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含答案】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44902633 上传时间:2020-09-14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507.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含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2021 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描述,正确的是( ) 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奠定中国奴隶主经济基础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该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A B C D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故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属于思想方面,不可能奠定中国奴隶主 经济基础,故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故正确;春秋战

2、 国时期“百家争鸣”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故正确。故组合错误,故 A 排除。组合 错误,故 B 排除。组合正确,故 C 正确。组合错误,故 D 排除。 2. 西周后期,掌握着学术文化的礼官不断流失,典籍散失,不可胜数,这种现象至春秋时期更加严重。据 此推断,当时( ) A礼乐制度濒临崩溃 B部分平民得以跻身知识阶层 C学术发展趋于凋零 D典籍遗失文化传播受到重创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学术下移的现象,贵族垄断教育和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 学,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从而得以跻身知识阶层,故答案为 B 项;材料反映的是学术文化领域的现象, 不是礼乐制度的变化状况,排

3、除 A 项;C 项中的“趋于凋零”说法绝对,排除;材料只是反映文化传播的 方式发生变化,并非受到重创,排除 D 项。 3.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第一场 是儒墨之争;第二场是儒道之争;第三场是儒法之争。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儒家学说成为各派众矢之的 B争鸣涉及人生和治国方面 C各家流派矛盾尖锐不能调和 D儒法之争实质是显学之争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儒墨道法的争论实质反映了不同流派基于本阶层的利益,对宇宙人生、 社会现实,阐述自己的主张,故 B 项正确; “各派”一说过于绝对,排除 A 项;材料不能反映各派

4、思想不能 调和且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C 项;儒法之争实质上是治国策略之争,排除 D 项,故选 B。 4.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诸子“游走讲学”成为一种盛况,而且“士人游宦于列国”也司空见惯,如孔子先 后到过周、齐、卫、宋、蔡、楚等地,苏秦、张仪等来往于各国之间。据此可知,当时( ) A百家争鸣进入了顶峰 B文化统一成为了共识 C区域文化的融合加强 D儒学的主流地位提高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不仅诸子游走讲学成为一种盛况,而且士人游宦于列国也司空见惯” “孔 子先后到过周、齐、卫、宋、蔡、楚等地,苏秦、张仪等来往于各国之间”等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 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能够体现各

5、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故 C 选项正确;材料体现各 地区和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问题,没有体现百家争鸣是否进入顶峰的问题,故 A 选项错误;材料“孔子先 后到过周、齐、卫、宋、蔡、楚等地,苏秦、张仪等来往于各国之间”体现了各区域之间的交流频繁问题, 没有涉及到文化统一的问题,故 B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区域之间的交流,没有体现 儒学的地位问题,故 D 选项错误。 5. 孟子提出天下“定于一” ,荀子倡导“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 ,韩非子主张“一匡天下” 。 这些主张反映了( ) A儒家与法家的主张混同 B国家统一在思想上的体现 C主要学派实现了思想统一

6、D古代大一统思想初步形成 【答案】D 【解析】概括材料可知,孟子、荀子、韩非子都主张实现国家统一,说明古代大一统思想开始初步形成, 故 D 正确;儒家与法家的主张不同,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战国时期思想的发展,这一时期国家并未实现 统一,故 B 项错误;该时期主要学派实现了思想争鸣,故 C 项错误。 6. 战国时代,齐国君王给予士人优厚物质待遇,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著名学派汇集稷下,稷下学宫成为百 家争鸣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各诸侯国羡慕不已纷纷效而仿之,成为当时的一种模式。这主要是由于 稷下学宫模式( ) A具有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 B符合诸侯争霸的政治需要 C重视社会大众的道德教化 D体现

7、社会管理方式的设想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战国时代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各诸侯国羡慕不已纷纷 效而仿之,成为当时的一种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统治者需要通过稷下学宫模 式招徕人才,故 B 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稷下学宫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而是强调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 需要,故 A 排除;儒家重视社会大众的道德教化,但稷下学宫有众多流派,故 C 排除;稷下学宫模式并不 等于社会管理方式,故 D 排除。 7. 战国时期,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 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

8、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这种局面带来的 效果是( ) A维护了社会新秩序,倡导了个性解放 B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 C各派势均力敌,社会得以安定 D实行法治,建立起理性社会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战国时期仍 然处于古代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更谈不上“维护” ,A 项排除; 由题目中的信息“战国时期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可知“文化下移”现象扩大 了文化传播的社会层面,促进了“士”阶层的兴起,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人才基础,开阔了视野, 促进了文化的觉

