3、的中国人积极向西方学习探索强国御侮之道的艰辛历程。 【答案】B,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新的理论概括。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根据实际制定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支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养分,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不断实现最广大

4、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2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共同特征表现为() 科学地认识中国国情,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都科学地解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大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共同的宗旨都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AB C D 【解析】本题以新时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热点问题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三大思想理论成果

5、共同特征的准确认识。毛泽东思想没有科学地解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答案】D,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前这段时间,中国的教育经过改革加强了党的领导,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使教育走上了为人民服务的道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2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教育遭到严重破坏,所谓的“教育改革”是依附“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行为。整整一代人受到了影响,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3“文化大革命”结束

6、后,中国教育界经过拨乱反正,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教育事业走上了正轨,教育体制也走上了改革的道路。“三个面向”方针的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实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4现代中国教育的经验教训:现代中国教育经过了建国初期的发展、“文革”期间的曲折和改革开放以来新的辉煌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给我们揭示了如下的经验教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从基本国情出发,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3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A制定新的教育方针

7、B德育放在重要位置 C倡导“两种教育制度” D培养工农干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事业发展背景的理解。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确定教育的方向和性质。 【答案】A,一、选择题 1(2012天津高考)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提倡维新变法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题干材料“中国并不在中央”就是要劝导中国人摒弃“天朝上国”观念。 【答案】D,2(2012上海高考)“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

8、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出现于() A戊戌变法时期 B清末新政时期 C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解析】新文化运动较为彻底地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同时宣传了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因此新文化运动时期西方的各种学说得到迅速传播,一部分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布尔什维克主义找到支持者”。 【答案】D,3(2012江苏高考)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

9、这表明我国()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运用和材料解读能力。结合所学可知,19491976年中国照搬苏联的经验,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在意识形态对抗的影响下,中国在相对封闭的背景下开展经济建设,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中国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贷款,这个过程反映的是中国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变化。 【答案】C,4(2011上海高考)有人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假如康

10、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了未来的中国。”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未来的中国” B康有为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 C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 D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解析】从关键句“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说明作者认为谨慎是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是导致改革拖后十三年并失去最佳时机的关键,否则“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了未来的中国”,所以作者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总之,作者批判康有为过于谨慎的性格是导致改革失败的原因,最佳时机应该在1885年中法战争胜利后就进行,而不应该放到

11、1898年中国在经历甲午战争和瓜分狂潮时再改革,这时候中国国力进一步削弱,不是改革的最佳时期,,也是导致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故选B。A、C两项未能体现作者的意图,排除;D项理解错误,作者批判康有为谨慎的性格,排除。 【答案】B,5(2011天津高考)新青年创刊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意在考查考生正确理解历史概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尽管新文化运

12、动时期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不多,但其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利用民主与科学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所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 【答案】A,6(2011浙江高考)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解析】徐志摩“24岁以前”,即1920年以前,这是做此题的前提。由此判断A项错误,因为1917年胡适和陈独秀已经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此后形成

13、文学革命的高潮;本题的题眼为“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徐志摩对“相对论”感兴趣无疑是受到当时“赛先生”(科学)的影响;他对“民约论”感兴趣则是受到了“德先生”(民主)的影响。此题的主旨不是讨论重理轻文的话题。据此,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D项亦可排除。 【答案】B,7(2011山东高考)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民族主义的高涨 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 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解析】义和团运动有局限性也有正义性、进步性的一面

14、,陈独秀对义和团的评价的转变与中国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关。1924年,国民大革命时期,反帝爱国运动高涨,这与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的一面相吻合,所以陈独秀认同了义和团的作用和进步意义,所以B项符合题意。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1911年后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排除C。当时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 【答案】B,8(2011海南高考)孙中山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此)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孙中山此处所说的“觉悟者”应包括() A陈独秀 B梁启超 C章太炎 D严

15、复 【解析】扣住题干关键词“思想界”“出版界”“学潮”等可知是思想领域、学生运动,从而推断出是新文化运动,其代表人物是陈独秀。 【答案】A,9(2011浙江高考)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 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 A B C D,【解析】中国工人阶级找到自己的领袖应该在1921年中共建立后,排除;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排除;从

16、“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这一信息中可见是正确的。 【答案】B,10(2011重庆高考)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孙中山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民权主义指的是:创立民国,即为政体问题。而A项说的正是君主专制政体才是革命的根本;B项和D项是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项说的是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答案】A,11(2010江苏高考)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各派别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反映的是把宣传西方的政治学说和儒家思想相结合的维新派的观点。 【答案】C,1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