9、醒,B 项正确;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兼并战争不断, “社会得以安定”的表述不符合史实, C 项排除;实行法治是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与材料中的“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 互斗争又相互借鉴”不符,D 项排除。 8.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据统计, “仁”字在论语中出现高达 109 次。下列关于孔子“仁”的理解, 正确的有( ) 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体现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 强调“君轻民贵” ,实行仁政主张恢复周礼的权威,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A B C D 【答案】A 【解析】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体现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故 正确

10、,故选 A;是孟子的思想,排除 BC;是“礼” ,故排除 D。 9. 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 ,孟子提倡“济天下” ,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 ,降至宋明, 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 明儒家思想( ) A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 B始终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 C一贯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 D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体现出了从孔子到孟子到董仲舒直到宋明理学家都强调了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的精神, 故 C 项正确;材料显示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继承关系,没有体现出随经济发

11、展而做出调整,排除 A;春 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 排除 B; 四则材料都与天人合一无关, 排除 D。 故选 C。 10. “暴其民甚, 则身弑国亡; 不甚, 则身危国削。 ”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 “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 ”以上先秦时期的主张分别是( ) A法家、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道家 C儒家、道家、法家 D儒家、法家、墨家 【答案】C 【解析】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主张实行仁政,具有强烈的民本思想,符合儒家思 想的主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体现了辩证

12、法思想,是道家的主张; “刑 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主张刑赏不搞特权,有主张法治的理念,是法家思想,C 正确,排除 A、B、 D。 11. 商代对神灵的敬畏是空前绝后的,周朝逐步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思想。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未能事人,焉 能事鬼” ,战国荀子主张“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这种变化体现了( ) A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统治 B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 C统治者重视天人关系旨在教化百姓 D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商朝是敬畏神灵的时代,周朝比商朝有了进步,周朝统治者意识到了人的力量, 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荀子更加重

13、视人,说明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故答 案为 D 项。A 项,敬天保民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 德” ,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 配天”而不是以神权维护统治,排除;B 项,儒家天命观是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不能反映材料中商代、周 朝的情况,排除;C 项,统治者重视天人关系是为了维护统治而不是为了教化百姓,排除。 12. 晁福林认为: “在先秦时期, (他)对于宇宙本原及其运动规律的思考最为深刻,他对于以贵柔为核心的 辩证法的阐述,开辟了我国古代哲学发展的新纪元。 ”材料中的“他”赞同(

14、)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C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D爱多则法不立,威寡则下侵上 【答案】B 【解析】老子的思想含有辩证法成分, “贵柔为核心的辩证法的阐述”可知是老子的思想主张。老子还主张 “无为”的治国理念,故 B 正确;A 是儒家孟子的言论,排除;C 是墨家墨子的主张,排除;D 是法家的 思想主张,排除。故选 B。 13. 习近平强调: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 管子明 法解中也有关于“法治”的言论: “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 ”下列关于上述两种“法治”的 理解正确的是( ) A前者是“民

15、治” ,后者是“人治” B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C两者都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两者都服务于统治者的统治 【答案】A 【解析】 管子明法解阐述的法治思想属于法家思想,这里的法治实际上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而现 代社会的“依法治国”是指法律至上,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这是民主社会的象征,因此管 子的是“人治” ,习近平的是“民治” ,故 A 项正确,D 项错误;前者的本质是维护君主专制,而后者的本 质是民主政治,故 B 项错误;前者不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 C 项错误;D 项不符合“依法治国” ,排除。 14. 老子谴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现象;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

16、乱,社稷之危” ;孟 子认定推翻暴君是正义行动;韩非子则对“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给予抨击。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 ( ) A民众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 B诸子思想日益趋向于统一 C诸子的政治立场各不相同 D政治及思想权威尚未树立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不同学派对君主的不仁、不道行为都进行了抨击,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君主的绝对权威 尚未树立,故 D 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众渴望统一的愿望,排除 A;材料仅仅反映了不同学派反对君 主的不仁、不道行为,无法体现诸子思想日益趋向于统一,排除 B;孟子和韩非子都代表地主阶级,故 C 错误。 15. 先秦有思想家认为: “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 节葬” 。这体现了( ) 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